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不报忧,无疑是我们的文化中的糟粕,因为好事不说大家都知道,坏事不说不得了。然而,为什么国人更喜欢报喜不而不愿意报忧,似乎认真去探究的人却不是很多。而糊里糊涂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坏习惯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坏了我们的很多事。
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宋纪》里记录的一件事,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这个问题: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陕西、山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以致京城开封的皇宫大门都有摇动的声音。在兰州,很多山上的草木都埋入了地下,而上下的麦苗竟然都出现在山上。宋徽宗下令担任左司郎中(尚书省下的官员)黄潜善去察访灾情。黄潜善回京后,“不以实闻”,只说是那里发生的是一般性质的地震而已。结果,黄潜善竟然升职为户部侍郎(户部副长官)了!
这样的事儿真的是匪夷所思:朝廷之所以要差人去灾区视察灾情,不就是想了解真实情况,进而可以针对性地救灾减灾,避免百姓因灾而贫、因灾而困,以致人心浮动、社会动荡吗?因此,对于“谎报军情”的黄潜善,应该做的是撤职、是治罪。可现在倒好,结果完全反过来了,黄潜善居然因此升官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当然可以说是黄潜善这样的官员实在是太狡猾了,他们对欺上蒙下这一套早就轻车熟路,所以,高高在上的宋徽宗理所当然轻易就被他骗过了。但是,宋徽宗这么容易被骗过,也一定与他的内心十分希望平安无事,一切如常,如此这般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享受他奢靡的生活有关;当然,也一定与他的朝廷获得这样的信息的渠道,太过单一也有关:就兰州地方政府来说,一般而言是不太可能隐瞒灾情的,因为如此这般,必然会给他们后续的救灾赈灾带来麻烦。但是,地方政府这一重要信息传达的渠道就后来的情况来看,显然出了问题。
谁都知道宋徽宗是中国历史最为贪玩,缺少政治头脑与才能的皇帝。他在位的几十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北方的辽虽然因为“澶渊之盟”与宋保持了相对和睦的关系,但是,东北方向的金却在悄然崛起,而西北的夏,则一如既往频繁地袭扰给宋施加了极大的压力。至于国内,因为诸如“花石纲”之类的搜刮太过残酷,老百姓的情绪很不稳定,加之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方腊、宋江一类的起义此起彼伏。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徽宗不是励精图治,依然在大兴土木,修建周长达十里的大型皇家园林“艮岳”(又名寿岳等)!
所以,对于宋徽宗来说,他爱听的自然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对于包括地震等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存有一定的畏惧之心。对于黄潜善们来说,他们最为擅长的也就是揣摩圣意,逢迎主上。而他们这样做,又是可以获得皇帝的欢心,进而封官进爵,为他们个人谋得好处的。因此,对于报喜不报忧之类,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顺便说一句,历史学家们对于黄潜善到底属于那个时期的主战派还是主和派(也称投降派)是存在一定的争议的。然而,在黄潜善善于揣摩圣意,迎合人主这一点上,我相信绝不会有争议。这固然有他在宋徽宗朝视察陕西河东地震的“故事”为证,同时后来他眼看北宋大势已去,便积极拥立宋高宗赵构,并且因此得到后者的高度信任,一度官至宰相也是证明。
既然“不以实闻”好处多多,那么,为什么要实话实说呢?至于老百姓因此而可能受苦,国家因此而可能多出许多麻烦,那他们就管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