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京城突现一只40斤的鸡,高人一看仰天大哭:大明要亡

缘史记 2025-02-18 10:25:55
前言

每一个国家快覆灭的时候,都会有警示出现的。大明也不例外,在它覆灭之前,京城就发生了一件怪事儿。封建王朝里,大家要是碰到异象或者不正常的现象,都会把这些当成是一种预兆。

毕竟,就连地震这种自然灾害,老百姓都能当成是上天发出的预警。可这时候发生的这一件怪事,竟然跟之后大明的发展走向离奇地吻合。

一、亡国预警

时间到了崇祯年间,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差不多要走到头了,战火已经在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到处燃烧,不但有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还有一些地方也在打仗。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时候的京城还没被战火波及,还算安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没受啥影响。老百姓除了种地之外,还有别的法子来维持生计,好多人都会养些小鸡或者鸭子之类的家禽。

一只鸡要是养得好,差不多就七八斤。谁家要是有这么一只七八斤重的鸡,那可不得高兴上好几天,还能卖个好价钱,这在所有人心里都是这么想的。

可就在崇祯年间,京城有户人家养出了一只鸡,这鸡重达四十斤。这事儿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而且这鸡长得跟别的鸡大不一样,光看模样就比其他鸡威猛多了,大概是跟它个头大有关系吧。

普通鸡在阳光照射下,羽毛会五彩斑斓。可这只鸡不一样,它羽毛是金色的。普通百姓没见过这样的鸡,王公贵族也没见过。而且它的嘴是赤红色,头顶鸡冠不是红色,是纯白色的。

这只鸡出名之后,周围村庄的百姓都争着跑去看它长啥样。可以这么说,只要是见着这只鸡的,没有一个不惊叹它模样的。古代人封建得很,看到这鸡的模样后,都觉得这是祥瑞的征兆。

鸡主人兴奋得很。可毕竟就是个普通老百姓,这鸡在他手上,他也没法让这鸡发挥出更大价值,倒不如卖了,换来的钱还能补贴家用。光看这鸡的模样,就能猜到它值多少钱了。

刚开头那几天,大多数人就光看看,问了价钱后扭头就走了。过了几天,来了个富商,他对这只鸡特别感兴趣,最后拿一百两把这鸡给买下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道士冒出来了。他瞅了瞅商人手里的鸡,直截了当地说:“这鸡可不是一般的鸡,它是《山海经》里记着的鷔。它,大多预示着国家要灭亡,大明就要完事儿了……”

道士说完后,就不再理会商人和鸡主人,转身走了。正史里从来都没提到过它,可野史和民间传说里,好多人都说在王朝快覆灭的时候见到过它。

当然,“天意不可违”这个说法在封建王朝里,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王朝的统治者,那都是特别推崇的。他们给大明王朝的覆灭披上了一层奇幻的外衣。不过,也有人觉得这是统治者在推卸责任,把明朝灭亡的事儿都归咎于上天的旨意,这样他们心里就没什么负担了。

那肯定,不管啥时候,被人叫做“亡国之君”的,在后世就没不挨骂的。可必须得讲,这崇祯帝真的挺可怜的,但可怜的人,也有让人恨的地方。

二、无力回天

有个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秦二世胡亥。要知道,就是他施行暴政,才让秦国彻底走向灭亡的。在他之后,有隋朝的杨广,这两人都是亡国之君,在历史上的名声也都不咋地。但这里得强调一下,崇祯帝可不一样,他既没有施行暴政,也不像杨广那样奢侈浪费。

崇祯那可是这些皇帝里最勤俭的一位。他在位还不到二十年,日子过得可清贫了。从古至今,哪有皇帝穿带补丁的龙袍,可崇祯就穿。这穿着上节俭也就罢了,他的生活还特别乏味。

一般来说,皇帝不都爱没事儿的时候听听小曲儿,看看歌舞表演嘛。可崇祯帝在位的这十几年里,压根就没这样过。就像前面提到的,他那龙袍都打着补丁,还是皇后给缝补的。不过就算崇祯帝这么节俭、自律,也还是救不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崇祯在生活上节俭,这不能说没起作用,可跟他其他行为一对比,还不如不节俭。崇祯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就没做到用人不疑。崇祯的多疑,这在历史上大家都知道。别的先不说,就看最后那几年,有多少大明官员被他害死,这些人可都是能在战场上抗击外敌的。

当然了,就因为魏忠贤这档子事儿,崇祯对大臣们很少能给得出信任,这其实也能理解,帝王嘛,哪个不多疑?不过在崇祯那时候,因为他这多疑的性子,被处置的重臣足有三十多个,有被贬职的,还有被砍头的,像袁崇焕被牵连,孙元化都被砍了脑袋示众……

也许有人会讲,这里面好多人并不是无辜的。别的先不说,就说袁崇焕吧,他是有罪的,可他的罪还不至于被处死。他被杀害之后,崇祯根本就找不出其他能代替他领军打仗的将领了。

而且,大明内部根本就不是统一战线。怎么说,在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那些人还只惦记着自己的好处,这给国家造成的后果可太严重了。

当年,皇太极和大明都快要和谈了,结果,就因为大明那些读书人的一番义愤填膺的话,这最后的机会就这么没了。

三、自身原因

最开始,真的是崇祯帝让去跟后金接触的。可是,前面有宋朝的例子在那儿摆着,和少数民族议和这种事儿本来就很难让人接受。最后,崇祯在大臣们的压力下,把兵部尚书陈新甲给杀了,这件事就这么收场了。

说实在的,从这儿就能瞧出来,崇祯这人,光有志向,可魄力根本没有。而且,连承认的胆量都欠缺,要是没有崇祯的指示,陈新甲哪敢私自跟后金议和?但是在朝廷大臣们给的压力面前,崇祯没法说出议和是他自己的主意,就只能把这事儿一股脑儿都怪到大臣身上。

杀了陈新甲来平息众怒。但你要是说崇祯胆小,那可不对,他不甘心当亡国之君,李自成进大明宫城的时候,他就上吊自尽了。虽说不能把大明最后灭亡的责任全推到崇祯一个人身上,可他不少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大明灭亡得更快了。

崇祯没点魄力也就罢了,还耳根子特软,别人的谗言他轻易就听进去了。就像前面说的,啥时候朝堂里都少不了那些趁着乱子排除异己的人,崇祯又这么容易听信别人,这让手下的人都寒了心,都担心下一个被收拾的就是自己。

结语

崇祯刚登基的时候,那也是个满腔雄心壮志的皇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就盘算着把大明的劣势给扭转过来。但后来,各种各样的原因凑一块儿了,崇祯也就慢慢没了当初的那份心思。毕竟,就靠他自个儿,哪能改变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大势哟。

0 阅读:13
缘史记

缘史记

缘史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