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0日,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不请自来,闯入长江流域。
清朝末年,英国炮舰轰开国门,鸦片战争就此爆发。
从那以后,英国军舰在中国领海、内陆水域横行。
从清廷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他们或妥协,或默认,始终未曾真正反抗。
这一次,人民解放军毫不客气,炮火伺候,狠狠教训了“紫石英号”。
英国人惊呆了,竟然还有不怕他们的?随即,丘吉尔跳出来放狠话,扬言要派航母报复。
毛主席闻讯,一句话霸气回怼。英国人最终只能灰溜溜地接受现实,狼狈撤退。
“紫石英号”事件1949年4月20日,长江北岸战云密布,解放军百万雄师厉兵秣马,随时准备横渡长江,对国民党政权发起最后的毁灭性打击。
而就在此刻,英国海军护卫舰“紫石英号”突然闯入战区,在硝烟未起的长江水面上,挑起一场意外的冲突。
当时国共和谈正式破裂,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阶段,中央军委发布渡江作战命令,解放军各部队已经进入战斗准备。
在这关键时刻,“紫石英号”突然闯入长江防线,打着“保护侨民”的旗号,试图“自由航行”。

但他们的航向,直指解放军的作战区域,几乎堵住了解放军的攻击路线。
事前,解放军已明令公告,任何外国军舰不得擅自进入长江战区。
但英方无视通告,舰长斯金勒少校甚至直接下令军舰强行逆江而上,不仅拒绝撤离,还公然将舰炮瞄准北岸解放军阵地,试图以武力威慑新中国的军队。
英舰的举动,无异于点燃了一根导火索。
解放军指战员群情激愤,第三野战军特纵炮兵第三团率先开火,长江战场上顿时硝烟弥漫。炮弹精准落在“紫石英号”船体上,舰身剧烈震动,桅杆折断,白旗匆匆升起。
曾不可一世的英舰,就此陷入绝境,在镇江江面动弹不得。
然而,英国人仍不死心。当天下午,停泊在南京的英国军舰“伴侣”号紧急驰援,试图拖走受损的“紫石英号”。
但解放军火力凶猛,英舰刚一靠近便被炮弹击伤,被迫狼狈撤退。

此时,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亲自率旗舰“伦敦”号及护卫舰“黑天鹅”号,从上海全速赶来,妄图以更强的火力扭转局势。
4月21日上午,英舰抵达江苏泰兴江面,阵势浩大,意图明显。然而,迎接他们的,是解放军更坚定的炮火。
这里是三野东路军第10兵团23军的防区,兵团司令员叶飞一声令下,数十门火炮齐齐开火,炮弹如雨点般落在英舰周围。
“伦敦”号指挥台直接被命中,英舰受创严重,再也无法前进。面对精准无比的解放军炮火,英军再无还手之力,只得黯然撤退。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刻发表严正声明,措辞坚决,立场毫不含糊,强烈谴责英国军舰的侵略行径。
毛主席更是亲自起草《抗议英舰暴行》社论,直接点名批评英国政府:“英帝国主义的海军竟敢如此横行无忌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在一起,向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挑衅,闯入人民解放军防区发炮攻击,英帝国主义必须担负全部责任。”
这番表态十分强硬,直接将英国政府推到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事件震惊全球,纽约、伦敦、巴黎等地的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评论铺天盖地。
西方舆论出现激烈分歧:一些人坚持认为英国军舰无权干涉中国内政,“紫石英号”闯入战区,本就咎由自取;但更多保守势力仍沉溺于旧日的帝国梦,鼓吹“强硬回应”。
英国国内,强硬派怒不可遏,鼓噪着要采取更激烈的行动。
就在英国政府忙于权衡利弊、部分政客叫嚣制裁中国的同时,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渡长江,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崩溃。
面对新中国强硬的态度和人民解放军不可阻挡的胜利,英国政府逐渐冷静,开始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
毛主席定调:不妥协,不受欺注意到英方的反应后,中央军委迅速确定谈判方针,前提是英国政府必须承认以下事实: “紫石英号”未经许可擅自侵入人民解放军防区,并与国民党残余兵力勾结,向解放军挑衅进攻。
没有这个前提,任何谈判都无从谈起。
然而,英方却顽固坚持,辩称自己已获国民政府许可,不认为此举侵犯中国主权,拒绝任何形式的道歉。
英方的态度,充分暴露了他们对新中国的认知停留在旧时代,仍幻想着中国继续接受“列强共管”的规则。
但现实摆在眼前,解放军用炮火粉碎了这种痴心妄想,接下来,中国政府则要在外交战场上让他们彻底认清局势。

