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贵波,原外交部副部长,曾在中央红军干部团3营担任政委。他晚年写了一部回忆录,在里面记载了一件惊心动魄的往事。
1935年9月,罗贵波跟着毛主席领导的“抗日甘陕支队”北上。9月10日上午,队伍在过一个小土坡时,后面突然追来了一队骑兵,为首的是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
李特戴着大脑壳帽子,挥了挥手,十几挺机关枪“唰”地抬起来,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毛主席的队伍。李特提着手枪,气势汹汹地喊着:“停止前进!”
一瞬间,气氛剑拔弩张起来。
被十几支枪指着,毛主席双手叉腰,八风不动。他冷静地和李特说了不能南下的理由,然后状似无意地点出:“彭德怀同志率领三军团就走在后面。”
毛主席为什么突然这么说?这场对峙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北上”与“南下”之争
1960年10月,斯诺在中南海和毛主席见面时,曾问毛主席,他经历过的,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毛主席思忖了一会,回答:“1935年的长征途中,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
这个回答出乎斯诺的意料。毛主席轻叹一口气,继续说道:“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远远不能说明那时候的凶险。
遵义会议之后,为了甩掉身后的“尾巴”。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采用了“兜圈子”的游击战术,在不断的运动战中迂回穿插,避实就虚,以动制胜,把国民党军队耍得晕头转向。
这一时期,是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巅峰。在他的运筹帷幄下,红军四渡赤水,二占遵义,兵临贵阳,佯攻昆明,最后抢渡金沙江,灵活地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圈。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短暂地休整之后,领导们就打算召开一场会议,商量下一步该怎么走。
身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必然是要到场的。所以中央就给在茂县的张国焘发去电报,请他来懋功商议要事。
为了欢迎张国焘,毛主席还命人布置了一个欢迎会场,并让电话兵爬到五里以外的山上观望,张国焘来了就说一声。
此时,红一方面军的战士们状态都不太好。数月以来,他们长途行军,遭遇数场恶战,既得不到休整和补给,又要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而红四方面军呢,离开根据地不过一个月,兵强马壮,物资充足,比他们好太多了。和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总算能让他们喘口气。
所以,即便很疲惫,战士们还是热火朝天地干了三个多小时,弄出个欢迎会场来,还铺了红地毯。会场周围的树枝上,都挂满了欢迎标语。
6月25日,数千名战士们集合列队,在风雨中焦急地等待着张国焘。大雨倾盆而下,即便他们浑身湿透,也无一人离开会场。
傍晚时分,张国焘总算姗姗来迟,毛主席带领所有中央领导人迎出三里之外,给了张国焘最高的礼遇。
张国焘骑着雪白的高头大马,意气风发,红光满面。跟在他身后的骑兵迅捷如飞,军容整齐,衬得中央红军落魄不堪。
张国焘对这种差距喜闻乐见,甚至有意扩大这种差距。他在欢迎宴会上的表现,不像是一个成功和友军会师的战友,而是一个对待客人的主人,一个和穷亲戚炫富的地主老爷。
在场的中央领导都察觉到了张国焘的自负,心里很不舒服。而张国焘呢,他根本没注意到大家的情绪。或者说,他注意到了,却根本不在意。他这次来,主要是为了摸中央红军的底。
欢迎宴结束后,张国焘问周总理,中央红军还有多少人。
周总理之前就不待见张国焘。他很聪明,知道张国焘是在套他的话。
周总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把问题抛了回去:“红四方面军有多少人?”
