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四十讲》的第二十四讲“以善心担当,自有善缘相助”,还是有所感触的。德不孤,必有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总能遇见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志趣相投,相交甚欢,共赴前程。
凡是遭受不公和不被理解的时候,不要着急,只需要问问自己,出发点是否正确,是不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在做人做事。如果是,那就坚持做下去,自然有四通八达的时候。如果不是,那就要重新审视、做出调整,内省且自新。
我其实是不太喜欢提及“善”字的。上善若水,润物细无声是它,滔天巨浪也是它。如果过分强调“善”,其实是不太善的。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恰好能说明这个问题。
人在感受到他人的善的同时,第一反应肯定是舒服的,但绝大多数会把一次又一次的“善”当做理所当然,当成自己的固有所得。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所谓的“免费”的待遇,却仍旧过得不那么自在。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知道,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我们今天所有享受到的免费的东西,大概都是从某一个看不见的地方被收了费的。这个道理如果弄不明白,就会傻乎乎地一直要求这个最好免费,那个最好免费。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最大的善,就是按照既定的普世规则去做人,就是按照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做事。大家都知道的善,其实已经开始朝着不善的方向在扭曲。就像我们常说的“这是我应该做的”,越来越变得物以稀为贵了。之所以那些“应该做的”一次又一次被标榜,正是因为“应该做的”一次又一次在缺失。
所谓善心担当,在我理解,不害人就是善,不只利己就是善。舍己为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却不应该成为一种被推崇的东西。我们不必教孩子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自己尚且做不到的事情,还是不要用来毒害孩子为好。
所谓善缘相助,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如果立善心就是为了得善缘,那善业称不上是善,那善缘也不是真的善缘。善应该是水一样的东西,人人都有用,又不会被人人所过分重视和在意。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是自我修养的体现,也是做事的框架规则。身正不怕影子斜,说的固然有道理,但是如果次次都被误会,也肯定不能说你做得就没问题。普世规则就摆在那里,依规而行是基础,不一定有利,但可以规避一些弊端。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这也是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这样就会避免造成一些尴尬情况的出现。这样做人做事,既给别人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也给自己留下了点余地。凡事不可占尽,不要妄图搞什么措手不及。在惊慌失措的情境之下,不一定会跳出什么不愿意见到的结果。
碌碌人生岂能尽如人意,做人做事但求无愧于心。要心存善念,却不必以善人自居。凡事考虑自身,并不是错,反倒是应当考虑的事情。关心自己,关心家人,才会有动力去做好更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关心,连家人都不关心,你会愿意相信他、认可他和支持他吗?嘴上说说或许可能,心里肯定打退堂鼓。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者,也当先立命安身,才能有所作为。
能力很小,责任也小,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者,也要先吃饱穿暖,才能顾及左右。
善与不善,存乎于心罢了。不迁怒,不贰过,不损人,不害人,做好自己,已经是不小的善了。至于大善,要看个人的修为和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