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今何在?有人说被溥仪藏起来了,事实上,溥仪也没见过

梨评历史 2024-11-06 17:43:14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担任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迎战奉军,但直系军和奉系军在交战中屡战屡败,不得已,吴佩孚于10月18日奔赴前线督战。

直系内部本来矛盾频频,冯玉祥得知前线溃败,立即返回北京,罢免了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打算电请孙中山先生北来主持大政,并打算驱逐住在紫禁城的溥仪小朝廷。

11月5日,冯玉祥命令属下鹿钟麟和张壁带着部队,先替换原属京师卫戍司令部的人马,断绝宫内外通信,而后则带人入宫,要求溥仪在三个小时内立即出宫。

一开始,负责清室总管内务大臣邵英还想拖延,但看到鹿钟麟态度坚决,只能如实告知溥仪。

溥仪匆忙离开皇宫

尽管三小时内可以带走宫内的人就和宝物,但鹿钟麟却告诉他,有样东西必须交出来,这就是传国玉玺。

溥仪表示,玉玺放在交泰殿,就在那边。

交泰殿的确有一方玉玺,但并不是鹿钟麟要的玉玺,鹿钟麟要的是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并非这个。

他认为溥仪私藏了起来,让他立即交出来。

鹿钟麟和溥仪晚年合照

眼看鹿钟麟步步紧逼,溥仪无奈地表示:“秦始皇所作传国玉玺自己根本没见过,只是传说罢了!”

而后溥仪就慌忙收拾行李以及一些贵重的物品,带着家人匆匆离开了皇宫。

溥仪一走, 冯玉祥就四处寻找传国玉玺,但始终未能找到传国玉玺的下落,众人都当溥仪私藏了起来。

到了1962年1月31日,毛主席在宴请溥仪的席间,再度聊起了这个话题。

面对毛主席的询问,溥仪不知如何作答,只能表示传国玉玺的去向一直都是谜,自己真的从未见过,也不知道它是否还存在,也许流落到某个地方。

溥仪的这个答案,现场一片哗然。

毛主席和溥仪

毕竟溥仪作为末代皇帝,理所应当见过传国玉玺,居然说没见过,这实在让人有些困惑。

因而有人表示,玉玺肯定被溥仪私藏起来了。

事实上,这纯属冤枉溥仪了,别说溥仪没见过,清朝入关的这些皇帝也都没见过,传国玉玺早就在改朝换代中,不知道流落到何处了。

那么这么重要的传国玉玺,是如何一步一步流失的呢?

秦-西晋:传承线非常明朗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国击败赵国,得到至宝和氏璧,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象征天下一统。

《芈月传》里的和氏璧

注:和氏璧刻传国玉玺记载于北魏崔浩《汉纪音义》,距离秦朝五六百年,真实性存疑。

当然,当时的玉玺仅仅是秦朝的官方玉玺罢了,还没有“天命”的象征。

真正让这方玉玺有了“天命”象征的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进入咸阳后,秦王子婴带着玉玺归降,经过四年的“楚汉争霸”,刘邦问鼎天下。

从底层骤然称帝,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刘邦就拿出秦始皇当年的玉玺,证明自己是众望所归,并命名为“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如今成了天命象征

而后每一代大汉天子继位,都需要拿出这个玉玺,以证明自己天子身份,至此,秦朝流传来的玉玺,又有“汉传国玉玺”之称。

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到了王莽篡汉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也是天命所归,就向王太后索要传国玉玺。

王太后扶持这个大侄子是为了延续王家权势的,而不是让他篡位登基的,气的当场将玉玺砸在地上,好好的一块玉玺,就这么破了一角。

王莽心疼归心疼,但篡汉还是要篡的,为此,他又让人用黄金补了缺口。

注:玉玺的确摔坏了,但用黄金补缺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杜撰,真实性存疑。

或许是玉玺破损,让王莽天命不够,当了十五年皇帝后,就被绿林军击败,传国玉玺落在了更始帝刘玄手上。

刘玄也没当几年,就被刘盆子这边的赤眉军所杀,刘盆子得到了传国玉玺。

只是刘盆子也没占据多久,就被刘秀平定,至此,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室这边。

从秦始皇到汉末,传国玉玺一共流传了四百年,但到了汉末的时候,董卓焚烧洛阳,传国玉玺不翼而飞。

这是传国玉玺第二次不见所踪(第一次是秦始皇将玉玺丢入洞庭湖里)。

群雄讨伐董卓时,孙坚在洛阳的一口井内发现了玉玺,大概是宫人在混乱之中丢弃。

只是这件事被袁术知晓了,使诈夺了回来,并认为玉玺在手,天命在此,立即称帝,成为众矢之的。

袁术败亡后,传国玉玺被荆州刺史徐璆献给了曹操。

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后,为了掩饰自己的篡位之举,在玉玺肩部刻了“魏所受汉传国玺”几个隶字。