张国焘骄傲地说:“十万人。”
周总理眉毛一挑,知道张国焘在吹牛,红四方面军的实际人数只有八万余人。
既然张国焘睁眼说瞎话,周总理也“投桃报李”,说中央红军有三万多人。实际上呢,中央红军只有一万多人。
为什么不多说点?因为中央红军的底子就在那,不能太夸张了,会露馅。
张国焘不信,又去找朱德。朱德还是挺信任张国焘的,也没多想,就把中央红军的真实情况告诉给了张国焘。
“兵没有了,只剩下骨干。全军总数也就1万多人。这1万多人许多都挂了彩,还有些生病,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朱德的话一说完,张国焘的脸色就变了。
第二天,在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公开反对中央的北上决定,执意要南下。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讨论,张国焘表面上服从了北上的意见,心里却并不服气。
这之后,张国焘多次和毛主席发生争吵,连“我们跑来还听你毛泽东的指挥呀!”这种话都说出来了。
毛主席知道张国焘的心思。为了安抚手握重兵的张国焘,毛主席任命他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又将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陈昌浩、总指挥徐向前,拉到了中革军委的队伍里。
可是,张国焘并不满足于“小小”的军委副主席之位。他带着红四方面军“离家出走”,到了阿坝州的理番地区。趁松潘作战计划即将实施之际,他向中央提出,让陈昌浩任红军总政委,他则要取代朱德,当军委主席。
如果中央不同意,那他就待在理番不动了,让松潘作战计划流产。
面对张国焘的“逼宫”,毛主席表现出了极强的原则性。周总理和张闻天主动提出把总政委、总书记的位置让出来给张国焘,毛主席都没有同意。
毛主席知道,这两个职务不能满足张国焘。而一旦让他坐上总书记的位置,那他成立伪中央就师出有名了,成合法的了,这是毛主席不允许发生的。
只要不触碰这道红线,毛主席愿意做出让步。然而,他越让,张国焘越嚣张。
因张国焘迟迟不动,松潘战役的战机被延误,胡宗南部卷土重来,薛岳部也加入战局,盘踞在松潘东面的平武、文县地区,对红军虎视眈眈。
红军腹背受敌,毛主席当机立断,将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打散混合”,编成左路军和右路军,分两路北上,最后到班佑会合。
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跟着右路军行动。他们在草地艰难行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巴西、阿西地区。
筋疲力尽的右路军一边休整,一边等待左路军。然而,他们左等右等,左路军始终不见踪迹。
这时候,毛主席还是愿意给张国焘回头的机会。他联合徐向前和陈昌浩,给张国焘发了封电报,催张国焘赶快过草地。怕张国焘在路上搞不赢,徐元帅还主动提出去接应。
此后,从阿西(党中央驻地)发到阿坝的电报一封接着一封,但张国焘就是不动弹,甚至还要求右路军停止北上,和他一起南下。
毛主席愁得每晚都睡不着觉。他面对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时,没有怕过,没有焦虑过,但面对即将到来的内斗,他却缩紧了心脏,生怕一个行差踏错,红军就万劫不复。
9月9日,正做着最后努力的毛主席,收到了叶剑英快马加鞭送来的电报。
电报只有短短十个字,却让毛主席浑身都冷了。
“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北上途中的对峙
关于八十多年前的那场党内斗争,很多人只知道个大概,细节却是不清楚的。其中的凶险程度,更是只能窥见一两分。
前文,我们说清了这场斗争的前因后果。那么现在,我们不妨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还原这一场危机。
这里的当事人当然不是毛主席,而是中央红军里的一名干部——罗贵波。
罗贵波是干部团的人。懋功会师之后,干部团就和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合并了,罗贵波被调到指挥科任政委,跟着红三军团驻扎在巴西。
在罗贵波的回忆里,他跟着大军到达巴西后,红军大学政治委员何畏就请他和周士第吃饭。
席间,何畏明里暗里地拉拢他们,想让他们叛出中央,和张国焘一起南下。
罗贵波和周士第当然不会这么傻。他们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找到刘少奇,将此事原原本本地汇报了。
刘少奇没说什么,只是让他们提高警惕,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
此后,罗贵波和右路军的战友们依然等在巴西。山雨欲来风满楼,罗贵波能感受到,局势越来越紧张了。
罗贵波的感觉没有错。此时,陈昌浩已经站到了张国焘那边,正在前敌指挥部召开团营以上的干部会,动员大军南下。
巧了不是?陈昌浩开会的时候,张国焘的电报发过来了。参谋长叶剑英见陈昌浩走不开,怕错过什么重要情报,就没有通知陈昌浩,自己打开了电报。
这一看,叶剑英冷汗直流。上面写着一句话:“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叶剑英想都没想,迅速将电报收好,以“上厕所”为由,走到外面牵了一匹快马,扬起马鞭,朝党中央驻地飞奔而去。
到了党中央歇脚的地方时,叶剑英来不及敲门,急匆匆地推门而入,将电报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只看一眼,就拿出铅笔和卷烟纸,飞快地将电报内容记了下来。然后,他将电报交给叶剑英,郑重嘱咐:“赶紧回去,不要让人发现你到这里来了。”
目送着叶剑英骑马的身影远去,毛主席脸色沉沉。他徒步走到前敌指挥部,主动问陈昌浩决定怎么办。
陈昌浩欲言又止,一脸为难。毛主席见状,半是试探,半是劝说:“我们不具备在南边建立根据地的条件,坚持南下是要碰硬的。”
陈昌浩肉眼可见地紧张起来。他语焉不详地说了一大堆废话,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看还是南下为上策。”
毛主席非常失望。他没有再争论下去,只是说要南下的话,需要开会统一一下思想,做好准备。周总理和王稼祥都在三兵团养病,他要叫上洛甫、博古、张闻天等人,去三兵团和他们商量一下。
陈昌浩以为毛主席同意南下了,答应得非常痛快:“好,你去吧!”
