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大将军一职,在历史叙事与文艺呈现中均具较高声誉。以《雍正王朝》为例,该角色两次现身。其中,于康熙朝晚期,皇十四子允禵获任抚远大将军。鉴于其特殊的皇子身份,遂被尊称为“抚远大将军王”。
雍正登基之后,三等公年羹尧膺任抚远大将军之职,于青海地区成功戡定罗卜藏丹津之乱,此役使得青海正式归入清朝版图,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疆域统治。
事实上,于清代历史中,获任抚远大将军一职者,共计四人。除却前文所涉人物,康熙朝时期,裕亲王福全以及费扬古(董鄂妃之弟)亦曾膺此重任。彼时,在针对噶尔丹的战事中,二人被委以抚远大将军之职,肩负起军事指挥等重要职责。
【抚远大将军并非是官职】
现今诸多学术著述及网络百科词条均称抚远大将军属武职范畴。然而,此论断尚欠严谨。回溯历史,虽存有“伏波”“楼船”等将军名号,然于历代官制体系中,切实以“将军”命名且作为正式官职者,实则凤毛麟角。
清朝初入山海关之际,中原局势尚处动荡未宁之态。彼时,朝廷多委以宗室诸王将军印信,令其统军征战广袤疆土。例如,顺治元年,多铎晋封亲王爵位,获封定国大将军之职,受命统领八旗劲旅挥师南下;而顺治三年,肃亲王豪格亦被授以靖远大将军名号,领军出征四川地区。
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即便并非最高军事统帅,亦有可能授予将领将军名号。例如,于平定三藩之乱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中,绿营军的卓越功臣赵良栋获封勇略将军之衔,潘育龙被赐予绥远将军称号,杨捷则被授予昭武将军名号。
值得留意的是,大将军与将军并非正式的官职称谓,而是皇帝基于特定军事需求,临时性赋予的统兵权力,并授予大将军印信。军事行动结束后,皇帝会收回该印信,并裁撤大将军这一临时职务。
在清代职官体系中,“差”这一概念别具特点。诸如冠以各类名号的大将军,以及钦差大臣、参赞大臣、军机大臣等,皆未被纳入正式的职官编制序列。鉴于其未入编制,与之相应,便不存在官品等级的设定。
在历史特定时期,年羹尧获授抚远大将军之职,奉命统筹西北战事,此任命性质为朝廷临时差遣。而其正式官职乃川陕总督,官阶位列从一品,于清朝职官体系中颇具显要地位。
从官职体系的角度审视,即便将年羹尧的官职进行细致剖析,其拥有的“太保衔”与三等公爵位,按清代官制品级划分,可归为正一品序列。然而,需明确的是,这两项官职在实际政务运作中,并无实质性的权力掌控。与之相较,川陕总督这一职位,才是年羹尧权力的核心依托,在地方治理与军事调度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此,需提及一则与之相关的史事。年羹尧后期渐失圣宠,其官职旋即被调整为杭州将军。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中,此举措被表述为贬官。然而,从官制品级角度严谨审视,杭州将军一职位列从一品大员,与川陕总督官阶等同,实难将其单纯定义为贬官之举。
【乾隆朝以后少有大将军称呼】
在清朝初期至中期阶段,国家疆域尚未完全平定,军事冲突频繁发生。彼时,肩负出征使命的将领,通常会被授予大将军或将军等职衔。然而,自乾隆朝的中期起,这一授职现象便逐渐鲜见。
乾隆帝,以其强烈的自负性格著称于史。在他的认知体系中,朝廷文官武将所斩获的各项功绩,皆归结于自身的卓越指挥与全盘统筹。基于此理念,在派遣将领率军出征之际,通常并不会授予“大将军”这一高级军职。
以乾隆朝数位名将为例,如傅恒、阿桂及福康安等人,在领军出征之际,并非获授大将军这一头衔。相反,他们多是以大学士、总督、钦差大臣或是参赞大臣等身份,担纲军队主将之职。
自乾隆朝以降,武将于出征之际,皆以其原有官衔相称。彼时,旗人群体中的武将,通常以某某公侯之尊称呼。然而,相较于旗人,汉人在公侯爵位的授予方面极为罕见。故而,在战事指挥中,汉人更多是以督抚之职司担起统御战事之责。
【清代有常置的将军之职,但不冠以“大”字】
自顺治朝伊始,清廷实施于地方分设八旗驻防之举措。历经数十载不断调适,八旗驻防制度渐趋完备,终成定制。
在地方驻防体系中,八旗军队的最高长官通常为将军,部分地区亦设都统。于官方文献记载里,这些长官以“某处将军”为特定称谓。例如,负责两江地区驻防任务的,被明确称作江宁将军;承担浙江区域驻防职责的,则被命名为杭州将军;而主管四川驻防事务的,相应被叫做成都将军。
在清朝初期,八旗驻防将军的官阶设定为正一品,此品级与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大臣处于同一层级。至乾隆年间,对八旗驻防将军的品级进行调整,将其降为从一品,使其与各省提督品级相当。然而,当时存在一种说法,即八旗驻防将军地位“视提督上”。
在清代的军事驻防体系中,将军一职的设置并非一概而论。于特定的关键边疆区域,如伊犁、绥远城等地,驻防将军被赋予正一品的高阶品级。这些边疆驻防将军,其职能范畴与常规军事将领存在显著差异。他们不仅肩负军事政务的管理职责,同时还兼顾地方民政事务,实际上承担了类似督抚的综合职权。
由此可见,年羹尧所任抚远大将军一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武职品级官员,而是雍正帝基于特定局势授予的临时性差遣。
虽无明确品级界定,然年羹尧所执掌之权力极为可观。其于西北之地能纵横捭阖,仰仗的正是抚远大将军所享“节制督抚”这一特殊权力。古往今来,权力极易滋生腐败,手握重权之人往往难抵诱惑。年羹尧最终落得悲惨下场,抚远大将军这一名号,或为其衰败之关键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