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怎么回事?为何曹丕要放弃唯才是举,推行这套制度?

访风聊历史 2024-11-14 05:22:15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选官制度。

在这套制度下,国家会派出专门负责考察人才的官员,前往各地寻找人才,对人才进行评级。按照这套标准,人才会被分成九个等级。然后根据所在等级的不同,直接由国家来授予官职。

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上,这套九品中正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世家门阀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尤其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于是很多人都认为,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不如当年曹操推行的‘唯才是举’。甚至还有人说,这是曹魏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正确。

因为在历史上,九品中正制刚出现的时候,其实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选官制度。只不过在后来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走了样,被那些世家门阀利用了而已。

而这套制度的开端,最初我们还得从察举制的崩溃说起。

当年在两汉时期,老刘家长时间玩察举制。而到了东汉后期的时候,察举制的很多漏洞,早就被那些世家大族,摸得一清二楚。

比如说,察举制当中的举孝廉,就是看谁更孝顺。只要一个人比较孝顺,就可以直接做官。

但问题是,如何评定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很孝顺呢?

于是后来,那些世家大族就发现了这里面的漏洞。他们利用自己的家世和财富,营造出一种自己后人很孝顺的假象,然后让自己家的人可以顺利做官。再之后,东汉就出现了一堆世家大族。这些家族,每一代都有人身居高位,甚至还出现了汝南袁氏这种‘四世三公’的家族。

所谓的四世三公,确实是是袁家长盛不衰的证明。但同时,何尝不是东汉后期社会阶层固化的体现呢?

在察举制的体制下,到了东汉后期,那些郡国地方官员,几乎完全把持了举荐人才的权力。就算是皇帝,也只能从他们举荐的人才中,进行下一步的挑选任命。所以到了东汉后期,就出现了‘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的情况。

而接下来,等到董卓入京,天下大乱之后,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

首先,因为天下大乱,国家没办法再举行全国范围的察举制考核。而且,因为皇帝失去了权力,就算汉献帝能够举办察举制考核,他选上来的人才,也无法去各地担任实权官员。

其次,那些割据一方的地方大佬,他们也需要选拔人才。但同时,因为他们不是皇帝,他们没办法举行察举制。而且,就算他们愿意举办类似的考核,按照以往的经验,选上来的也只是一群出身世家大族的酒囊饭袋,根本不是真正的人才。

而这个问题,在曹魏集团的创业初期,也一直困扰着曹操。

对于曹操来说,他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帮他一起打天下。可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最优秀的人才?并且让那些人才为自己效力呢?

在曹操创业之初,一直到官渡之战以前,曹操找人才的渠道,其实都比较单一。要么是通过各地的世家大族,自行举荐;要么就是让荀彧等人推荐人才,然后再由曹操自己进行面试考核。只要曹操觉得这个人有才,马上就会授予官职。

但显然,这样的方法,并不是一套有效的制度。且不说曹操自己会不会看走眼,光是面试这件事,就很耗费精力。曹操总不能只负责面试,不管其他的事情吧?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曹操又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矛盾,其实一直持续到了赤壁之战以后。尤其是等到赤壁之战结束后,随着三足鼎立的局面成型,北方彻底稳定下来。到了这个时候,曹操已经迫切需要一套制度体系,来帮助自己选拔人才了。

于是,在赤壁之战结束一年多以后,公元210年,曹操发布了《求贤令》。

在这篇文章当中,曹操第一次明确了‘唯才是举’的理念。曹操认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只要一个人有才,不管家世如何,不管道德是否高尚,都应该被授予官职!

这个理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是相当先进的。但问题是,这套‘唯才是举’的理念背后,依然有存在两个巨大的问题,曹操没办法解决!

既然是唯才是举,那么‘才’的标准是什么?到底是数学好?还是会读书?亦或者是擅长注经释文?

第二,如果要唯才是举,那就需要有人去进行考察!而这样一来,到底该由谁来负责这个考察工作呢?曹操自己肯定不行,他只能负责中枢的考察工作,而无法负责全国的考察工作。

这两个问题,其实曹操一直到去世,都没能真正解决。

直到曹丕登基之后,一个叫陈群的官员上书,提出了一套九品官人法,这才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在陈群的方案当中,陈群详细设计了一套打分标准,将人才分成了九个等级。不同的等级,授予不同的官职,一目了然。这样一来,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

同时,曹魏中央还要设置一种叫做‘中正’的官员,专门负责考察人才。以往在汉朝的时候,负责平定和选拔人才的权力,都在那些地方上的县令、太守的手里。

可是推行九品中正制之后,那些地方上的官员,就再也没有这种权力了。由朝廷中央委派的中正,直接接管了这种权力,这无疑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将人才选拔的权力收回了中央!

所以,九品官人法刚出现的时候,其实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选拔人才机制。

但可惜的是,接下来的数百年里,这套制度,同样也开始出现了一堆漏洞。而这些漏洞,恰好就成了后来那些世家大族,利用的工具。

首先,在这套制度下,国家需要设置‘中正官’,用以考评人才。那么,由谁来担任中正,自然就成了考评的关键。

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里,很多世家大族的官员,开始轮流担任中正官。继而导致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开始变得更容易通过考核。

其次,在曹丕推行这套制度之初,其实还给各地的世家大族,留了一个后门!那就是在打分评选的时候,除了看个人才能和品行之外,还要看这个人的家世背景!家世厉害的人,可以在这套系统内获得更高的权重分数。

同样的两个人才,一个出身高门大族,另一个出身寒门。那么在这套制度下,高门大族的年轻人,得分一定比寒门子弟更高!世家大族的年轻人,不用努力也很容易进入高品;而那些寒门子弟,就算再怎么努力,自身努力赚来的评定分数,也比不上人家高门大户的背景分加成。

曹丕当时之所以要这样设置,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更容易推行新政。毕竟,如果一点后门都不留,那些世家大族肯定都不愿意,新政就没了意义。

可是曹丕怎么都不会想到,他留下的这个后门,若干年之后,会成为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关键。

于是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就逐渐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1 阅读:81
评论列表
  • 2024-11-19 03:12

    九品中正制并不比察举先进 因为它依然脱离不了选官的节制 既然选官 谁来选 选谁就有了操作空间 历史真正的进步只有科举

    仁本逍遥 回复:
    科举是到了宋朝才成熟,明清才巅峰。虽然科举是进步了,但在这之前想科举也没条件。在唐宋之前,造纸技术还不成熟,印刷术也不发达普通平民想买书学习根本没条件
  • 2024-11-15 00:33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曹家跟夏侯家,要上阵打仗的武夫,有,很多。 治国理政的人才,夏侯家曹家,真的是拿不出几个来。这就逼着曹丕必须要依仗士族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