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90年前,日本关东军秘密拍摄内蒙古通辽,景象令人惊叹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09-29 15:39:07

在我国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城市——通辽。这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然而,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关东军间谍伪装成记者,秘密在内蒙古各地搜集地理环境、矿产矿藏、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资料,拍摄了大量实景照片,并编印成册供日军内部使用。下面这组照片(黑白照片后期上色修复清晰度),就出自日军的《亚细亚写真大观》画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通辽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这里地域辽阔,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有大面积的优质天然牧场,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回顾历史,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还是清朝孝庄文皇太后(康熙皇帝的祖母)及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诞生地。照片拍摄于1932年。

1932年,位于热河省的开鲁县大街景象。街道宽阔,当时的路面还是土路。两侧的建筑是典型的北方民居风格。一名男子牵着三头牛,正从街上走过。

开鲁县,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部,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热河行省。1933年,日军侵占开鲁县,开鲁县隶属伪兴安西分省,并定开鲁县为省会。

1931年,通辽慧丰寺举行大型的祭典仪式。在寺庙的大殿前,站着一群蒙古族王爷,他们有的年纪稍长,有的正值壮年。王爷们身材高大,穿着清朝的官服,意气风发。

蒙古人做清朝王爷,由来已久。清史档案《庄妃册文》记载了满蒙通婚联姻,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的史实。满蒙通婚,其目的是使科尔沁蒙古王公成为清王朝的忠臣,利用他们协助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照片中这个建筑群规模宏大,门前广场上矗立着一根旗杆。它就是位于今通辽市科左中旗巴音塔拉镇的慧丰寺。照片拍摄于1931年。

慧丰寺,始建于1648年。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苏克勤殿、纲散殿、拉桑殿等。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改为慧丰寺。如今,这座古寺已经基本毁失殆尽。

1931年,通辽慧丰寺里热闹非凡。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现场人山人海,规模空前。

主持祭典仪式的官员和喇嘛们,站在大殿前的高台上,而信众们则整齐地坐在殿前广场上,等待着重要时刻的到来。

这是位于通辽城外的两座仓库,里面装的是晒干的牛粪。仓库外形很像是蒙古包,墙壁用藤条编制而成,上部是泥土覆盖的穹顶。在草原上,晒干后的牛粪,不但不臭,还会带有淡淡的青草味道。牛粪是牧民们烧火、做饭﹑煮茶的重要燃料。

一名当地人蹲在自己家的仓库边上,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个家庭囤积的牛粪的多少,更是牧民们财富的一种象征。照片拍摄于1932年。

1930年,慧丰寺内,几名年轻的僧人站在大殿前的台子上。他们穿着节日盛装,正准备前去参加祭典仪式。

日光照在大殿前,照片里的几名年轻的僧人,目光清澈,让人动容。

在通辽白音太来地区旷野的一处空地上,有两只大骆驼,它们一站一卧正在休息。

在两只骆驼的旁边,有一座外形像钵的青砖建筑,上面小,下面大。墙壁斑驳,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这应该是一座古代遗迹。

这张照片,拍摄于通辽慧丰寺外。在寺庙前的广场空地上,可以看到有很多前来参加祭祀盛会的百姓。祭祀活动期间,四面八方的信众和百姓都会全家出动,共赴这场盛会。

有些外地来的,路途瑶瑶,他们除了带着马匹,还就地搭建起了帐篷。一名维护治安的警察,从马匹旁边经过。

这是位于通辽开鲁县附近的一个农家院子。房屋为土屋,面阔三间,由泥土垒砌而成,有拱形的房顶,屋顶上竖有烟囱。

房前有一块平整的场院,房后还建有羊圈,生活气息很浓。房子四周是旷野和草原,不远处是另一户人家的房子。

这名坐在椅子上的年轻女子,相貌端庄,气质不凡,嘴角露出浅浅的微笑。她是一位蒙古王爷的内室夫人,虽然身居高位,但其面相很随和,没用一点架子。照片拍摄于1930年。

在通辽当地一座建筑前的台阶上,坐着一名年轻女子,手中拿着一朵花。照片拍摄于1930年。

年轻女子身上穿的服饰,是典型的朝鲜族服装。她是居住在通辽的一名朝鲜族女子。在公园里游玩时,拍摄下了这张照片留念。

通辽白音太来郊外,大雪茫茫。一支驼队正慢悠悠从远处走来。在队伍的最前边,有一名身穿皮袄头戴皮帽的男子。

骆驼这种动物,非常善于长途跋涉,而且它负重大、耐力好。在当时,骆驼是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在通辽当地一户人家的角落里,摆放着一些家日常活物品。在一块木板中间写着几行字,模板上部,还装饰着漂亮的鹿角。

