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四十讲》第二十九讲中提到“学一句,做一句,时时信守承诺”,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读学《弟子规》的精要核心。学一句,做一句,边学边做,学做合一。不要光学不做,也不要光做不学,不要光说不练,也不宜光练不说。
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思到了,方法就来了。圣贤之书,读者不同,心思不同,见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有的人读书读出了高官厚禄,有的人读书读成了风雅大儒,也有的人读书读成了内敛凝神。圣贤书精妙俱在于此。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理解和认识。关键在于学做合一。
至于学习方法,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我们常说,关关难过关关过,学习之中遇到的困难也不过如此。非要学到极致层次,可能会很难。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指导我们生活、工作,那还是很容易的。只要功夫用到,也基本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关键就看你学不学,如何学。就像好多当初英语成绩不咋样的人,现在教孩子学英语,也是不在话下。难易,不过一念之间。
学习的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理解,就是要告诉我们,能修身的修身,能齐家的齐家,能治国的治国,能平天下的平天下。如果这些还都做不到,那么,不添乱也是一份不小的功德。现实中,我们有很多好心办坏事的时候,有很多好心办坏事的人。抛开结果不讲,只讨论“好心”,也不见得就是对的。
现实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逐步养成自己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变社会的自我意识。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是诸子百家,还是中外圣贤,说的话,讲的道理,都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环境的改变,为人处世的方法也要做出调整。我们要区分去圣贤书中的精神内涵,哪些是不能变的,哪些是可以变通的,哪些只是读读即可。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的很对,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如今立世,真话要少说,假话不要说。真话要少说,说半截留半截,真话虽真却伤人,伤人必伤己。假话不要说,醒一半醉一半,假话虽花易失信,失信前路难。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平时不觉得,真遇到事了,后悔了,也都迟了。这是因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学了是学了,但是没有用上,用是用了,用得不好,用得不对,画虎不成反类犬。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老实人大多不懂得如何拒绝,生怕拒绝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相处。越是如此,越是后悔。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喝点小酒,喝飘了就说胡话,胡乱答应别人的请托,能办的办了,不能办的也办了,实在办不到的也是支差应付。到头来为难的还是自己。
圣贤书之所以是圣贤书,不是先贤窝在家里自己想出来的,那都是经年累月总结出来的。很多时候,不知道吃了多少亏,走了多少弯路,才凝练出那么三个字六个字而已。
不学也没什么,无非是自己多吃几次亏,多走几次弯路,等明白了,人也老也,该错过的也都错过了。没人说你是对是错,只关乎你总结出来的是经验,还是教训!
失败的都是教训,成功的才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