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是我们很熟悉的退黄中药了。
若肝胆发生炎症,常会出现黄疸,让眼睛或皮肤变黄。而茵陈退黄的功效和它能去肝胆的湿息息相关。
这是因肝脏是代谢器官,肝炎后人体无法正常代谢水分,水分滞留在体内形成湿气,湿邪可影响胆汁的正常代谢与排泄,使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引发黄疸。

且脾能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脾若不健,水份代谢不力,则湿气丛生。而茵陈不仅入肝胆,还入脾胃,清热去湿。所以茵陈能通过去湿,对黄疸起到阻断作用。
通常来说,因茵陈善除湿热,故而对湿热熏蒸产生的黄疸(舌苔黄腻,脉沉数),可单用大剂量茵陈煎汤内服。

在本季茵陈苗嫩鲜的时候,以下吃法也对护肝祛黄有益:将茵陈捣烂,加入清水和面,做成窝窝头或馒头,蒸熟后服用。也可将茵陈焯水后挤干水分,凉拌食用。
若是湿热伴小便不利,腹胀,可采用中成药茵陈五苓丸。
这个方子源自大医仲景《金匮要略》,原方名为茵陈五苓散,全方以茵陈用量最大,盖过了治疗湿寒的五苓散的用量。
茵陈五苓散:茵陈、泽泻 、猪苓 、茯苓 、白术 、桂心
中成药制作为丸剂后,又将原方中的桂心换为了善补下焦火的肉桂。
全方如是:茵陈、泽泻、茯苓、猪苓、白术(炒)、肉桂。
方中泽泻、茯苓、猪苓、白术均有利湿作用。

泽泻甘寒清热,把肾与膀胱的湿热都去了,从而利小便。猪苓与茯苓作为菌类中药,均甘淡渗泻。茯苓从上焦肺行水,中焦脾利湿,下焦肾泄浊,从上到下渗泄湿气。猪苓从肾与膀胱渗泻湿气,接力茯苓的渗泄。共同将湿气像洗衣机排水一样以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而白术是温性的,温性是暖和的,具有烘干湿气的功能。
最后用一味肉桂进肾中补火助阳,让小便通利的过程像山泉水一样汩汩有活力。

诸味在茵陈的带队下,找到湿热黄疸,腹胀,小便不利的原因:肝胆湿热,湿重于热,甚至肺脾因湿郁结,从而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分泌,促进新陈代谢,使体内多余水分排出,使腹部柔软轻松起来。在湿热内蕴的大前提下,肝硬化腹水、高脂血症、糖尿病、湿疹、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证,也可采用本方。
以舌苔厚腻或淡黄为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