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日明,复全振古之封疆,永乐太平之盛世,无任欢呼!
《明太宗实录》
这是大明皇朝自己对永乐一朝的官方定义。现今不少人也认为成祖南征北伐开疆扩土;遣使出洋实现万国来朝;疏通运河、营建北京、修撰《永乐大典》等等丰功伟绩“远迈汉唐”,是当之无愧的盛世。
但是其后继位的明仁宗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开始全面否定自己的父皇,他通过即位诏书,基本将成祖一朝的主要国策全部推翻:
各处军民有因追陪孳生马匹,为官府所逼,不得已将男女妻妾典卖与人者,诏书至日,官府悉为赎还,不许托故延缓……
北征蒙古所需的大量战马、役马,成祖是直接摊派给普通民户,相关民户每年需上缴成马一匹或者等值的银钱。很多家庭被逼得卖儿卖女,但是儿女只能卖一次,马却需要年年上缴。
缅甸、麓川、车里等处採取宝石等项及收买马匹等件悉皆停罢……
姑且不论“採取宝石”本身就劳民伤财,“採取”的前提是明朝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地域。这也就意味着朝廷必须频繁的派军镇压这些地方的叛乱。明仁宗的这两条实际就是放弃了成祖对外军事扩张的战略,转而收缩与民休养生息。
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
诸番国有进贡使臣,当回去者,只量拨人船护送,前去原差去内外官员,速皆回京……
这也是明仁宗让现今不少人诟病的地方,停办下西洋。不乏阴谋论者认为仁宗是被文官所蛊惑,因为这些文官及他们背后的商家们想独霸海外贸易的高额利润。
只能说什么也限制不了想象。真想独霸贸易利润,为什么不蛊惑仁宗放开海禁并免税呢?有的人可能要说,如果放开海禁参与的人就多了,没钱赚了。
即便是现今海外贸易也不是谁想做就做的,在明朝普通商户有什么能力去远洋外海?开放海禁后小商家可以依附大商家进行贸易并获利,而大商家又可以靠小商家扩大贸易资本和贸易额,这是没钱赚了么?
隆庆年间朝廷终于部分放开了海禁,官员们为了维护其背后“大商家”的利益为什么不阻止?如果没钱赚,白银为什么开始疯狂地涌入明朝?
而且在太祖、成祖两朝对商人、文官集团的残酷血洗下,文官们怎么可能在成祖一驾崩就和江南的商人集团建立起稳固的联盟?不能把嘉靖、万历朝的社会结构直接转移到明初。
仁宗停办下西洋的原因很简单,在仁宗看来这就是为了颜面的好大喜功,朝廷出钱买吆喝。与其为了虚名而便宜了外人,还不如给自己人减少一些负担。
内外监督官员限十日内即起程赴京,并不许託故稽留,虐害军民……
人民有被府县及闸办官吏逼迫不得已,逃命山林,出没为盗,诏书至日悉宥其罪,令各回原籍,安生乐业,永为良民……
明朝初期朝廷获取皇朝资源并不是单靠赋税一项,更主要的是征发徭役。例如成祖疏通大运河,并不是用朝廷征收的税银去雇佣民工,而是直接征发民役让他们无偿干活(很多情况下连吃饭都得民夫们自行解决)。
营建北京期间为获取建材动辄发动数十万民夫去山林中采集木材、石材等并运送到北京。如今的故宫在我们看来恢宏壮丽,但是又有多少人为其而家破人亡?
仁宗召回监督官员实际就是将永乐一朝很多大型工程给停办了。因为仁宗的这项举措,还为南京留下了一个视觉效果非常震撼的景点 –阳山碑材。在实地完全看不出这样的工程有什么利国利民的地方,只能感受到成祖好大喜功到何等的丧心病狂。
逃军、逃囚、逃匠人等,诏书到后,许一月内赴官自首,与免本罪,军还原伍,民还原籍,匠复本业。
明朝平民逃户沦为流民的问题不能全部归咎于成祖,因为太祖非常不合理的户籍制度(终身且世袭),低等的军户,因为生活窘迫从洪武初期就开始大量逃亡了。
但是成祖频繁的大规模派军征伐和发动大规模徭役却极大地加剧了这一问题。家中本就生活困苦,家中青壮从征、从役后家庭的赋税却并不减免,这只会让家庭的生活更为困苦,活不下去只能举家逃亡沦为流民。
姑且不说成祖的南下北征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成祖一生征伐之中还给明朝整出了一个祸根。在谈到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时,不论对这个防线本身持什么态度,大家都能注意到一个问题,这个防线为什么这么细长,只有深没有纵?
