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选择蒋琬作为接班人,其核心因素仅存在一个,便是蒋琬具备管理内政的能力。也就是说,蒋琬善于打理内政事务这一点,成为了诸葛亮最终选定他来接班的最为关键的缘由所在呢。
在不少人心中,诸葛亮最为人熟知的本事似乎就是领兵作战了。从赤壁那场大战,到成功攻略益州,乃至后续的五次北伐,仿佛蜀汉政权的诸多重要战役,大半都是诸葛亮亲力亲为去打的。但不得不讲,这不过是因为诸葛亮太过卓越超群,从而给后世之人带来的一种误解罢了。
倘若暂且不提及诸葛亮的话,我们其实能够思考另外一个疑问:在通常情形下,一个国家的丞相,是否理应承担打仗方面的职责呢?
诸葛亮实在是厉害非凡,以至于后世的绝大多数人在考量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相关事宜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形成这样一种看法:蜀汉政权的丞相嘛,生来就应当擅长打仗,就该有着如诸葛亮那般的卓越才行!
然而事实上,依照汉朝正常的官员管理规定而言,丞相所担负的职责应当是稳坐中枢之地,协助皇帝一同处理国家内政方面的诸多事宜。而说到前往前线统领军队进行作战这一方面的工作,其实本应是太尉或者大将军他们所承担的职责。
后世那些深受《三国演义》影响的历史爱好者,恐怕未必能分清这其中的差别,可诸葛亮本人必然是清楚的。要知道,在他离世之后,蜀汉内部是再也寻觅不到与他水平同样高超之人了,对此,诸葛亮心里明镜儿似的。
如此这般,在其在世之时,丞相能够承担起打仗方面的职责。然而待他离世之后,丞相便需回归到原本的情形,仅仅负责国内政务方面的事宜,不再承担打仗相关事务了。
军事方面的事务,理应交给将军全权负责才行。要是不把军事和其他政务分开,比如让接任丞相之位的人去领兵打仗,又或者推选姜维这类行事较为激进的将领来担任丞相一职,那么对于整个蜀汉而言,无疑将会引发一场巨大的灾难。
若想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实际上我们可以对此进行一番简要的梳理。
公元234年,正值第五次北伐期间,诸葛亮骤然病重。诸葛亮的离世之事,多数人都颇为熟悉。彼时他正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坚守不战,令诸葛亮无计可施。况且诸葛亮长期操劳,心中积郁,终致病倒,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进而陷入病危状态。
然而,相较于《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内容而言,在真正的正史当中,诸葛亮在其临终之际,压根就不存在所谓七星灯借命这样的情节。
在正史记载里,诸葛亮察觉到自身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之时,最先考虑的,恰恰是对自己身后之事的安排。要是处于其他朝代的话,这本不该是由他来操心的事儿。毕竟一位丞相离世后,皇帝只需另外选派一人来担任丞相之职便行了。
然而关键在于,彼时的诸葛亮于蜀汉内部的重要性实在是无与伦比。就连身为皇帝的刘禅,治国理政也得依循诸葛亮所制定的规划行事。如此一来,这本该由皇帝刘禅费心去操办的事宜,诸葛亮在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也不得不将其妥善处理好。
在诸葛亮的一番筹谋之下,其身后之事被划分成了三个方面。其中首要的便是蜀汉军队的撤军事宜。诸葛亮心里明白,自己一旦离世,司马懿定然会率军来追。那么,怎样才能确保蜀汉军队安然无恙地撤回去呢,这无疑是个极为棘手的大难题。
其次呢,得给刘禅呈上一份完备的治国方案。怎么着也得把往后二三十年的治国规划先由诸葛亮制定出来才行。至于刘禅最后会不会采用这份方案,那就完全取决于他自己啦,这可就是他个人的事儿喽。
其三,且是最为关键之处,即所谓的人事安排事宜。人事安排实际亦是治国规划里的一部分内容,鉴于刘禅自身的能力存在不足这一情况,诸葛亮便不得不提前去制定相关的方案以作应对了。
前面两个部分的情况呢,我们这里先按下不表,就着重来讲讲人事安排这一方面的内容吧。
诸葛亮在着手人事安排之际,心里十分明白一个要点,那便是在自己离世之后,军权与行政权务必要分开才行。要知道,蜀汉政权所沿袭的乃是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正常来讲,高层的设置通常应包含丞相、大将军以及御史大夫这几种。而且行政方面的权力、军事方面的权力以及监察方面的权力,按道理是要彼此分开,互不混淆的。
不过在诸葛亮主政之时,鉴于蜀汉政权需开展北伐大业,于是他凭借丞相之职,兼挑起了大将军的重任。并且,由于诸葛亮手中权力极为庞大,在当时的蜀汉内部,似乎并没有人能够对诸葛亮加以监督约束。
对此,诸葛亮有着十足的自信能够做好相关事宜。要知道,诸葛亮近乎完美,即便处于无人监督的状况下,他也决然不会做出篡权或是以下犯上这类行径。然而即便如此,诸葛亮心里也明白,自己之前的一系列举动,实际上是对正常权力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倘若自己离世之后,那接下来接任丞相之位的人,是否还会拥有如此大的权力呢?并且,又有谁能够确保这继任的丞相,依旧可以如同诸葛亮那般毫无瑕疵、完美无缺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是决然不敢去赌的。毕竟其中所涉及的种种因素,都让诸葛亮明白,一旦选择去赌,那后果很可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他肯定不会去冒这个险,去进行这场毫无把握的赌博之举呢。
这样一来,行政权与军事权的分离就成为必然之势。故而诸葛亮在规划自己身后的人事布局时,便无法仅仅挑选一位继承人了事。他必须得把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全面拆解开来,再将不同方面的权力,分别交付给不同的继任者才行!
