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获得“好感觉”,变得内心有能量,自主自律-心热有力!
家长心有营养有“分寸”,做到既给孩子接纳关爱,又给孩子引导期待。
我说的“管”,主要是支持和协助,外加少量的引导(而不是控制)。
这四件事各有偏向:第一是身体,第二是心理,第三是思智,第四就是学习。
学不在多而在精,如果每个板块做好或渗透一两件事,让孩子有“好感觉”,足矣!
第一,户外
周末带娃户外,爬山,骑行、公园或运动等(有留意我朋友圈的可能会知道)。

阅读:“带孩子做高能量的事,主治孩子没动力没意思!重点是3大连接”
另外,周内放学后,他经常约同学去学校踢球。

第二,阅读
孩子一般自己看,人文社科类看得比较多,尤其是小说和历史类,这是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

但为了“营养均衡”,有时候我会给孩子讲书,一般哲学和传统文化居多。
在《阅读手册》里面提到,建议孩子读物包含三大类,分别是“科学认知读物”(宇宙、自然、科技等)、“社会认知读物”(家庭、学校、历史等)和“学习能力发展读物”(实验、手工等)。后期打算选择性地补充。
如果讲书,提醒一点:尽量“有趣化”。
第三,聊天
核心的一点:用心关注,及时沟通。
日常及时关注孩子的状态,状态好的时候表达感受或给予认可,状态不好的时候,表达关心给予协助。
另外,我一般每个月给孩子写一封“滋养信”。

第四,作业
这点现在做得还不够,因为一般她都是自行在学校完成,我们关注不多,但有时会让她拿出来看一下。
一旦看作业,核心要做的就是给认可。
做得好的地方,自然要给认可,有的还会从我的角度给适当思维延展(能力范围内)。
做得不好的地方,一般也要“找认可”——从不好中挑出正向的面。不论如何,一定不批不责!
具体参阅以下两篇:
1、“检查孩子作业,滋养心理的3个步骤,亲历有效父母请牢记”
2、“指导孩子作业改错订正:三大负面影响,削减孩子学习内驱力”
这四件事,我觉得很有意义,而且可谓“低成本高收益”!
只不过要真正的落地和做到,需根据孩子和自身家庭情况,做具体措施和心态的准备。
学不在“多”而在“精”,每个板块做好或渗透一两件事,已经足矣!同样,教育方式不在“新”而在“常”,真正把日常做好,滋养其内驱力,教育孩子定然越来越轻松。
-
真正好的动力之源就是“好感觉”……要想从根上解决孩子不自主和没动力问题,或想跨越“知”“行”鸿沟,请私信,针对性帮你“落地”
/ END /
原创 | 一点老师
内驱力咨询师、健心教练、半个修行人。爱看本质、喜讲系统、力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