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位列汉初三杰之首!为何刘邦登基之后,他却不得不自污保命?

泉说历史 2025-02-19 16:49:06

在楚汉对立时期,萧何位居后方,巩固政权、保障粮草供应,深得民心。但是,过高的名望,也为他带来了危机。因为他的声望太高,刘邦一度猜忌,甚至想要除掉他。最后,还是因为萧何自污,表现他对刘邦的忠诚,才得以幸免。在刘盈即位后,萧何才病重逝世。

萧何,汉朝第一任丞相,也是汉初三杰之一。他辅佐刘邦击败项羽,在汉朝的开国功臣里,他也是居功至伟的。刘邦就曾说,萧何能:“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

即便在汉朝建立后,他也兢兢业业,一心为民。但这样的一位清官、忠臣,却险些被刘邦诛杀。而这之间的故事,正是今天要说的。

公元前257年,汉朝的这位大丞相诞生了。他年轻的时候,就在沛县任职,当了个主吏掾。这个官位,相当于汉朝的功曹。不算什么大官,但在县里面,也算是个大人物。

因为萧何性情和蔼,又平易近人。沛县周边的豪杰、游侠,都乐意与之结交。而这之中,就包含了刘邦。在当时,刘邦还不是泗水亭亭长,但即便如此,萧何也乐意和他往来。同样,对待刘邦的那群兄弟,樊哙、卢绾、曹参等人,萧何也都当他们是朋友。

在这么一群人里,就数萧何的职位最高。不过虽然这样,萧何却从不自傲,反倒是不拘小节,和他们打成一片。

沛县的这帮老兄弟,经常在一起聚会,饮酒作乐、议论天下大势。每到这时候,刘邦都会放声高歌。他的那首《大风歌》,就是在酒后所作。

本来,萧何官位最高,按理来说,这帮人里面,他才应当是老大。但是,萧何感觉刘邦器宇轩昂,气势不凡,未来必有成就。因此,也被刘邦折服,和刘邦成了好友。

但是,在秦末那段时间,从不安定,尤其是像刘邦这样的人,更不甘于平凡。

以此,刘邦奉令解押一批囚犯,押送到骊山修筑皇陵。路上,山高林密,大雨如瓢。对于囚犯而言,这简直是天赐良机。于是,他们撒腿就跑。

而环境这样,刘邦也追不上他们,干脆就放弃了。反正跑一个是跑,跑一群也是跑,刘邦干脆放了所有人。然后带着自己的兄弟,躲进了芒砀山。

沛县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十分的恼火。因为,按照秦朝的法律,如果真要追究的话,他也要被处罚。于是,他抓住刘邦的妻子吕雉,把她关进了监狱,听候发落。

萧何听说这件事后,嘴里痛骂刘邦不靠谱,但手上一点没闲着。他带着曹参,二人上下打点,总算是把吕雉保出来了。

本来,刘邦以为自己就这样,再也回不去了。但没想到,没过两年,陈胜吴广就反了。一时之间,天下大乱。

萧何趁此机会,联系到了刘邦。刘邦也觉得这是个机会,当即号召乡里,聚集了一支军队,直接夺下了沛县。而后,众人奉刘邦为沛公,开始跟随他南征北战。

后来,刘邦又招揽了张良。靠着张良的计谋,刘邦招纳贤才,任用志士。没过多长时间,他也成了一方诸侯。

天下各地都揭竿而起,率众讨秦,这之中,出现了不少的诸侯。而在这些人里,实力最强大的,莫过于项羽了。

项羽觉得,自己实力最强,定能顺利击败秦军。于是,他提议“先入关中者为王”,想靠这个口头协议,让自己顺利称王。

但没想到,刘邦一路避实就虚,剿抚并用。没费多大的功夫,就杀进了咸阳。但没过多久,项羽也杀进来了。

本来,刘邦还以为,项羽能遵守约定。但经过张良的点醒,刘邦才反应过来,若是项羽打算动手,自己根本没能力反抗。

所以,他干脆没等项羽动手,就直接向项羽表示:我没想到能先入关中,将军您放心,我是没有称王的意思的,肯定还是你当老大,我当你小弟。

项羽原本还杀气冲天,但刘邦这么一表态,也有些哑火了。毕竟刘邦已经认怂,他也不好继续纠缠。但是,心里还是有些厌恶,于是在封王的时候,将刘邦封为汉王,让他管理巴蜀一带,

将刘邦封的这么远,已经算是放逐了。所以,在刘邦赴任巴蜀的时候,麾下的那些士兵,都不愿意跟随他,都不想背井离乡。而这一群人中,就有韩信。

当然,韩信逃跑,并非是不想背井离乡,他出来参军,就是想混出个名头,至于在哪里都无所谓。他离开刘邦的原因,是被人多次举荐,但仍不得重用。他觉得,刘邦是看不起他,所以才离开。