注:这个记载源于《辽史》,距离曹魏时期,已经过了一千多年,真实性存疑。

而后司马炎篡魏建晋,传国玉玺又来到司马家手上。

可以说从秦-西汉-新-东汉-魏-西晋这些王朝的更替了,传国玉玺的传承是有清晰的记录的,并且形成了以下几个特征:

1、传国玉玺以玉制成;

2、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3、玉玺有缺口;

所以,后世王朝里,如果没有这些印记,大概率就是假的。

玉玺

可惜随着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到来,传国玉玺在不断流失中,居然出现了多个玉玺,以至于隋朝一统后,手上居然有三块玉玺,很显然,有人为了称帝,开始“造假”了。

东晋-隋:传国玉玺造假时代

西晋末年,晋怀帝司马炽和传国玉玺一同落在了刘渊手上,至此,传国玉玺传到前赵手上,西晋灭亡。

西晋覆灭,北方各族纷纷割据自立,原刘渊手下石勒不服刘曜统治,二人大战不断,石勒最后胜出,刘曜儿子刘熙将玉玺献给石勒。

石勒本是奴隶出身,也怕有人不服,又别出新裁在玉玺上刻上“天命石氏”几个字。

不久,后赵被冉闵所灭,传国玉玺来到了冉魏这边。

冉闵得到玉玺还没焐热,就被慕容儁攻灭。

如今匈奴、羯人都称帝了,身为鲜卑人的慕容儁也要让慕容鲜卑富贵一把,打算拿着传国玉玺称帝,但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

最终慕容儁拿出一个玉玺,声称是冉闵的皇后献给他的。

但根据记载,这个玉玺仅有玉石材质和篆文,没有黄金镶嵌的缺口,也没有曹丕刻的字,姑且称之为“传国玉玺A”吧。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同一时间,东晋那边也说得到了冉闵的玉玺。

此前司马睿称帝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玉玺而被称之为“白板天子”,如今神州陆沉,东晋急需合法性号召天下,传国玉玺自然是重中之重。

因而东晋这边声称,冉闵兵败之际,曾经带着玉玺向东晋求援,传国玉玺在东晋这边。

只是这方玉玺虽然也有篆文,但却是“授天之命,皇帝寿康”,一帮大臣根据古籍上的记载,推测这个玉玺是假玉玺,但不管如何,东晋也是有了玉玺不是,因而这方玉玺,就称为“传国玉玺B”吧。

如今天下有了两方玉玺,分别在南北传承。

苻坚

北方这边,前秦苻坚一统北方,前燕国的传国玉玺自然落在苻坚手上,只是苻坚一统北方后,没有好好消化,打算趁热打铁一举消灭东晋,结果战败,北方再度四分五裂,一帮前朝宗室纷纷割据自立,其中姚苌俘虏了苻坚。

姚苌当即索要玉玺,但苻坚岂会将传国玉玺交给这样的小人?表示玉玺早就送给东晋了。

作为老对手,苻坚应该不会把天命交给敌人,所以,传国玉玺大概率还在都城长安。

苻坚死后,先攻入长安的是西燕开国之君慕容泓,传国玉玺A传到西燕这边,传国玉玺在西燕最后的记载是在慕容冲手上,随后不见踪影。

考虑到西燕-后燕-北燕的传承,传国玉玺A最终流向,大概是日后的高句丽。

北方乱糟糟,东晋也没功夫北伐,因为权臣桓玄篡位了,皇帝梦也没做三年,就被刘裕击败,逃亡途中,又带走了傀儡晋安帝,自然而然带走了传国玉玺。

所说晋安帝逃了回来,但玉玺却不知所踪。

桓玄余党说把玉玺送给了后秦,而刘裕却说晋安帝将玉玺带回来了,就这样,又出现新的玉玺了。

好在刘裕又灭了后秦,这下就可以分辨谁真谁假了。

根据就在,灭了后秦所得的玉玺,上面刻的篆文是阳文,不符合记载,姑且称之为“传国玉玺C”。

至此,刘裕手上有了两方玉玺,并且在宋-齐-梁-陈四代传承。

那么北方是不是没有玉玺了呢?不,还真有新玉玺发现。

北魏太武帝时期,因国库空虚,太武帝拓跋焘下令毁佛,一时间,北方大量寺庙遭到焚毁,而在焚毁期间,居然在邺城这个曹魏故都里发现了两方玉玺,算是一个意外收获。

经过北方士族的考证,其中一方除了没有“天命石氏”的刻文之外,都和史书记载的传国玉玺符合。

考虑到邺城是曹魏都城,加上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各方势力混战,指不定有人将传国玉玺私藏在寺庙里,且是灭佛运动中出现,并非刻意献出来,这么一来,就可以解释的通为啥没有“天命石氏”四个字了。

