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损害企业形象,威胁式公关成趋势?

车圈纪事 2024-01-09 18:03:35

恐吓媒体,拉黑投诉消费者,实为最糟糕的公关方式。

今年过了产假,创业做自媒体之后,发现与企业沟通、采访越来越难,除非发去一个满是“正面”问题的采访提纲,不然不止被拒绝,甚至还会被企业威胁、恐吓。

这只是采访环节,文章发出去之后,企业向自媒体平台投诉,稿子被撤下是家常便饭;公关搬出法务部、扬言报警,乃至起诉自媒体,要求后者赔偿几十上百万,也不稀奇。公关这么做,无非想“吓退”媒体,最好还能“杀一儆百”。

这种风向下,媒体才是最容易被污蔑的,我们知道我们写的没有事实错误,对方也知道我们没有事实错误,可还是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一封封撤稿函给我们扣个“污蔑、诽谤”的帽子。

现在这种环境,哪个有过几年从业经验的媒体人,不是谨慎对待内容,尽量写“低风险”报道,真正有伤害性的内容选择性不写。

自媒体们自知是小作坊,就算不和企业成为朋友,也不想和大机构结下梁子。即便如此,在一些企业习惯性怼媒体、威胁媒体后,媒体和企业公关、甚至企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被报警威胁

最近,我写的《一则关于“智己”内斗的小故事》(可在车圈纪事官网中查看),在写之前、写之后都被对方恐吓。写之前,我向智己方面核实几个问题,代理公关公司没做任何回应,仅发来一封满是威胁的回复函。

老实说,在写这篇稿子之前,我就对智己的公关风格有所耳闻,收到这封函之后,反倒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完智己这篇稿,用行动告诉他们,不是每个媒体都会被他们吓到。虽说如此,最开始我还是准备延续之前的深度风格,关于“内斗”的内容只是一笔带过写几句。

不曾想,21个月大的儿子在我写稿前一天晚上发烧,我也跟着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体力写篇深度稿,但又着急快速写出篇有热度的稿子,本来计划写的深度,变成了1000多字的小稿。

12月26号稿子发出去之后,第二天智己又对我来了波威胁,COO亲自留言,说已经对我报警,还在微信上投诉我。1月5日,微信判定智己的投诉“不符合法定处理条件,不予支持”。

老实说,自己挺后悔发出智己这篇稿子,一些媒体前辈直言这篇写的事情太细碎,有些偏八卦。几个朋友也说这样的文章没有公共性,矮化自己媒体形象,沦为小刊小报风格。

如果不是被智己公开留言报警,需要留着文章自证合法理,可能已经因为自己的羞愧,把文章删掉。现在,我也打算等过几个月,大家淡忘了这件事,再删除这篇稿。以后只写有公共性、体现大格局的稿子。

说了这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无非想说明一件事,企业哪怕对所谓的“负面”听之任之,而不是去恐吓媒体,媒体也会根据文章收到的读者反馈,早早把文章撤下。

值得一提的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警方联系过我,也没收到智己方面发来的律师函,智己没有真的对《车圈纪事》“采取法律手段”。

我不是唯一

后来听说,上述智己乙方警告《车圈纪事》的回复函,只是例行公事,希望我不要介意里面的措辞。对于公关来说,和媒体沟通、交换信息不应该才是例行公事吗,怎么恐吓媒体反倒成了例行公事?

自从创业后,我不是第一次被企业公关威胁,也不是唯一被威胁、被诽谤的媒体人。上上周,《野马财经》打算写篇关于货拉拉的报道,刚把问题抛出去,对方公关就说他们已经报警。

《野马财经》创始人李晓晔当天就把这一聊天记录发到朋友圈中,并质疑“现在PR太好干了吧?”在这之前,高德也曾经对《野马财经》报警,但警方认定野马财经的报道合法合规,连稿子都没让他们删。

上个月中旬,小鹏汽车公关总监徐静朋友圈中撕《财经十一人》的刘丁老师,勇砺传媒创始人曾宪勇、蓝媒汇创始人韩辉为刘老师说话,一个被徐静连环怼,一个在徐静抛去一个问号、一张朋友圈截图后,立马被徐静拉黑。

之后,曾老师和韩老师两位大佬亲自下场写文章,题目分别为《驱离媒体,暗讽财经媒体人不懂财报,小鹏公关总监傲慢回应引发行业质疑》、《小鹏公关,职业是怼怼怼》,讲述事情经过,质疑徐静的公关能力。

意料之中,小鹏投诉了这两篇文章,投诉曾老师文章的理由竟然还包括“肆意杜撰不实内容涵义,试图恶意攻击小鹏汽车及管理团队”,曾老师全文都没说到小鹏汽车如何不好,小鹏的这条投诉算不算是对文章作者的“污蔑”、“诽谤”?

《野马财经》算国内第一梯队财经自媒体,曾老师、韩老师也是有资历、有名头的媒体人,论圈内知名度,徐静这位前媒体人与之相差不少。

上述几位业内外对之尊重有加的媒体前辈,却被转行做企业公关的宵小之辈以高姿态指责、贬低,让包括我在内诸多自媒体人愤懑不已。

自媒体人就算称不上“无冕之王”,也不至于受这种窝囊气,哪个企业公关都能威胁、呵斥上几句。

自媒体被如此对待,只因我们是小作坊、毫无背景,而对方所在平台却有着几千上万号人,与媒体不是一个层级的组织?

现在无论公司还是媒体,大家日子都难,企业没有投放合作,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企业不投放广告,也和媒体人成为朋友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我没做过公关,入行之后少说接触过上百号公关,也知道一流的公关行事方式是影响心智,通过积极对外沟通、抹平信息差,让媒体知道自己之前掌握的信息是不全面、有偏差的。

那些拒绝对外沟通,简单粗暴的搬出警察、牵动法务部的企业公关,你们的工作是不太过简?

正确公关案例

企业出现舆情之后用恐吓来撤负面,是最低级的公关手段。那些成功的公关案例,他们的共性是第一时间与外界沟通,承认管理疏漏,反而获得媒体和消费者的好感。

2017年,有媒体记者在海底捞卧底一个月,报道海底捞老鼠在后厨地上乱窜、打扫卫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

之后海底捞公开回应媒体的报道属实,还感谢媒体和顾客帮助发现问题,并声明海底捞所有的门店将进行整改,欢迎媒体和顾客监督。

这封公开信让海底捞成功逆转舆论方向,之后不仅没有影响业绩,反而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更近的例子是哈尔滨的“退票门”。12月18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因为预约人数过多,远超游客承载量,不少游客被迫在零下20多度的室外等了几个小时,最后愤怒要求退票。

此事很快成为热搜,但哈尔滨当局没有去“压”这条热搜,而是积极介入,立马退票、道歉。游客不仅没被这场危机公关劝退,反倒被哈尔滨人的真诚打动。元旦三天假期,哈尔滨旅游收入超过59亿,是另一热门旅游城市三亚的5倍。

试问一些汽车企业,当你们发现质量问题,被消费者联名投诉时,你们是怎么做的?

企业的公关方式,也一定程度传达出对外形象。傲慢、拒不承认问题;威胁、恐吓媒体和消费者,只会消解之前建立的正面形象。

最后,我想对一些企业公关说,你们明知道负面是删不完的,况且它们对企业和个人没有多大伤害性,大动干戈删稿、威胁媒体,反而浪费公司资源。

报警、发律师函吓不住媒体,更不可达到“杀一儆百”。眼下就有被称赞的公关案例,为何不学习这类企业,做好沟通第一步?

0 阅读:1

车圈纪事

简介:观车市风云,品车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