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许世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酒量惊人,喝起酒来毫不含糊。
但鲜有人知,在他“酒瘾”成名之前,真正让人咋舌的,是他的烟瘾。
用他自己的话讲,“嘴只要不说话,就该叼根烟。”

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物资匮乏,军中烈酒不是想喝就能喝到的东西。
但烟不同。香烟、小烟卷,甚至自制烟叶,在战壕、地道、驻地中,反而更易流通。因此,在大多数人还以为他爱酒如命时,许世友早已在战场上把烟抽成了习惯,抽成了本能。
他的烟瘾究竟有多重?简单说,一天只有一根火柴,他也能抽上几包。
烟头没灭,就着旧烟点新烟;饭吃一半,烟还吊在嘴角;睡觉前也要来几口,仿佛肺不进烟,就喘不上气。
他自己回忆,打济南那阵子,是烟瘾高峰期。
一日五包,一百支,毫无夸张。
不是“想抽”,而是“必须抽”。别人抽烟提神,他抽烟续命。
但真正令人钦佩的,并非他曾多依赖香烟,而是他下定决心戒掉的方式——简单、直接、绝不回头。
没有仪式,也没有铺垫,一场闲聊引发的打赌,他说戒,就真的戒了。

时间是1953年,朝鲜战场。
曾绍山、杜义德等几位将领闲谈中,有人提起许世友烟不离手,说笑着调侃:“你要真能把烟戒了,我们就把饭戒了。”
话音未落,许世友当场回击:“戒饭没必要。我不逼你们,我先戒烟,你们也跟着戒。”
说着就写了“军令状”。
不仅他自己签了名,其他人也一一按下手印,场面严肃,几乎像签作战命令。
一个月后,那几位将领全都悄悄复吸,唯独许世友,彻底断了。
许世友的“戒烟”之事,历来众说纷纭。
但除了那场“戒饭打赌”以外,似乎还喝茅台有关。

这事不是什么传说,而是他的秘书孙洪宪亲口回忆。
内容不复杂,却颇具戏剧性。
先说个背景。许世友戒烟后,身边的人立马形成了某种“无声纪律”:在他面前,不准抽烟,更不准让烟味飘进他的鼻孔。
许世友虽然没下过命令,但也没人敢破例,连有多年烟龄的工作人员也都乖乖守规矩。
毕竟,司令一句话不说,但一个眼神就足够让你冷汗直冒。
某天中午,办公室格外安静,秘书孙洪宪忙完手头工作,见屋里没人,心一松,烟瘾起。
于是点上一支烟,一边吞吐白雾,一边翻阅文件,神色自若,悠哉得很。
结果外头走廊突然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沉稳、坚定,节奏分明——是许世友。
孙洪宪一个激灵,手忙脚乱,把烟连火带灰一股脑塞进办公桌抽屉,刚关好抽屉,许世友推门而入。

按理说,许司令这种人,一向是“事情说完,立刻转身”,绝不多停留。
但这回不同,他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像是在“巡视气氛”。
烟味未散,尴尬无所遁形。
孙洪宪坐得笔直,面朝许世友,眼神却紧盯抽屉缝隙——哪怕多一秒,也可能出事。
果不其然,不到一分钟,缕缕青烟悄悄从抽屉里冒了出来。
许世友停下脚步,面无表情地丢下一句:“胖子,还不把烟拿出来?你想点着办公桌?”
孙洪宪立刻面红耳赤,低头认错,把那截还冒烟的残烟按灭,本以为马上迎来劈头盖脸一顿骂。
没想到许世友不但没发火,反而来了兴致,像是被某根回忆的神经触动了。
他忽然说道:“抽烟也不是罪过,想抽就光明正大地抽,别躲躲藏藏,像贼一样。”
这话一出,孙洪宪愣了。

他印象中,从来没见过许司令抽烟,哪来的共情?结果下一秒,他更愣住了。
“你别不信啊,”许世友盯着他,语气一转,“抗美援朝那阵子,我烟瘾大得惊人。你见过八支烟一块抽吗?我嘴里六支,一个鼻孔插一支。抽得快,一包烟两轮就没了。”
说着,他还模仿起当年的抽烟姿势,手指比划,神情认真。
那一刻,孙洪宪忽然意识到这不是夸张。
接下来才是重点。
许世友说,那年在朝鲜前线,韩先楚、曾绍山他们看他烟不离手,便拿酒诱他:“老许,你要真能戒烟,我们就请你喝茅台。”
许世友一听,眼睛亮了,说:“行。戒就戒,不抽就是了。”
结果人家说到做到,硬生生把烟戒了。从此彻底绝缘,滴烟不碰。
他还补上一句:“这顿茅台酒,喝得太值。”
可以说许世友身上具有种超乎寻常的恒心和毅力。

“有的人喝了一辈子酒,丢了一辈子丑。抽了一辈子烟,烧了一辈子手。孙胖子想烧桌子不想烧手。”
话音刚落,许世友已经转身出了门,语调轻松,脚步干脆,留下秘书孙洪宪一人站在原地,脸色微红,满头问号。
他想笑,又不敢笑。想问,又不敢问。他确实不知道,这几句突然冒出来的“顺口溜”,到底是什么意思。
直到过了几天,实在憋不住了,他才小心翼翼地去请教老秘书马寿生。
后者一听,笑得前仰后合,拍着桌子说:“你也被‘将军体’调侃上了。”
马寿生解释说,这段顺口溜早已有主——不是给孙洪宪准备的,是许世友二十多年前在南京时,特地为另一位“倒霉蛋”量身定制的。
那人叫高复运,是军中的一位老保健医生,1939年入伍,党龄军龄都比不少干部还长。
可惜人再老练,喝了酒就未必靠谱。
一次小聚,高医生酒兴上头,又抽上了烟,结果不小心把衣襟烧了个洞。
许世友正好撞见,没训斥,也没发火,只是撇了撇嘴,回头编了这段“警句”,一边走一边念,还专门在饭桌上念给大家听,逗得全场哄笑。
多年过去,他早已不抽烟,但这段顺口溜,被他牢牢记住了。
该用时拿出来,改几个字张口就用。
事实上,从1953年许世友正式戒烟那天起,到1985年病逝于南京,他再没碰过一支烟,整整三十二年,期间无一例外,无一次破戒。
参考资料:《在许世友身边的日子 我给许世友当秘书》
孙洪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