4月26日,英国政府派出驻南京使馆武官克仁斯少校,接替受伤的斯金勒少校,担任“紫石英号”舰长,并作为谈判代表与解放军代表、第10兵团炮兵第三团政委康矛召正式接触。
英方虽然嘴硬,但实际行动却透露出妥协的意愿,他们清楚“紫石英号”已无力脱身,必须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中方在强硬立场下,展现了适度的灵活性,以示诚意,允许舰上补给短缺的人员上岸购买粮食和物资,同时同意提供医疗救助。
但英舰必须接受解放军的监视,武器不得使用,燃料供应被切断,舰员不得擅自行动。
这对英国政府最后的压力——谈判若不能达成共识,“紫石英号”随时可能成为真正的废舰。
4月27日,毛主席发出明确指示:必须创造谈判气氛,推动问题尽早解决,以利中英未来关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退让,而是基于更大的战略考量。
新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树立严正的外交原则,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已非昔日受尽欺凌之国。
解放军按照指示,采取监视而不缴械、限制而不羞辱的策略,展现军事优势,也维护了外交的灵活性。
就在英国政府犹豫不决、国内舆论吵成一团时,英国首相艾德礼竟然公然宣称,英国军舰“有权”进入中国长江,丘吉尔更是叫嚣派遣航空母舰报复。

这种殖民主义遗风,完全无视现实,甚至让一些西方媒体都觉得荒唐。
4月30日,毛主席直接下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李涛将军的名义发表强硬声明,犀利驳斥艾德礼和丘吉尔的言论:
“英国人跑进中国境内作出这样大的犯罪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理由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执行道歉和赔偿,难道你们今后应当做的不是这些,反而是开动军队到中国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报复’吗?”
声明态度鲜明:英国没有任何权利将军舰开入中国长江,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内河,外国军舰未经许可不得驶入。
“紫石英号”事件,不只是英国的问题,更关乎整个西方在华驻军的合法性。
中方进一步要求:英、美、法等国必须立即撤走所有在长江、黄浦江及其他中国领海、领空的军事力量,停止干涉中国内政,不得再为国民党提供任何支持。
这份声明掷地有声,迅速震动国际社会。
如果想与新中国打交道,必须放弃旧时代的傲慢,接受平等的国际关系。
“紫石英号”仓皇出逃1949年5月24日,长江水面波涛不惊,而镇江的谈判桌上却硝烟四起。
中英双方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但这场谈判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难以达成共识。
解放军镇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袁仲贤提出明确要求:英国必须承认错误,并对擅闯中国防区、干涉我军作战的行为承担责任,同时赔偿损失。
然而,英方代表态度强硬,拒不认错,坚持认为此次事件的核心问题仅限于“如何安全撤离‘紫石英号’”而非任何主权问题。

两方各执一词,谈判完全不在一个频道,场面一度陷入僵持。
谈判进行期间,解放军南下攻势如火如荼。
我方不愿因“紫石英号”事件过多牵扯精力,决定采取更灵活的策略。
6月,中央军委作出调整,暂时搁置“认错、道歉、赔偿”问题,仅就“紫石英号”开走修理一事进行磋商。
然而,英方对此反应迟缓,迟迟没有给出明确答复,谈判依旧毫无进展。
7月5日,谈判迎来新一轮较量。
按照中央指示,解放军代表康矛召态度坚决,要求英方在最终换文中明确定义“未经允许”“侵入中国内河”,并在措辞上承认“基本错误”。
英方对这一表述坚决抵制,企图淡化责任。谈判持续到7月11日,依旧毫无进展,双方立场对立,陷入僵局。
时间拖得越久,英国人越焦虑,而中方则越有战略耐心。

最终,7月30日,“紫石英号”趁台风之际,借助中国客轮“江陵解放号”作掩护,仓皇出逃。
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外交风波,就这样落下帷幕。
英国的狼狈撤退,直接宣告了外国军舰在中国内河的特权终结。
“紫石英号”事件后,英、美等国终于意识到,新中国不会再允许外国军舰在中国水域横行无忌。
驻扎在上海的外国军舰在解放军进攻上海的过程中,相继撤离,不敢再挑战中国政府的权威。
这一撤,意味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海域的军事存在走向终结,昔日炮舰外交的余威被彻底扫除。
此事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认清现实,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西方国家。
1950年1月5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这一决定与“紫石英号”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英国政府从这次事件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继续站在国民党一边毫无意义,必须尽快调整对华政策。
1957年,毛主席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是对英国人的一种反讽,更是对整个西方世界的警示。
长江之水,依旧奔腾不息,但它不再是英国人眼中的“自由航道”,而是新中国主权的象征。一个属于中国人民的新纪元,正式到来。
参考资料:西方炮舰政策的破产——“紫石英号”事件背后的外交较量_王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