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的顶级美食,那就不得不说“八珍”。顾名思义,这指的是八种珍贵的美食。
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八珍”所指的食物又是有所区别的。
可能在某一时期的珍馐美味,在历史的发展中又沦为平常食物。也可能曾经被追捧的食物后来又消失在餐桌上……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八珍”都有哪些吧~
周朝八珍历史上最早有“八珍”这个概念是在周朝。
《礼记·内则》中提到了周朝宫廷里的八种美食,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贵族饮食文化。它们分别是↓
淳熬:类似肉酱盖浇饭(稻米饭)。
淳母:和淳熬差不多,只是用的黍米(黄米饭)。
炮豚:一种烤乳猪,乳猪裹上泥猴烤制,再进行油炸、炖煮,步骤繁琐。
炮牂:做法与炮豚类似,只是主要食材是羔羊。
捣珍:选用里脊肉(猪、牛或羊),然后不断捶打,捣成肉泥。
渍:酒浸生牛(羊)肉片。
熬:风干腌制的肉脯,通常是牛肉,可以参考今天的五香牛肉干。
肝膋:狗肝裹上网油后炙烤。
元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了八种珍稀食物,很有游牧民族的饮食特色。
它们分别是↓
醍醐:从牛奶或羊奶中提炼出的精华部分。在制作酥酪的过程中,最上层凝结的部分为酥,酥上如油的部分就是“醍醐”。
驼乳糜:骆驼奶制成的一种粥。
野驼蹄:也就是野生骆驼的蹄子。
天鹅炙:也就是烤天鹅。
麈沆:关于“麈沆”的说法有些争议。有人说这是用马乳制成的一种饮品,把马乳放入用皮革制成的夹兜中,反复撞挏,直至味道醇厚甘美。
紫玉浆:其实就是葡萄酒,“紫”指的是它的颜色。
玄玉浆:由马乳和葡萄酿造而成的酒。
这是明朝张九韶《群书拾唾》记载的“八珍”,可以看出融合了南北地区的特色。
它们分别是↓
龙肝:有的说是白马的肝,也有说是娃娃鱼的肝,还有说是穿山甲的肝。
凤髓:可能是锦鸡的脑髓,还有说是鸟类的骨髓。
豹胎:指豹的胎盘。
鲤尾:有的说是鲤鱼的尾巴,但也有说是穿山甲的尾巴。
鸮炙:指烤猫头鹰。
猩唇:指猩猩的嘴唇。
熊掌:指熊的手掌。
酥酪蝉:可能是高级酥酪。
清朝时期,饮食文化已经非常繁盛了。“八珍”也衍生出了更细致的分类。
参翅八珍:海参、鱼翅、鱼明骨、鱼肚、燕窝、熊掌、鹿筋、蛤士蟆(雪蛤)。
山八珍:熊掌、鹿茸(有说鹿筋或象拔)、犀鼻(有说犀尾)、驼峰、果子狸、豹胎、狮乳、猴脑。
水八珍:鱼翅、鲍鱼、鱼唇、海参、裙边(鳖甲边)、干贝、鱼脆(鱼软骨)、蛤士蟆。
禽八珍:红燕、飞龙(榛鸡)、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
民国时期的八珍就更复杂了,大致统一的说法是:参翅(海参、鱼翅)、骨肚(鱼骨、鱼肚)、猴菇(猴头菇)、熊掌、燕窝、凫脯(野鸭胸)、鹿筋、黄唇胶。
但是在饮食行业中,又因为地域的不同,“八珍”也出现了差异↓
北京上八珍:猩唇、燕窝、驼峰、熊掌、猴头、豹胎、鹿筋、蛤士蟆。
北京中八珍:鱼翅、广肚、鱼骨、龙鱼肠、大乌参、鲥鱼、鲍鱼、干贝。
北京下八珍:川竹笋、乌鱼蛋、银耳、大口蘑、猴头、裙边、鱼唇、果子狸。
烟台上八珍:猩唇、燕窝、驼峰、熊掌、猴头、凫脯、鹿筋、黄唇胶。
烟台中八珍:鱼翅、广肚、鲥鱼、银耳、果子狸、蛤士蟆、鱼唇、裙边。
烟台下八珍:川竹笋、海参、龙须菜、大口蘑、乌鱼蛋、赤鳞鱼、干贝、蛎黄。
其实,尽管有所差异,但是在明清之后,大致的“八珍”食物还是比较受认可的。而越到后面,所谓“八珍”也就越接地气,有些食材寻常百姓也有机会品尝到。
“八珍”不仅仅是食物清单,更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阶级分化和奢侈生活的缩影。
不同时期的“八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比如元朝的游牧特色、清朝因为海洋贸易的海鲜特色等。
今天“八珍”的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饮食符号,而我们的饮食也更加多元化,比起追求新奇与珍稀,我们更注重味道与体验。
最后,希望大家享受美食,也要敬畏自然、口下留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