桌子上摆放着一顶帽子、一把短刀、银质的手镯和茶盏等。每一件器物,都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风格。

在空旷的草原上,一名牧民正用牛拉着板车赶路,车上放着一根木桩。一同前行的,还有另外三头牛。

放眼望去,四周是一望无际平整的草原。远处的地平线上,隐约能看到一座古塔。

敖包,是当地人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垒石为山,视之为神。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你或许不知道,敖包除了有祭祀天地的用途外,还有作为路标指引行人之用。

在两座蒙古包前,有一名少年,正将从河里打的水倒进牛的饮水槽里。草原上的牛吃完草,会自觉走到这里饮水。草原上牧民家的孩子们,很小就担负起了家里的重任。

这座巍峨壮观的建筑,就是地处通辽的莫力庙本堂。建筑左右对称,细节精美,庄严肃穆。

这座寺庙位于,西辽河的拐弯处,而当地人称拐弯叫“莫力”,所以叫莫力庙。莫力庙,原名集宁寺,是科尔沁左翼中旗闲散王公卓哩克图亲王所属的一座大寺,是科尔沁部各旗喇嘛庙的本山。该庙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

这是位于莫力庙内的喇嘛双塔。由基台、塔座、塔身、塔顶构成,基台的四个角各有一只石狮子守护。

左侧为息诤塔,塔身四级八角。形右侧为尊胜塔,三级圆形。古塔四种雕刻有精美的装饰和文字。

这张照片,拍摄于通辽莫力庙旁的喇嘛街。寺庙围墙上开有一个小门,门外这条路是主干道。照片拍摄于1932年。

寺庙鼎盛时期,有近千名僧人在此修行,他们居住一起,形成了街市。站在高处远眺,能看到寺庙内的建筑,以及寺庙后面的民居。还有很多高大的树木点缀在其中。

这是通辽莫力庙的副寺,叫隆佑寺,又称后庙,该寺建于清嘉庆年间。

照片中,几名僧侣站在隆祐寺外的空地上。背景中的隆佑寺庄严肃穆。照片拍摄于1932年。

1931年,位于通辽莫力庙外的息诤塔,该塔也是由基台、塔座、塔身、塔顶构成。

塔身建在白色的方形底座上,底座有两米多高。在空旷的草原上,这座塔显得十分醒目。

两名苦行僧,正盘坐在地面上。他们身穿僧袍,手拿法器,口中念念有词。

这些苦行僧,一路上风餐露宿,四处游走修行。他们虽然衣衫破旧,但神色之中却透露着一股坚毅。照片拍摄于1931年。

这是位于通辽莫力庙内的苏格沁大殿,也是通辽莫力庙的寺庙管理中心。从钟鼓楼和大殿的建筑形制看,明显是汉藏合璧的建筑。

山门前立有照壁,寺庙门前还有石狮子和旗杆,寺庙内建筑高低错落,绿树掩映,蔚为壮观。

通辽莫力庙内,有一个六角亭子,亭子下面有一个巨大的转经筒。在这个转轮亭台下,有两名僧人站在台阶上。亭子旁边,是僧侣们日常居住的房屋。

1931年,通辽地区,一位汉族打扮的年轻女子站在房子前面。看到有人用相机对她拍照,脸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这张照片,拍摄于科左中旗附近。一名留着山羊胡的老人,光着上身,正和家里的几条蒙古细狗玩耍。蒙古细狗源自辽代,搏击力强悍。照片拍摄于1932年。

1932年,位于开鲁县与林西县之间的一条大道上,几辆马车和马帮正在赶路。据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湖,湖水干涸后成为了大路。这画面,也让人感受到了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和苍凉。

写在最后:看到这些30年代内蒙古通辽的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叹古惜今,如今的通辽彻底变了模样。有道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沧桑的岁月变迁抹不去尘封的史实,薪火相传的通辽人,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往开来,续写着新的华彩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0 阅读:3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