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困境:自诩十全老人,却找不到合适的储君,大清的未来堪忧

梨评历史 2024-10-09 16:48:42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一心扑在大清事业上的雍正帝驾崩,遗诏皇四子弘历为帝,九月初三日,弘历于太和殿即位,改元“乾隆”,成为大清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新皇登基,除了安葬大行皇帝和更改年号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立储,以定国本。

不过和之前的政权不一样,雍正深恶“九龙夺嫡”所带来的内耗,继位之后就宣布以“秘密立储”取代原先立太子定储君的办法,算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皇室的内讧。

而第一个被秘密立储的就是乾隆,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的时候,雍正就秘密立储,将其藏于鐍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平安春信图》:雍正和乾隆

也因此,乾隆也效仿父亲,打算改元后秘密立储。

而在立储之前,乾隆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分别是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和皇三子永璋。

其中永璜的生母是乾隆侍妾噶哈里富察氏所生,永琏是富察皇后所生,永璋是妾室苏佳氏所生。

而永璋因患有肺病,自然不能立为继承人,真正能选择的仅有永璜和永琏二人罢了。

但噶哈里富察氏在乾隆登基前一个月就病逝了,这让他在母以子贵的后宫里失去了依靠,当然,如果其母亲未去世,乾隆也不会选他,为啥呢?因为乾隆早就视永琏为储君了。

一方面,永琏是嫡妻富察皇后所生,而且出生的时候,雍正亲自赐名为“琏”,“琏”为承宗器之意,可以说,永琏也是雍正心目中的储君人选之一。

永琏:图源《如懿传》

另一方面,乾隆也想立这个嫡长子,以打破清朝之前的皇帝都是庶出的尴尬。

如此一来,永琏为储君在无悬念,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二日,乾隆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

只是永琏福薄,没有当皇帝的命,自被立为储君后就患病不断,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夭亡,时年九岁。

自己最为中意的储君早夭,对于刚刚继位的乾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因此,乾隆一反常态,连续五天都没有临朝。

而后更是命人取下“正大光明”榜后的密旨,公示给群臣,又下令,永琏的葬礼,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并且追谥“端慧”,其陵墓也是清朝历代皇子里规格最高的。

而在永琏去世后的几年里,乾隆再也没有秘密立储,即便这几年也有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先后出生,但他不肯从这些皇子里选择立嗣,他就是不死心,就是等富察皇后再次诞育嫡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日,富察皇后为其诞下第二位嫡子。

得知这个消息的乾隆大喜过望,迫不及待于当年九月就为其赐名“琮”,“琮”是帝王祭祀用的玉杯,有承继宗庙的意思,很显然,这就是乾隆这几年一直要等的储君。

本来乾隆要等永琮长大一点后,在选择吉日秘密立储,但永琮也没有当皇帝的命,于次年十二月感染天花,最终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夕之夜夭折。

富察皇后连丧两子,三个月后,郁郁而终

这次夭折,不仅让乾隆立嫡之梦再次破灭,也让连丧两子的富察皇后陷入悲痛,仅仅三个月,忧郁成疾的富察皇后就病逝了。

爱妻的去世,彻底让乾隆断绝了再获嫡子的期盼。

只是有人悲痛,就有人开心,这个人,就是一直不被关注的皇长子永璜。

如今乾隆嫡子尽丧,富察皇后病逝,乾隆日后选择储君,必然得从这些庶子里选择,而自己长子的身份,显然很有优势,只要自己好好表现,这大清的皇位,说不定就是自己的了。

永璜想得不错,但他忘了,丧子又丧妻的乾隆现在就是一头暴怒的雄狮,任何触怒他的人,下场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而且乾隆发现,自己初期宽仁的执政风格,不仅一点效果都没有,反而滋生腐败、宗室放肆、上欺下瞒。

因而借着富察皇后的葬礼,乾隆一改往日宽仁形象,宗室成员,稍不小心,动辄训斥幽禁,内外官员,稍有疏忽,轻则降职,重则砍头。

而永璜和老三永璋,就是这样被撞上了枪口。

乾隆认为,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永璜和永璋毫无哀伤之情,以“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遭到训斥,如此一来,相当于断绝了二人承袭大统的机会。

其中永璜惊吓成疾,不久病逝,而永璋也郁郁寡欢,于二十五岁英年早逝。

而因为永璋的牵连,其同母弟永瑢,也不受待见,而且其生母也因久病不愈,失去了宠幸。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失去了争储的资格,但乾隆还是为他们想好了另一条路:过继。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慎郡王允禧去世,因没有子嗣,乾隆就将永瑢过继过去,成为允禧的嗣孙,降等承袭慎允禧的爵位,视为贝勒。

乾隆

过继儿子,一来,将不受宠的儿子过继出去,可以避免皇子之间的内讧竞争,反正没有继位的可能,熬着也是白熬,不如直接出继走马上就能有个爵位,不用在提心吊胆,当个清闲王爷开始享福也不错。

