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民党起义将领,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傅作义、程潜、卢汉、刘文辉等一众地方军阀出身的军政大员们,亦或是张治中、陈明仁、董其武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将领,但对高树勋这个名字,或许并没有那么熟悉。
作为从冯玉祥手创的西北军队伍中逐步成长历练起来的职业军人,高树勋的军事生涯中先后经历了两次高光时刻:一次是在1940年处决了臭名昭著的汉奸代表石友三,另一次则是1945年10月在河北邯郸率部起义。
今天,我们来聊聊高树勋的这两次人生高光。
1939年11月,正值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的关键阶段,一向以“攘外必先安内”自居的老蒋止不住又开始了与我党军事摩擦较量。恰在此时,身为国民党察哈尔省主席的石友三进入了老蒋的视线中来。
尽管此前石友三本人早已坐实了“倒戈将军”的名分,与日本人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但因其在华北地区经营多年,根基甚广,加之其在“防共”方面表现出的坚定忠诚,老蒋还是给予了大量军援让这位近水楼台的将领“先得月”。
原本反复无常的石友三得到军援后立时变得有恃无恐起来,小型摩擦、局部战斗也逐步演变升级为大摩擦、规模战斗。一边是不间断的攻占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袭击后方野战医院;另一边则是派员与山东、河南等地日军签订了一系列“共同防共”协定。
这种典型的吃里扒外式的无耻叛国行径,自然面临我党的有力反击。1940年2月,以刘伯承、邓小平为首的129师在冀南地区向石友三部发起了反攻,一举消灭顽固分子4000余人,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的石友三率残部南逃而去。
按理说经此一役受重创的石友三,应该在认识到我党武装力量坚强的同时缓和改善以往坚定开展军事摩擦的态度,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落荒而逃的石友三再次找到了河南开封的日本驻军,商定合作建立伪政权事宜。
只是,毕竟独木不成林,出于提高自己在日军眼中的筹码和培植个人势力的考虑,石友三将“降日”的想法告知了自己在西北军的结义兄弟、时任国民革命军新八军军长的高树勋,希望一同“入伙”。
只不过,自己还是高估了这位义结金兰的部下对自己的“忠诚”和“默契”。在接连收到高树勋“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回应后,丝毫不顾往日情分的石友三终于也撕掉了最后一丝伪装面具,他暗中以军事情报的形式向驻守豫、鲁一带日军通报高树勋所部的位置及具体行动,引导日军主动向高树勋部发起攻击。
1940年夏,近2万人的日军部队顺势对驻守定陶地区的新八军主力展开围攻,高树勋指挥所部奋力突围,以牺牲2000余人的代价将主力悉数撤至河南濮阳地区。尽管如此,高树勋依然没有联想到乃至相信这是自己的结义大哥石友三一手“导演”的杰作,用以视作向日军投降的投名状。但很快,自己部队又一次与日军的伏击遭遇让他对石友三变节投敌的行为深信不疑。
1940年秋,因此前受日军突袭而造成部队较大损失的高树勋得到石友三的口头允诺,派出所部一个团兵力赶赴河南永城的保安山领取物资补给,正在部队跨过津浦铁路之际,再次遭到了日军阻击,补给已然不可取,好在部队及时撤出止损,没有受到重创。经此军事泄密的遭遇,高树勋坚信石友三已向日军妥协投降无疑。
也正当石友三投入大量精力与这位好兄弟极限拉扯之际,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老蒋已然通过秘密战线的情报得知了石友三变节投敌并将在次年正式宣布反蒋自立的消息。如此一来,自己必定要先下手为强了。
在授意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处置意见后,石友三在曾经的“老上级”孙良诚相邀之下赴高树勋军部面谈军事行动,同时也是高树勋提到的“消除彼此隔阂”的最佳时机。只不过他不曾料到的是,自己已进入生命的倒计时刻。
12月1日,高树勋、孙良诚、石友三三人在河南濮阳的新八军军部集会,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高树勋提前授意安排的卫士入内将石友三绑缚关押,在请示卫立煌后,旋即用石友三曾“引以为傲”的活埋方式处决了这位被钉在汉奸耻辱柱上的“叛国者”。
而作为当事人的高树勋,不仅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了随波逐流,更是在关键时刻果断处决了可能遗患无穷的汉奸石友三,为抗日大业所作贡献自然不言而喻。这样的大局观和正义感,促使他在1945年的内战爆发初期率先顺应历史潮流,高举战场起义大旗。
5年后,高树勋由国民党第39集团军司令升为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同时兼任新八军军长。虽身处军中高位,但对内战深恶痛绝的他还是在亲信王定南的动员和安排下,于当年即将开始的国共邯郸战役前夕见到了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的李达,二人就起义的保密工作和起义将领亲属安置等具体问题商讨出了一致方案。
1945年10月30日,高树勋率国民党新八军另加一个纵队在邯郸附近的内战前线起义,成了解放战争尚未全面爆发的初期阶段最早起义的国民党将领。而高树勋的深明大义之举,也直接促成了全党发起以宣传和瓦解国民党军队,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为主要内容精髓的“高树勋运动”。
高树勋起义后,教员曾给予了这样一句高度概括的评价话语:“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靠小米加步枪再加高树勋。”
足见这位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将领,率部起义后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价值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