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感觉是没有什么目的性的,行为和感知都是出于潜意识的本能

夏凤凰壹 2024-11-09 02:47:29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与人类的感觉比较而言,动物的感觉是没有什么目的性的,总的来说,动物的行为和感知都是出于潜意识的本能。与此相反,我们人类的所思所想则都是有意识的。在我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本能的行为是没有价值的——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本能。对于这个概念,科学的归纳总结是指无意识下的内在倾向,即不经过思维过程而自动产生的行为和内心活动。可能是遗传决定的,也可能是后天习得的,相同的一点是,由于认知过程是在大脑中实现的,因此整个过程完成得非常迅速。通常情况下,当受到某种刺激(比如生气)以后,大脑会大量分泌激素,导致身体出现某种特定的反应。

那么,动物是完全听命于自然操控的有机机器人吗?在我们过于草率地下结论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查看一下我们人类的情况吧。就是我们自己,也不是完全不受本能影响的,而且可以说是正相反。想象一下烧得红热的炉盘,如果这时我们不小心把手放到了上面,我们马上就会迅速把手收回来。在整个动作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有意识的思考过程:“这里闻起来有点儿特别,貌似是烤肉的味道,我的手突然好痛啊。看来我最好还是把手撤回来。”这个过程完全没有出现,人的反应和决定只是一种机械的无意识行为。所以说,本能也存在于人的身上,问题只在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多少是由本能决定的。

为了能在黑暗中寻找到一线光明,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最新的大脑研究成果吧。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学会(Das Max-Planck-Institut in Leipzig)在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非常令人震惊。在核磁共振成像的辅助下,也就是通过电脑展示大脑活动的状况,被试在做出决定(用左手还是右手去按压按键)的过程中,实验者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被试的大脑活动。在被试明确地做出有意识的选择前七秒钟,实验者就可以从大脑活动的图像中准确地解读到被试将选择使用哪只手。也就是说,在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还在思考自己该做出何种选择时,其行为已经被设定好了。而引发行动的脉冲却不是理性的知觉,而是非理性的潜意识。几秒钟之后,理性知觉才能提供对此选择的一个解释。

由于对大脑活动过程进行的此类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我们还无法确认哪些选择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上述的过程,也不清楚究竟我们是不是可以对抗潜意识所做出的决定。但是,仅仅是这个现象,即现实的自由意志远远落后于潜意识,就已经足以令人惊叹了。在这里,自由意志只是对我们脆弱的自我做了一个补偿,而自我则在任何时候都自以为是掌控一切的主宰。

摘自《动物的精神生活》

〔德国〕彼得·渥雷本 著

湘雪 译

译林出版社 凤凰壹力

公鸡会对母鸡说谎吗?

母鹿会悲悼死去的同类吗?

马儿会感到羞愧吗?

……

它们的头脑中究竟在想什么呢?真的像科学家长久以来宣称的那样,只有我们人类才能够全方位地感知到情感的存在吗?

动物与人类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更近

我不认为动物的感受与人类有什么不同,我们对此应该要回归健全的认知,承认动物的确拥有各种感受和乐趣。

——彼得·渥雷本

 ★ 本书描绘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动物世界。

 ★ 一本与动物有关的书,关于爱,关于悲伤,关于同情……

 ★ 一本信息丰富且令人大开眼界的著作,从新的视角去感悟动物的情感世界。

 ★ 献给喜爱动物的你,愿你可以产生共鸣并从中受到启发。

作者简介

彼得·渥雷本,1964年出生于德国,童年即立志成为自然资源的守护者,大学时选择攻读林业经济学,毕业后二十余年一直在林业管理局做公务员。为实现用生态平衡体系管理林区的理想,他辞去公职,在德国埃菲尔地区领导并管理着一片环保林区,致力于恢复这片森林的原始形态,并就森林和环保等主题发表演说,开设课程,著书立说。

译者简介

湘雪,本名许洁,1965年出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德国科隆大学戏剧电影电视学院,后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移居德国慕尼黑。现主要从事网络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

内容简介

作者根据自己护林生涯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完成了这本信息丰富且令人大开眼界的著作,让读者从新的视角去感悟动物的情感世界。动物的情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它们能够对同伴产生同理心,拥有结构明确的社会生活,并在其中分享爱和悲伤。作者还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了动物生活中关于爱、关于悲伤、关于同情的小故事,告诉读者要对动物多一些关心和理解,少一些偏见。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0 阅读:3

夏凤凰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