文‖原创,图来自网络。
1980年的夏天,我们连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事。
那天一早,炊事班长脸色难看地找到我,说买菜的钱丢了。
我还没反应过来,他急得直搓手:“指导员,昨晚小王把钱锁抽屉里,今早一看,锁坏了,钱没了,一分不剩!”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小事。八十多块钱,在当时够一个班买好几天的菜。连里规矩严,谁敢动公款?
我让班长稳住,先别声张,自己赶紧去找连长。
连长听完,眉头一皱,拍了拍桌子:“偷钱?这事得查清楚,看看是谁干的!”
我们连忙去了炊事班,案子,从这里开始了。
连长和我赶到炊事班时,几个炊事员正围在小王的桌子旁,议论纷纷。
小王是炊事班的采购员,平时负责到镇上买菜,手里常备点现金。昨晚,他像往常一样,把买菜剩下的钱锁进抽屉,结果早上一开锁,钱没了!
“指导员,你看,这锁被撬过!”炊事班长指着抽屉上的锁孔,脸色铁青。果然,锁眼周围有被硬物撬开的痕迹。
这可是连队里的钱,丢了就是大事!连长沉着脸,一字一句道:“先别急,把昨天晚上谁在炊事班附近活动的情况摸清楚。”
我们仔细回忆,炊事班一般没人随便进出,只有连队的后勤兵和几个炊事员会来这里,外人想进来拿钱,不容易。
问题是,连队里会有人动这笔钱吗?
“先一个个问。”连长一挥手,我们把几个炊事员叫到一边单独谈话。
可大家都说,昨晚吃完饭后,没人注意到可疑的人进来。
连长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昨晚熄灯前,谁在这附近待过?”
一个炊事员想了想,小声说:“昨天晚上,二班的刘东海来拿馒头,说是饿了。”
我听了一愣,刘东海是个老实巴交的兵,平时不多话,怎么会和这事扯上关系?
但连长没有放过这个细节:“他拿完馒头后,有没有在这里逗留?”
炊事员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吃了两口,就走了。”
一时间,我们毫无线索。
就在这时,一排长急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叠钱,气喘吁吁地说:“连长,刚刚在二班宿舍的床铺下,发现这个——”
所有人一看,全愣住了。
正是那笔丢失的钱,连数额都一分不差!
这下,事情一下子变得清晰了:拿钱的人,八成就在二班!
连长的脸沉了下来,冷冷地说:“把二班的人叫过来,一个个问。”
不到十分钟,二班的几个战士站在了我们面前,个个神色如常,只有一个人低着头,不敢看我们。
是刘东海。
连长盯着他,语气不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刘东海,钱是你拿的?”
刘东海猛地抬头,眼神躲闪,嘴唇嗫嚅了半天,终于低声说:“连长,我……我不是故意的……”
这句话一出口,连长重重叹了口气。
我看着这个平时老实巴交的兵,心里不是滋味。我了解他的情况,家里条件不好,父亲生病,弟弟还在上学,津贴大部分都寄回了家。
他一直是个踏实肯干的兵,连队里不少人都挺喜欢他。可现在,他却站在我们面前,成了一个偷钱的人。
“你说说吧,为什么拿这笔钱?”连长的声音里没有责骂,只有失望。
刘东海眼圈一红,低声说道:“我……家里急用钱,实在没办法了,就……就……”他低下头,不敢再说下去。
一时间,屋里陷入沉默。
从感情上讲,我很同情刘东海,但纪律就是纪律,偷钱的性质太严重了,尤其是在部队!我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问:“连长,要不……咱们内部处理?”
可连长摇了摇头,脸上透着坚决:“不行!这事不能私了,必须交上去。”
我明白了他的意思。纪律就是纪律,一旦破例,其他人效仿怎么办?我们能理解刘东海的苦衷,可我们是军人,军人的规矩不能破!
于是,那天下午,刘东海被送到了团部……
然而,我们谁都没想到,这件事远没有结束……
刘东海被送到团部,连队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他不是那样的人啊!”
“家里再困难,也不能偷钱吧?”
“连长是不是太狠了?”