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思考,我们便能明白诸葛亮彼时的心思了。既然已经将行政权与军事指挥权完全分隔开来,那么在挑选丞相的后续接班人时,其必定要是一位纯粹的文官才行,绝不能是武将!
假设存在这样一位武将,在未来承担起接班重任的话,那他极有可能会重新以丞相的身份出现,进而将所有军事指挥权都揽到自己手中。至于在此之后,他到底是会成为如同诸葛亮那般的人物呢,还是会干脆做出篡权之事,这可就难以预料了。
倘若丞相的接任者不能由武将担任的话,那么像姜维、魏延这样的人无疑会立刻被排除在外。不管诸葛亮对姜维有多赏识,仅仅就其武将的身份而言,姜维便无法成为丞相的接班人。
在那时蜀汉内部的文官群体里面,有那么几个文官是被诸葛亮所看好的,像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便是如此。此前经过诸葛亮的着意培养,他们皆具备了独自处理内政的能力。要知道,能独立操持内政事务,辅助皇帝掌控中枢大权,这便足以胜任丞相之职了。
因此,在诸葛亮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便将自己悉心培养许久的那几个人逐一罗列了出来。在这几个人里,蒋琬的资历是最为深厚的。想当初诸葛亮率军在外征战之时,正是蒋琬留在成都,承担起协调丞相府内部各项事务的职责。
在蒋琬之后,费祎与董允构成了一个梯队,能够依次接替上位。就他们的内政才能而言,经过诸葛亮的悉心培养,也是完全达标的。
就姜维而言,其身为武将,曾获诸葛亮大力且深入的栽培。不过呢,诸葛亮对姜维的培育重点全然放在武将范畴了。像处理内政之类事务,姜维此前压根未接受过相关训练。所以即便让姜维来接手,他恐怕也难以胜任蜀汉丞相之位,无法担起丞相应尽的职责。
在武将方面而言,姜维实际上也并非是首要的继承人选。就丞相一职人选的安排来讲,诸葛亮大体上做出的安排是这样的:由蒋琬、费祎、董允这三个人,依照先后顺序来依次承接这一职位,完成接班事宜。
在武将这一方面,姜维在接班的先后次序上,大致处于第二位到第三位这样的一个位置区间当中。
由于他在资历方面以及年龄层面,均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在此,咱们得简要讲讲姜维的履历情况。不少人都清楚,姜维在早年并非隶属于蜀汉阵营,而是地地道道的魏国人。据史料所记,姜维的父亲同样是一位武将,且不幸早年便战死在了沙场之上。待姜维长大成人后,凭借着其父的这份功绩,得以顺利跻身魏国的体制当中,担任了一个郡级的参军职务,此官职的级别并非特别高。
在诸葛亮开启北伐征程之后,首次北伐期间,刚好攻打到了姜维所身处之地。彼时魏国的高层们,大体上皆是闻风而逃,全然不顾及底下的那些人员。于是,姜维一怒之下,便径直转投到蜀汉阵营这边来了。
像这样一位归降而来的年轻官员,一般来讲,在通常状况下确实是不太容易获得重用机会的。毕竟,彼时蜀汉政权的内部,人才培养的梯度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失衡局面。
诸多老一辈的杰出人士离世后,新生代却未能及时培养起来,由此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人才断层状况。彼时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面对此种情形,只得主动去寻觅各类优秀的年轻人才,盼着能借此为蜀汉补上人才缺失这块短板。
就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姜维进入了诸葛亮的视野,随后诸葛亮便对姜维予以重用,而且着力对其进行悉心培养。
然而,就算诸葛亮甘愿全力以赴去培养姜维,且丝毫不计较姜维乃是叛逃而来的降将身份。可在蜀汉的内部体系当中,姜维终究还只是个年轻人。要知道,在他之前,资历更老的将领那可是一大把呢。
当诸葛亮在五丈原溘然长逝之际,姜维年仅33岁。彼时,距离他归降蜀国仅仅过去了六年时间。
诸葛亮虽不在意姜维的降将身份,可蜀汉内部并非人人都如此看待姜维。谁能确定此前六年里,姜维不是在有意沿袭旧路,上演一出无间道呢?即便退一步说姜维确实忠心耿耿,可他毕竟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武将,在军中资历排不到前三,而且还不懂内政呢。
倘若选这样一个人来接诸葛亮的班,承接其位置的话,恐怕不出两年时间,蜀汉政权大概率就会彻底垮掉。
因此,即便诸葛亮对姜维极为欣赏,可也绝不能悖逆客观规律。在临终之际,诸葛亮确实能够给刘禅写信,提议刘禅日后要重用姜维,乃至在将来把整个国家的军事大权都托付给姜维来掌管,只不过这肯定是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发生的事呢。
在诸葛亮离世之际,就姜维当时的状况而言,他确实并不具备接手诸葛亮所留下职责与重任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