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重用过的5大汉臣,不仅善终且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都是谁?

缘史记 2025-02-18 10:16:51
前言

清朝是个少数民族政权,排外那是在所难免的。这么说吧,清朝这几百年,汉臣大多都不被重视。

康熙被人誉为千古一帝,他在位的那几十年里出了不少名臣。今天,就来说说被康熙看重的五位汉臣,这五位可都为大清江山的稳固立了大功。

一、帝师陈廷敬

首先得讲讲为啥把陈廷敬排在第一位?就因为他是康熙的老师。要知道,从古至今儒家思想里都讲究“尊师重道”。能当帝师,陈廷敬把康熙教导得那么好,这肯定算是他的一大了不起的功劳了。不过,陈廷敬在朝廷里的贡献可不止这一点。

陈廷敬一辈子清正廉洁,严守做臣子的本份,后世人都把他赞为“贤相”。陈廷敬在顺治年间开始当官,他这名字可是顺治帝亲自赐的,这对刚踏入官场的陈廷敬来讲,那可真是无上的荣耀。

康熙继位以后,陈廷敬就开始担任康熙的讲师了。康熙特别尊重这位老师。他一直陪在年少的康熙身旁,康熙当年的那些难处,他也都清楚。

要是说当时朝廷里真心盼着康熙亲政的人,那肯定有陈廷敬。他们之间的师生情分让陈廷敬不自觉就站到康熙这边了。大家都知道,因为康熙和赫舍里订了婚约,索尼一家就很快站到康熙这边了。

这时候,鳌拜可是死命反对康熙亲政。索尼,那可是老资格的大臣。哪怕他和鳌拜的政治主张不一样,鳌拜也不敢把他咋样。但陈廷敬就没这么好运,要是惹了鳌拜,肯定会被鳌拜整的。

那时候的陈廷敬,他毫不犹豫就站出来反对鳌拜专政。这说明他和鳌拜之间肯定有很大的矛盾。但鳌拜倒台后,陈廷敬可没有趁机踩上一脚,反而还上奏请求康熙公正处理。

就是因为他特别深明大义,不掺和党政方面的事儿,所以他就成了康熙前期为数不多的被康熙信赖的大臣。

二、总督于成龙

和陈廷敬比起来,这一位在历史上的名声可就大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于成龙》这部剧?我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位,就是这部剧里的主人公于成龙,康熙可是称赞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在于成龙为官的二十年里,他向来以清廉闻名。不管到哪儿,都是在为百姓谋福祉。他走的时候,老百姓那是相当不舍。他,可是清朝廉吏的代表人物之一。

于成龙历经两个王朝,他在明崇祯年间参加过乡试。这之后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有数,明末清初老是打仗,就因为这样,于成龙开始在官场大显身手的时候都已经过了四十岁。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不管到哪儿,都能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老百姓可喜欢他了。

康熙二十三年的时候,于成龙在两江总督的职位上因为生病去世了,这一年于成龙刚好六十八岁。老百姓一听到于成龙去世的消息,就都不停地痛哭起来。他的同事去给他整理遗物的时候,看到那么大的房间里居然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就只有几件打了补丁的衣服和一小罐粗粮。

康熙更是破了常规,亲自给于成龙撰写碑文,还下令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清端”。不得不说,这“清端”二字特别契合于成龙的一辈子,他当官的时候清廉得很,品行也很端正。

三、治河名臣靳辅

这第三位,肯定也是个大家都知道的名臣,他就是治理河道的靳辅。靳辅可是影视剧《天下长河》里的主角。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的时候,自然灾害一直都是个严重影响老百姓正常生活的大隐患。

在清朝的时候,黄河的事儿可把一代又一代的居民给影响了,附近几个省份也跟着受牵连。治理河道,一直都是清朝特别重要的任务。

要是提起治理河道,有个人就不得不说,那就是靳辅。可谁能想到,在这之前,靳辅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文臣,关于治理河道的事儿,他压根就没沾过边儿。

事实就是,只要你肯努力,那肯定能有收获,靳辅可是花了整整十五年才得出这个结论。靳辅刚上任的时候,有问题的可不只是黄河,淮河啥的也有问题。靳辅上任后就认认真真地去查看河道了。

靳辅刚上任那阵子,绝大多数时间都耗在河道边上了。

靳辅埋头钻研好些日子,总算写出来一个治理河道的方略。这方略写成折子传回京城可不得了,就像在平静湖水里扔了个大石头,激起了好大的浪头。那些朝臣们,一个接一个地对靳辅这个方案表示怀疑。但最后,还是康熙皇帝拍了板,就按照靳辅的法子去做。

后来,靳辅的治河工程就越来越顺溜了,靳辅的后半辈子可都耗在治河这事儿上了。

四、姚启圣

再来说说姚启圣这个人吧。他这一辈子可真是充满坎坷,这当然和他的性格脱不了干系。和那些古板的文人比起来,姚启圣更像是个闯荡江湖的大侠。

姚启圣年轻的时候,心里满是雄心壮志,就盼着能到朝廷里当官,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过,他这人特别豪爽,又特别嫉恶如仇,就因为这样,他要走当官这条路可难了,难得出奇。

姚启圣被康熙重用的时候都已经年过半百了,可就算这样,这位大臣的性格也一点没改。

康熙在这方面跟雍正特别像,就是只看重能力,只要有能力就行。姚启圣可没让康熙失望,他和施琅一块儿成功把台湾收复了。

在大清立下了永不磨灭的战功。就因为这个功劳,哪怕之前犯过错事,康熙也都赦免他了。后来,由于长时间劳累成疾,最后没治好就去世了,死的时候六十岁。

五、施琅

最后要讲的是施琅,当年他和姚启圣一起收复了台湾。施琅和姚启圣一样,能名垂青史,就是因为当年收复台湾这件事。

大家都知道,施琅一开始可不是满清的大臣,而是郑氏那边的一员大将。不过,没过多久,随着局势发生变化,施琅就选了另一条路。

施琅投降后,一开始的日子过得也不顺心。郑成功死了,康熙把三藩之乱平定之后,就打算对台湾采取行动了。其实,在这之前施琅好多次上奏,恳请康熙出兵攻打台湾,可康熙每次都拒绝了他。

现在内部矛盾都解决好,康熙终于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到台湾那边去。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施琅可算是如愿上了战场。

那施琅可没让康熙对他的器重白费,在澎湖海战里,他一股作气把郑氏集团打得一败涂地。这一战打完,郑氏集团就再也没本事跟大清对着干了,只能投降了呗。

那肯定,施琅在这场战争里立了超级大的功劳,康熙肯定得给他奖励。施琅去世之后,康熙就追封他为太子太傅,还赐了个谥号叫“襄庄”。这个“襄”字,是因为他做事有功,康熙这是在表扬他收复台湾的功劳;“庄”字,就是夸他勇敢又刚武。

结语

康熙那时候出了好多名垂青史的重臣,这些人都为国家立了大功。康熙虽说看重满臣,可康熙朝能出这么多名臣,就知道他们有多厉害了。

0 阅读:74
缘史记

缘史记

缘史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