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宋纪》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观文殿大学士吴充去世,时年六十,朝廷赠给他司空兼侍中的官职。吴冲担任宰相,务求清静。将要去世的时候,他告诫妻子儿女不要因为自家的事儿干扰朝廷。世人对他的评价是,他心术很正旦能力不足,并批评他不能急流勇退。
有关吴充更多的情况,今天的我们知道的并不多,这是因为他虽然曾经为相,但是,因为宋朝的官制是“群相制”,亦即位于宰相之位的并非一人而是多人,加之他在宰相的位置上的时候,政绩并不显著,甚至于《宋史》里,在为他作传的时候,也只是将他跟韩琦、曾公亮、陈升之、王珪等人合在一起作的,而且他的排名较为靠后,仅在王珪之前,篇幅也极为有限,所以,他生前的事迹自然十分寥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以为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评价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弗能勇退云。”因为这样的结论一定建立在大量的有关吴充生前“事迹”的基础之上,间接地弥补了今天的我们认知方面的不足。
所谓心正,无疑是突出强调吴充的官德没有问题,与传统文化的要求高度一致:忠君爱国,爱民如子等。单单是能做到这一条的,在封建时代的朝廷命官中就不是很多。这是因为“一日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充分用权可是普遍现象。而用权如果是为了国家、为了社稷、为了民众那也罢了,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如位子、帽子、票子等等。与此形成呼应的是这样一句鲜活而生动的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过,在吴充身上,我们却没有看到,并且他在临去世之前,还在吩咐家人少些拿自家的私事麻烦朝廷。
至于吴充的能力方面的欠缺,那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所做的值得一提的事真的是太少了!他担任集贤校理(集贤院下属文职散官)、判吏部南曹(负责吏部选人所上有关铨选叙资、迁秩文字等工作的官员)之时,同在吏部工作的欧阳修被仇家陷害,宋仁宗一度打算让欧阳修到地方上任职,是他及时谏言,表示欧阳修忠诚可靠,不该因为他人谗言而逐出,如果一定要将他贬官,他愿意与欧阳修同贬,最终让宋仁宗收回了成命,应该算是较为重要的一件,足以反映他做人的正直。
但除此而外,我们便再也很难找到吴充值得一提的政绩了!可就是这样一位好好先生,居然在官场上一气干了几十年,而且地位不低,自然让同时代的很多人有些不服气:既然能力有限,为什么不能急流勇退,把位置让给能者?占着茅坑不拉屎,被耽误的那可是国家大事呀!然而,我们要说的是,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想法也太过天真了!为什么?因为人家吴充可是吃尽千辛万苦,通过科举高中进士而进入官场的。从前的艰苦奋斗,不就是为这个来的吗?并且,高官又是与厚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主动请辞之类,你能想象吗?哪怕就是提前退休,按照宋朝的规矩,那俸禄也要打个对折——一半。这样的损失,是不是有些大?
所以,吴充尽管“力不足”却“弗能勇退”,是有原因的。并且,封建时代,“心不正”的同时“力”也“不足”的人官场上多了去了!对于那些人,我们又该怎么评价?因此,吴充现象固然让人有些不爽,但要消除这样的现象,可不能单单靠他们自己“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自动自觉退出官场,而只能靠制度,亦即靠朝廷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在强调官德的同时,把能力是否具备也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而能够让庸者下,能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