于是,这一招金蝉脱壳,让毛主席避免了被挟为人质的危险。
另一边,正准备睡觉的罗贵波,突然听到外面闹哄哄的。跑到前面一问,才知道是毛主席他们过来了。
这下子,是真的出大事儿了。
罗贵波不敢睡觉,和衣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半夜时分,房门被推开,是刘少奇身边的士兵,让罗贵波跟着他走。
罗贵波翻身下床,跑到了刘少奇的房间。周士第、董必武和卢寿椿这三人,已经等在房间里了。
刘少奇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说三兵团刚刚召开了紧急会议。
领导们一致认为,让张国焘北上已经不可能了,所以毛主席决定走为上策,半夜出发,立刻北上。
刘少奇吩咐几人,赶快回去做好出发准备,最好能劝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们,和他们一起北上。
罗贵波等人不敢耽搁,迅速动员起来。幸好,昏了头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和战士都拥护中央北上的决定。
按照计划,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及军委纵队,还有红军大学的一部分,组成北上先遣支队,从巴西北上。
叶剑英和杨尚昆则要趁着夜色,潜回前敌指挥所,带走留在那里的1方面军指战员,以及从胡宗南处缴获的军用地图。
叶剑英有勇有谋,略施小计就将地图拿到了手。杨尚昆则以“筹粮”为由,从陈昌浩的眼皮子底下带走了机关人员。一行人穿过沁凉的秋夜,马不停蹄地朝巴西地区赶去。
此时,先遣支队已经集结完毕,毛主席和周总理也联名签发了出发命令。
罗贵波挺直脊背,带领红军大学的战士们站在路边,看着难掩病容的周总理走了出来。周总理扫了一眼集结完毕的队伍,大手一挥:“走!”
夜色里,大军迅速行动,悄无声息,井然有序。
第二天,前敌指挥所的陈昌浩和徐向前接到了参谋人员的报告,得知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叶剑英不见了,指挥部的军用地图也没了。
陈昌浩大惊失色,徐向前则是一脸迷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时候,又有一个电话打进来,请示陈昌浩:“1方面军连夜出走,还放了警戒哨,打还是不打?”
陈昌浩还没说话,徐向前就生气地回答:“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都不能打!”
陈昌浩是想打的,但有徐向前在,他不敢动手,只能叫来红4方面军的副参谋长李特,让他带着一个学生团和一部分指挥部的人去追一方面军。
9月10日,在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山坡上,李特的骑兵和毛主席的队伍狭路相逢。
最先跑出来的是三个骑兵通讯员。他们对着队伍大喊:“前面的停止前进!没有政治部主任陈昌浩的命令,不准前进!”
这话大家可不爱听了。陈昌浩算个什么东西,连中央领导都敢拦?有战士不满,吼道:“他陈昌浩算什么东西!中央领导的队伍,你敢不准前进?”
李特气喘吁吁地跑上来,又重复了一遍:“不准前进!”
