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赵抃担任杭州知府。两年前,赵抃担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府的时候,浙东、浙西发生了蝗灾,米价十分昂贵,饿死的人达到了一半以上。因此,各州都在交通要道旁张贴了官府的文告,禁止商人随意提高米价。但是,赵抃独独在道路边上张榜,发布命令,“令有米者任增价粜之”(听由经营米的商人任意提高价格出售)。因此,各州的米商都汇聚到越州来了,米价更是随之下跌,老百姓因此没有被饿死的。(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史》)
当地方上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时候,主政一方的官员,一定会高度重视。这是因为这不仅是他们的责任之一,也因为“民为本”既可载舟也可覆舟——回首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几乎所有封建王朝的覆灭都有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以致民不聊生,进而诱发动荡的背景。所以,封建时代,当严重自然灾害发生之后,从上到下一般而言也都会致力于赈灾济民工作,比如说,向饥民发放救济粮、救济款等等。与此同时,努力平抑物价,尤其是粮食的价格,避免更大的恐慌,也是这其中的工作之一。
当熙宁八年,两浙地区发生严重蝗灾,当地的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对于如何平抑粮价,一般地方行政官员想到的是用一纸官府文告,严禁涨价——即试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问题。但这样做的结果,却让商人们望而却步,转向其它地方去从事他们的经营活动了。为什么?因为商人的本质是趋利,即哪里能够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他们就会转向哪里。而身为越州知府的赵抃却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放开粮价,让商人们自主定价,其结果是出人意料的,米商都聚集到越州了,越州的粮价也因此下跌了。
这其中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其它州采取的做法,有些类似于后世的计划经济的做法,而赵抃的做法,更像是今天的市场经济下,由经营者自主定价,自由经营的模式。如此这般,越州的米价最初可能稍稍贵一些,并因此可能吸引更多的米商。而当大量的米商汇聚过来,米也源源不断地流向这里的时候,因为供过于求的关系,所以,米价也就随之下降了。而米价的下跌,则给灾民们带啦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买得起米,可以避免被饿死了。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或许真的一言难尽。然而,至少我们从1000多年前的北宋熙宁年间,赵抃放开米价,“思路一变天地宽”,最终让米价由涨变跌解决了严重的粮荒问题,可以看出它对市场的神奇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