萧何知道,韩信是个大才。听闻韩信逃跑,连忙骑马追赶,一路快马加鞭,才追上韩信。萧何如此挽留,韩信也不好推脱,就跟着萧何回去了。

回到军中后,萧何带着韩信,前来拜见刘邦。经过这一次面谈,刘邦才以韩信为大将军。

在韩信归附刘邦后,刘邦的军队,也就彻底不用操心了。之后在巴蜀,韩信整顿军备,萧何囤积粮草,张良制定计划。三人筹谋了四年,终于在垓下决战时,大败项羽,最终建立了汉朝。

在刘邦当上皇帝后,本以为能和老兄弟们在一起,好好享受享受。但没想到,一个两个的,都先后造反了。为了巩固汉朝的政权,刘邦只能痛下杀手,杀死了一个又一个功臣。

而在被杀的人中,就有汉初三杰的韩信。韩信居功自傲,又曾威胁刘邦。所以在刘邦心里,早就打算收拾他了,只不过,一直没找到机会。直到后来,等到陈豨叛乱,韩信勾连陈豨的时候,才找到他的把柄。

刘邦率兵出击,前去远征陈豨,而后方的韩信,就交给了吕后。吕后找来萧何,和萧何商议,应当如何对付韩信。

萧何虽然心中不忍,但他也知道,此时的韩信,已经成了汉朝的威胁。为了维持大家的成果,他也只能引诱韩信进攻。最终,韩信被侍卫俘虏,最终被击杀。

刘邦归来以后,并未多说什么,因为他也知道,韩信是必须要死的。他如果不死,汉朝的江山,就有可能遭受动荡。这样的结局,无论是刘邦,亦或是萧何,都难以接受。但为了表示嘉奖,刘邦给了萧何五百侍卫,以及相当厚重的赏赐。

而得到了赏赐的萧何,也在家中大摆宴席,宴请百官。一时之间,相府内喜气洋洋,百官都来庆贺。

而就在这时候,召平出现了。他只是个小官,前来拜见萧何时,却什么都没说,只是穿一身丧服,说是来为丞相吊丧。

萧何大怒,呵斥他这是要干什么。却没想到,召平说:丞相啊,想不到您聪明了一辈子,却在这里糊涂。您就要大祸临头了!

萧何闻言一惊,他知道,自己可能有哪里做错了。于是,赶忙邀请召平进屋,与他详谈。

召平说:丞相你想,陛下常年在外征战,为国家奔波。而您呢,只是在京城内,为陛下准备钱粮,没什么太大的功绩。但为了嘉奖您,陛下却给您这么多侍卫。这是嘉奖吗?这明明是敲打。淮阴侯刚死,您就宴请百官,是想和淮阴侯一样吗?

萧何听完这话,浑身冒冷汗。一时之间,也有些手足无措。于是,他询问召平,事到如今,当为之奈何?

召平说,不需要做什么,只要推辞封赏,然后捐献一些家产即可。陛下还是信任您的,您只要表现出忠诚就好。萧何听了他的计策,献上了家产。刘邦虽然嘴上推脱,但一点也没有拒绝的意思。很明显,他对萧何的表现,相当的满意。

但是,萧何的危机,是一个接着一个。

就在这年秋天,淮南王英布谋反了。照旧,刘邦前去平叛,萧何驻守后方,提供粮草。每次粮草运送过来,刘邦都要问一句:丞相如何了?

使者不知道刘邦什么意思,只能照实回答说:丞相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爱戴。刘邦听闻此言,却只是沉默不语。

当使者报告萧何时,萧何也很纳闷,但他身边的一个官吏却说:丞相,大事不妙啊!陛下这是要对您动手了!

萧何大惊,连忙问道这是为何。官吏说:您身为丞相,虽然没到沙场征战,但也立下了不少功劳。陛下在外征战,而您却深得民心。陛下多次打听您的消息,就是怕您有不臣之心。当务之急,是要自污保命才是啊。

萧何闻言,顿时双目含泪。他说:我身为丞相,本应为百姓做事。但如今,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得不违背良心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自污名节,侵吞百姓田地。

等到刘邦凯旋而归,接到不少百姓的上书,说丞相侵吞他们的土地,请陛下还他们公道。

刘邦见到萧何,却只是调侃道:你都是丞相了,还要他们的土地做什么?还不赶快和他们谢罪去。就这样,萧何再次逃过一劫。

但是,这只是刘邦的怀疑、猜忌,并没有动杀心。刘邦真的想杀萧何,是因为太子之事。

当时,刘邦宠幸戚夫人,就像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但萧何坚决反对,气的刘邦牙根都快咬碎了。但没办法,萧何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刘邦只能忍着。

直到有一次,萧何上书说:百姓田地太少,而陛下的上林苑却闲着。不如划分些土地出去,让百姓耕种。

刘邦本身就生气,而萧何这么一说,他就更来气了。于是大怒,以“收买民心”的罪名,将萧何下狱。

还是数位大臣求情,刘邦才饶他一命。可以说,这是萧何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在刘邦逝世后,太子刘盈即位。而此时,萧何这位丞相,依旧在兢兢业业的工作。年岁已高,又天天加班,最终病重,只能回家修养。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逝,谥号文终。

0 阅读:8
泉说历史

泉说历史

泉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