换句话说,石勒后流传出来的玉玺大概率都是假的。

这块玉玺,我们称之为“传国玉玺D”。

好了,现在南方两方玉玺,北方一方玉玺。

先看北方的玉玺传承,北魏末年,孝武帝元修投奔关中的宇文泰,带走了玉玺,建立西魏,西魏后面的是北周,后杨坚篡位,传国玉玺D落在杨坚手上。

南方这边,侯景之乱后,玉玺不翼而飞,在后面的记载中,一方被献给了北齐的高洋,一方被人找出来献给了陈武帝陈霸先。

但不管是北齐还是南陈,最终都归于一统。

而灭了南陈之后,杨坚手上已经有了三方玉玺,分别是“传国玉玺B”、“传国玉玺C”和“传国玉玺D”。

传国玉玺B:刻文“授天之命,皇帝寿康”,其余符合记载;

传国玉玺C:刻文是阳文而非阴文,其余符合记载;

传国玉玺D:除了没有“天命石氏”,其余符合记载。

唐-五代:传国玉玺不翼而飞

隋朝末年,群雄起义,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杨广,乱世在起,传国玉玺又开始到处流传。

最先传出玉玺的是窦建德,而窦建德的这方玉玺据传是取宇文化及,后窦建德被灭,这方玉玺传到大唐这边。

而萧皇后投降大唐后,也拿出一方玉玺,据她说,杨广自缢后,她带着玉玺投奔东突厥,宇文化及没有得到玉玺过。

至于这两方玉玺到底是哪一种,史书没有记载,相反,唐太宗不久又得到一方玉玺。

只是这方玉玺和之前史书记载的不一样,不仅质地为黑色,且篆文为“授天之命,有德者昌”。

此后,大唐皇宫一直保有三方玉玺,一直流传到唐末。

朱温挟持唐哀帝后,不久就带着玉玺自立了,只是朱温不仅没能一统天下,反而在立谁为太子的时候遭到儿子朱友珪的弑杀,朱友珪又被兄弟朱友贞杀死,最终亡于李存勖手上。

李存勖这边,先是有人从朱友贞寝宫这边拿出玉玺献给他,又有和尚献出了一方玉玺,在灭前蜀的时候,也得到一方玉玺,但后两方玉玺,都源于唐僖宗西逃时期留下的。

至此,后唐这边也有三方玉玺,这也是有史以来,传国玉玺最后的传承了,因为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所有玉玺自焚了。

这么一来,灭了后唐的石敬瑭居然找不到玉玺称帝,连假的都没有,没办法,只能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己刻一个,但不知为何,没有刻此前记载的文字,而是刻写“受天名命,惟德允昌”八个字,算是“传国玉玺E”。

当然,这块玉玺被辽朝掠走。

自北宋开始,一直有人献玉玺,不是地里刨出来就是井里发现的,就算有,也在元朝规模磨平玉玺中消失了。

至于朱元璋,倒是认为传国玉玺在北元那边,而北元这边流传的传国玉玺最终被皇太极得到,一开始,皇太极认为北元这方玉玺就是秦始皇流传下来的玉玺,《清会典》更是将其奉为传国玉玺,广泛使用。

北元流传玉玺

但到了顺治年间,一帮大臣根据记载,发现这所谓的“传国玉玺”其实是明朝时期制作的,一气之下,不再使用,而后乾隆经过坚定,更加认定为这是聊以自慰的玉玺罢了,而且认为就算是真的也没有意义。

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而为了降低玉玺在天命传承里的地位,乾隆大肆刻印,前前后后刻了一千多方,算是历代皇帝里印章最多的一位,其中心爱的“田黄三连印”,更是被溥仪私藏带走,直到见过后才显出来。

清朝老农挖出来的玉玺

当然,乾隆认为假,但有人当做宝,解放前夕,林丹汗这方玉玺被老蒋带走了,如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所藏玉玺

0 阅读:10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