说完,埋伏在山坡上的士兵齐刷刷地抬起机关枪,将枪口对准以毛主席为首的大队人马。
眼见李特如此大逆不道,彭老总气疯了,将李特大骂一顿。李特也不甘示弱,扬起头,指着彭老总的鼻子骂了回去。
眼见形势不妙,队伍里的干部们都自觉地走到毛主席身前,呈保卫姿态。罗贵波也跑了过去,和其他干部一起,围着毛主席。
他朝前方看去,感觉彭老总要喷火了,嗓门儿越来越大。最后,李特气急败坏,居然抽出皮鞭,一边抽打不愿跟他回去的红四方面军干部,一面大喊:“不要跟机会主义者北上,南下吃大米去!”
李德忍无可忍,和李特吵了起来,两人用德语互骂,还动起手来了。
最后,李特一把推开李德,气势汹汹地跑到毛主席跟前,一开口就是质问的语气:“总部政治委员张国焘同志命令南下,你们为什么不执行?”
毛主席轻轻推开挡在他身前的干部,双手叉腰,大大方方地和李特对峙。
“北上好,还是南下好,这件事大家可以商量。”潜台词就是,不要喊打喊杀的,晦气。
接着,毛主席分析了南下的弊,北上的利。
南方地势复杂,丛林山地多,少数民族聚居区星罗棋布,还集中了国民党的主要兵力,去了就是死路一条。而川陕甘地区地域辽阔,汉族居民较多,国民党统治薄弱,又靠近华北抗日前线,去了就可以树起抗日的旗帜,从而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先礼后兵。说完了大道理,毛主席就开始“秀肌肉”了。
他伸出食指,指了指身后,对李特说:“彭德怀同志率领三军团就走在后面。他对张国焘同志要南下,火气大得很哩!”
李特咽了咽口水。不用毛主席说,他也感受到了彭老总的怒火。和彭老总硬碰硬,他还没这个实力。
毛主席很满意李特的反应。他好声好气地说:“你们考虑考虑吧!大家要团结,不要红军打红军嘛!”
李特是真的无话可说了。既说不过,又打不过,他能怎么办?
毛主席趁热打铁,又让李特转告张国焘,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北上才是最正确的决定。但如果张国焘执意要南下,那他也会鼓掌欢送。
“我们前面走,欢迎你们后面来。”这句话,毛主席说了三遍,罗贵波记得很清楚。
一番话说下来,李特是彻底没招了。他没有再逼着先遣队南下,而是带走了红军大学的学员。
这些学员离开队伍时,毛主席和他们说了一番话,内容和前面说的差不多。最后,毛主席强调:“你们将来一定要北上的!现在回去不要紧,将来还会回来的。”
毛主席笑眯眯地安抚着这些学员,语气亲切:“你们现在回去,我们欢送,将来回来,我们欢迎。”
毛主席这么说,是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南下就南下呗,反正孩子们不管跑多远,最后都是要回家的。
学员们听到主席的话,一个个感动不已,眼泪汪汪。
至此,一场红军打红军的灾难,在毛主席的操作下,消弭于无形。他的高瞻远瞩,他的顾全大局,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让红军绝境逢生。
至于罗贵波嘛,作为中央红军的干部,他没有和红军大学的学员南下,而是继续跟着毛主席,走完了长征路。
晚年的罗贵波,想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感慨不已,于病床上完成了《革命回忆录》这本书。书中,他将毛主席和李特的对峙场景还原了出来,让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刻的凶险。
可以想象,如果叶剑英没有打开那份电报,如果徐向前没有成功制止陈昌浩,如果毛主席没有立刻抽身,半夜脱离险境,那么红军和红军,可能就要打起来了。不用蒋介石动手,红军自己就能把自己耗死。
所以,毛主席才将这段时期称为最黑暗的岁月。这可真是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满盘皆输。
好在,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在人类顶级强者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纸老虎。
唉,今天也是崇拜毛主席的一天呢!
信息参考:
罗贵波-《革命回忆录》
新华网-论彭德怀在红军长征中的杰出贡献
凤凰网-毛泽东首次显露出军事才能是在何时?
北京日报-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发生了什么?
新华网-揭秘:长征途中 是谁持枪阻拦毛泽东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