这个问题就是成祖造成的。靖难时成祖因为实力不足就“绑票”了宁王,兼并他的军队。成祖登基后自然不会将军队还给宁王,这本没什么。但是成祖将宁王封地迁到江西之后,一并撤销了原宁王封地的大宁都司,并把相关卫所全部内迁到了保定府。原宁王藩地以及大宁都司管辖的地盘就这么白送给了蒙古人。
虽然不能把一百多年后女真崛起的问题扔给成祖,但是撤销大宁都司确实在事实上减弱了明朝对辽东的控制。
成祖虽然不用考虑百多年后的辽东问题,但是他不得不顾虑其治下的民怨,而这些民怨也从侧面说明“永乐盛世”并不是那么的光鲜亮丽。
永乐十七年,山东发生蝗旱灾害,加上沉重的赋役,不堪重负的民众揭竿而起。唐赛儿聚集数万民众,占据山寨竖起了反旗。很快山东各地纷纷响应,出现了十几支义军。
朝廷初期的进剿相当失败,青州卫指挥使高凤、都指挥使刘忠被义军阵斩,莒州、即墨等县城也被攻占,成祖派遣的招抚使臣也被唐赛儿斩杀。朝廷只得多方调集重兵,才最终合围剿灭起义军。
从规模上“唐赛儿起义”并不大,前后历时不到两个月,也仅限于山东境内。对大明皇朝而言别说伤筋动骨,恐怕连小伤都难算得上。但是“唐赛儿起义”对于成祖不啻于一个耳光。
把治下民众逼迫的无以为生只能造反,对于努力营造万国来朝盛世场景的成祖而言,是无法回避和遮掩的羞辱。更何况类似的羞辱从永乐元年到成祖驾崩的二十二年里,年年都有。
而“唐赛儿起义”真正刺激成祖的地方是,唐赛儿是个女人。两千多年来王爷造反成功的不多,成祖算一个;两千多年来被女人造反的皇帝也不多,成祖也算一个。
盛怒的成祖下令将俘虏的义军一个不留全部斩杀,妻小罚没为奴。更让成祖愤怒的是唐赛儿这个罪魁祸首居然逃出生天、不知所踪了。成祖只得将主将柳升下狱,并将山东参议、按察使、布政使以及出现起义各县的官吏全部处死,来泄愤。
为防止唐赛儿伪装成尼姑躲避搜查,成祖在三月和五月分别下令:
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
上惩妖妇唐赛儿诵経扇乱,遂命在外有司,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姑者,悉送京师……
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
《明太宗实录》
前后有万余名道姑、尼姑被牵连下狱。由于唐赛儿始终未被抓获,所以这些道尼也一直被羁押在狱中,任她们自生自灭。直到永乐十九年,为庆祝北京皇宫的建成,成祖大赦天下才释放掉还活着的道尼。
对于自己御宇的弊政,实际上成祖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永乐十九年,皇宫刚刚落成,就遭雷劈起火,三大殿被焚毁。来自上苍的耳光,让成祖不得不下罪己诏以示回应:
善恶不分,欤或刑狱冤滥及无辜......
横征暴歛,剥削掊尅而殃及田里......
國用無度歟,或租稅太重,徭役不均,而民生不遂......
军旅未息,征调无方......
和很多人想得不太一样,三大殿本身也是成祖的面子工程。偌大的三座殿宇其设计目的就是在大礼朝会时供皇帝一人使用。北边的谨身殿(保和殿)是供皇帝更衣使用;中间的华盖殿(中和殿)是仪式开始供皇帝等待使用;南边奉天殿(太和殿)供皇帝参加大礼朝会使用。
注:大礼朝会是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太子;每年的三大节(元旦、万寿、冬至)等少数礼庆活动。
文武大臣、勋臣贵戚们呢?他们是没资格进三大殿的,举行仪式时都在三大殿的丹墀下面。占了故宫四分分之一多的三大殿(含殿前广场)也就只作这个用。皇帝和大臣们日常办公的朝会条件倒是很艰苦,大多在太和门露天进行(人少的时候也会在边上的左顺门,也是露天)。
所以焚毁之后仁、宣二帝都不打算重修。一是从南方采集大型木料运送到北京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二是修好了除了好看也没啥实际作用(到正统朝才重修三大殿)。
徐显卿宦迹图中的大礼朝会
所以“永乐盛世”即便是真的盛世,那也只是成祖一个人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只会让明朝人感到恐惧,因为太多的人被迫为实现这个 “盛世”而埋骨荒野、山林、塞外。史书在歌颂盛世的时候都不愿意提及他们,因为皇朝历史观中“人”就是最廉价的资源。悲哀的是现今还有很多“人”仍然在为视他们为“资源”的雄主们高唱赞歌。
梁凯宇
好文章,但是这样去运营,你的号不大可能火
Itachi
作者打了如今很多红色丧尸的耳光,怕你的贴子不会火啊[呲牙笑]。而且极有可能会被喷[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叹众生不肯回头
哪个敢讲康乾盛世不是真的,道爷直接举报破坏民族团结[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叹众生不肯回头 回复 悠然修史 03-28 21:59
[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先查一下什么叫公认,莫乱用名词
乾隆是条狗 回复 悠然修史 04-01 00:22
既然是饥饿,哪来的盛世?盛世最基本的应该是石姓要可以吃饱,家有余粮吧!
悠然修史 回复 03-28 19:07
那是公认的盛世,我记得还有一本书专门叫这个盛世,名字好像叫 《饥饿的盛世》
海阔天空
以武力功绩留名于史的皇帝,在他们当朝生活的普通百姓哪有不苦的?[吃瓜]
飞天
唐赛儿生死是谜,钦犯竞然生不见人死不见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