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孔丘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祖先本是宋国贵族,父亲叫叔梁纥,是一个大夫。在一次进攻逼阳的对外战役中,鲁国和诸侯联军攻破了城门,刚刚钻进去,城门中的悬门就放下来了,差点把联军的将士堵在里边。叔梁纥是个大力士,他力举悬门,拖着它,叫战友们都跑了出去。
叔梁纥大夫生下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很有文化的,这因为他从十五岁起,就立志于学习,一直到了三十岁,才算学完了。这期间,他又不当官,为了生计,只好去做了乘田、委吏这样的低等岗位工作。
孔子三十以后,开始办学。孔子教授的内容,《诗经》、《尚书》、《周礼》、乐经、《周易》、《春秋》,这些其实是培养贵族和官员的。
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出事了。
三家大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都是一百多年长期世袭的卿,早已经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这三家贵族也叫三桓。三桓干脆把鲁昭公驱逐出境了。
孔子觉得国内很乱,“乱邦不居”,没法待,就去了齐国。他得到了一个跟齐景公见面的机会,把自己的中心思想凝练成八个字对齐景公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听了非常高兴,说:“假使君不君,臣不臣,那虽然有谷子,我还吃得到吗?”
公元前500年,也就是50岁的孔子当大司寇的第二年,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举行会盟,孔子作为仪式助理参加。
齐国人包藏祸心,安排了一群东夷人头戴羽冠,身披兽皮,手执矛、戟,嗷嗷呼啸着向旋风一样往三层土台上跑。场面非常混乱,就像球迷闹事。
孔子立刻护着鲁定公后撤,举起袖子朝齐景公嚷嚷:“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夷不乱华,俘不干盟!”
这才避免了混乱。
回国后,孔子提议“堕三都”。堕就是堕毁城墙,要把三桓武装起的三座核心私邑,全部堕去城墙,从而使他们无法对抗国君。
三桓悟出了孔子的用意以后——三个城池已经堕去了一半儿,鼻子气歪,立刻举起小指头,一弹,把孔子弹下了野。孔子统共在岗没超过三年。
孔子随后就周游列国,所谓列国,但主要是在卫国。孔子说:“鲁卫兄弟也。”二者的社会面貌接近,这样总计在外十四年后,孔子回到了祖国,已经七十多岁了。
以上来自文献中孔子的传记,似乎他主要是讲尊君和等级秩序的,但这是历史作家为了政治导向而取舍材料构成的印象,而《论语》这本其实关注的是人性和缓和人际关系冲突为导向的书,并不支持传记上对孔子人设的定位。
文/潇水:知名历史小说作家,历史战争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