二来,自然是加强皇权了,宗室王公绝后,乾隆就让自己儿子继承他们的家产和爵位,虽然宗法上不是自己儿子了,但在血缘上还是,以近枝代替远枝,就可以更好地巩固皇权。

换句话说,这就是皇家版的吃绝户。

而除了永瑢,另一个被过继出去的就是皇四子永珹了。

永珹的母亲金佳氏原先是朝鲜族人,祖上是包衣奴才出身,母家地位低下,又属于外族归附,在有其他的选择情况下,必然不会将皇位传给他。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履亲王允裪去世,乾隆将永珹过继出去,降袭履郡王,成为乾隆第二个被过继出去的皇子。

先后过继出去两个不喜欢的儿子,很显然,这就是为中意的储君腾位置,而这个储君就是皇五子永琪。

永琪的生母是海佳氏,虽然地位不高,但却是正黄旗出身,而且永琪自幼聪明伶俐又文武双全,表现如此突出,乾隆自然看在眼里,并且暗中考察。

而永琪不负乾隆帝期盼,年纪轻轻,就表现的一副品性仁厚、聪慧沉稳且博学多才的品性,就连乾隆一直关注的骑射方面,永琪也远超其他皇子,也让乾隆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的储君就是永琪了。

少年弘历采芝图

为此,先后将永瑢这个最大的弟弟过继出去,为其铺路。

而后在乾隆二十八年的(1763年)端午节上,圆明园突发大火,并且迅速蔓延到乾隆正在举办宴会的九州清晏殿上,千钧一发之际,永琪及时赶到,不顾火势,用身体撞破九州清晏殿大门,将慌乱中的乾隆背出了火海。

这事过去后,乾隆不仅意识到永琪是一个恪守孝道的皇子,且更加欣赏且果决勇敢的品性,最终下定决心,立其为储。

不过在这个之间,乾隆把在世的长子永珹过继出去,永珹有了爵位的同时,也在宗法上取消了其实际皇长子的地位。

至此,永琪成为乾隆目前事实上的皇长子。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永琪被册封为荣亲王,这是乾隆皇子里,第一位生前获得亲王爵位的皇子,可以说,此事的永琪,就差一步,就可以被秘密册立了。

可惜永琪也没有当皇帝的命,晋封荣亲王不过两个月,永琪就换患了附骨疽了,眼看自己满意的储君又要离自己而去,心急的乾隆立马太医院用心医治,可惜病势迅猛,哪怕是太医也束手无措。

次年,永琪病逝。

这一年,乾隆已经快六十了,立嫡之梦破灭,立长的愿望也落空了,对于想做千古一帝,且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来说,连个合适的储君都找不到,自己江山,难道要衰亡了吗?

《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轴》

此后几年,尽管还有几个儿子,但乾隆大都看不上眼,也拖着不肯秘密建储。

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时候,乾隆已经六十三岁了,这在帝王里已经属于高寿了,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几年的乾隆,也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

此时,除了过继和早夭的皇子,能够继承皇位的也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其中永璇和永瑆的生母都是金佳氏,而永琰和永璘的生母则是令妃。

乾隆数了一圈,才发现,到这个时间点,自己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了。

而永璇和永瑆或许是意识到自己母亲地位低下,成为储君的概率极小,一个性格乖张,一个抠门至极,很显然,都不是一个储君应有的品德。

《乾隆帝薰风琴韵图》

至于永璘,才不过七岁,年纪太小,这么一来,只有稍大一点的永琰可以立储了

说实话,乾隆对于这个孩子也看不上,在眼高于顶的乾隆眼里,永琰过于平庸了,以至于乾隆一度想要从孙子辈里选择,这个人就是绵恩。

当然只是想想,毕竟乾隆当年就斥责明太祖传位给孙子,才导致“靖难之役,骨肉相残”的局面,自然不会真的付之行动,只能想想罢了。

所以,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乾隆只能选择永琰为储君。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永琰被密立皇储为皇储,只是对于自己这个平庸至极的继承人,乾隆是真的打心眼里瞧不上,甚至一度诅咒他。

在当年的冬至祭典上,乾隆向上天祈祷:“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上天潜夺其算,令其短命而终。”

皇帝诅咒自己储君短命而逝,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

除此之外,在乾隆眼里,永琰处处不被看好,甚至都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真正的储君。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在乾隆对外公布永琰为皇太子后,却逼着他给已经亡故的永琏磕头。

说实话,如今的永琰已经是储君,未来的大清皇帝,即便永琏被册立,但并没有继位,没有理由向其磕头。

但乾隆不管,就是要让永琰为永琏磕头,还表示“端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即永琰现在不受以弟弟身份祭拜兄长,而是以臣子的身份,向已故太子永琏行叩拜之礼。

幼年时期的永琰

就是明着告诉永琰,他的太子位置是捡漏而来的,要不是永琏病逝,根本轮不到他当太子。

如此当面打脸的叩拜,永琰选择忍了下来。

而后乾隆禅位,却依旧把持大权,永琰当了四年的实习皇帝,还是在乾隆死后,当了真正的实权皇帝。

可以说,从始至终,乾隆从未认可永琰这个储君。

当然,永琰之后也“投桃报李”,既然你不重视我,那就我就给你安一个“高宗”的庙号,恶心恶心他,毕竟上一次用高宗这个庙号的还是赵构。

可想而知,永琰也对老父亲一样不满。

0 阅读:138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