议论声此起彼伏。我能理解大家的想法,毕竟,刘东海平时规规矩矩,谁都没想到他会做出这种事。但纪律就是纪律,连长没错。
可没过几天,事情突然有了转折。
那天,团部政委把连长叫去谈话,回来后,连长脸色阴沉,坐在办公室里半天没说话。
我问了几次,他才叹了口气,说:“刘东海的事,不简单。”
“什么意思?”我心里一紧。
连长揉了揉眉心,低声道:“团部调查了,发现他拿的钱,一分没花,全塞回了二班床底下。”
我愣住了。
偷钱不花?那他图什么?
“而且……”连长顿了顿,声音更低了,“团部审查监控后,发现昨晚熄灯后,有个身影鬼鬼祟祟地进了炊事班。”
我心里猛地一跳:“是谁?”
连长沉着脸说:“看不清,但身形和刘东海……不太像。”
这一下,我彻底懵了。
如果不是刘东海拿的钱,那是谁?
难道,连队里真的有个小偷?
我脑子里飞快转着,想起炊事班门口有个老兵习惯在晚上出来抽烟,赶紧去找他。
果然,他记得昨晚看到一个人影从炊事班走出来,但天黑,看不清是谁,只知道个头不高,走路有点急。
这个线索太关键了!
如果另有其人,那刘东海的事,就不能这么定了!
我连忙去找连长,刚推开门,就看到他已经在整理材料,准备上报团部。
我心里一热,连长看起来一直铁面无私,其实他心里清楚,刘东海可能是被冤枉的。
“指导员。”
他抬头看着我,语气严肃:“这事不能草率,咱们得查清楚。”
我点点头,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那个真正拿钱的人!
但这时,我完全没意识到,接下来等待我们的,会是更大的麻烦……
我和连长当晚就展开了调查。
最先找到的,是炊事班的小王。他回忆了一下,说那天晚上,确实有人来过厨房,因为他听见了外面有轻微的脚步声。
但当时以为是哪个战士夜里口渴,来打水,就没在意。
这个线索很关键——说明那个“真正的”嫌疑人确实存在!
可问题是,谁会为了83块钱冒这么大风险?
我们一边思考,一边让排长们帮忙悄悄调查。
没多久,线索来了——有人反映,前几天三排的一个新兵小赵,突然向战友借了五块钱买烟,可他平时省吃俭用,从不抽烟,这事有点蹊跷。
“他最近有什么异常?”我问三排长。
“就是……有点心神不宁。”
排长皱着眉:“训练时走神,吃饭也不爱说话,老是一个人发呆。”
我和连长对视了一眼,心里有了数。
当天晚上,连长直接找到小赵,开门见山:“你自己说,晚上进炊事班的人,是不是你?”
小赵先是愣了一下,随后脸色唰地变白,嘴唇微微颤抖。
几秒后,他眼眶一红,猛地跪在地上:“连长,我错了!”
他的声音带着哽咽,把事情全盘托出——原来,他前几天收到了家里的信,说父亲病了,家里拿不出医药费。
他一时冲动,趁夜里偷了炊事班的钱,打算等周末去镇上寄回家。但事后又害怕被发现,于是悄悄把钱藏回了二班,希望能把责任推给别人……
“我真不是故意的……我怕被抓……”小赵哭得不成样子。
我和连长站在原地,一时间有些复杂。
真相终于大白,刘东海是被冤枉的。可问题来了,小赵该怎么处理?连长陷入了沉思。
“连长,我……我愿意接受处分!”
小赵猛地磕了个头,哽咽着说:“但能不能别通知家里?我怕……我爸身体受不了……”
连长深深叹了口气,回头看向我。
我没说话,但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这一夜,注定不平静。
事情过去很多年了,但那个夜晚的对话,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小赵最终被送去了团部,接受了处分,而刘东海的名誉也被还清。
他虽然没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他心里的委屈,终于散去了。
后来,刘东海复员回乡,听说自己开了一家小工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而小赵,在部队服完处分后,重新回归训练,最后留队,成了一名老班长。
有一年,我回老家探亲,在镇上偶遇刘东海。他请我喝酒,笑着说:“指导员,当年谢谢你们,还我一个清白。”
我端起酒杯,笑了笑:“人这一辈子,走弯路不怕,怕的是不敢回头。”
他点点头,敬了我一杯。
窗外,夜色正好,人生的路,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