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诸国的交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日益强盛,紧挨着秦国的赵国压力巨大,随时有着被吞并的风险,幸而有了廉颇和李牧两位大将才坚守几十年。
乐毅率五国伐齐时,廉颇带着赵军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官拜上卿。此后廉颇征战四方屡立战功。
赵国与秦国围绕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廉颇奉命驻守长平,赵军兵力不及秦军,廉颇凭借山势,筑垒坚守。坚守了三年,秦军毫无办法。
秦国见无法攻破廉颇的防御,使用了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怕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赵王求胜心切,认为廉颇惧战不出,罢免其职,拜赵括为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完全改变了廉颇的部署。秦国见计谋得逞,让白起攻赵,大败赵括于长平,坑杀赵军40万人。此战过后赵国元气大伤,几乎被秦国灭亡,靠着楚国和魏国军队的救助才得以解围。
燕国认为赵国壮士已经全部折损于长平,乘机率军攻赵。在危难关头赵王再次启用廉颇。廉颇以少胜多,大败燕军。包围了燕国国都,逼得燕王割五城求和。
赵国新君登基,一上位他就解除了廉颇的职位,廉颇愤然投奔魏国。赵国由于多次被秦国围困,再次想起年事已高的廉颇,便派使者来找廉颇。廉颇也想重新为赵国效力,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证明自己还能一战。
廉颇的仇家郭开怕廉颇再得势,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坏话,赵王认为廉颇终是老了,便没用他。最后廉颇郁郁而终,客死楚国。
廉颇之后,残弱的赵国依靠着另一位名将李牧抵抗着秦国。
李牧起初为北边守将,此时匈奴已经对赵国造成非常大的威胁。每到秋收之际,匈奴必定大举侵略边境。
李牧驻守北边之后,非常优待自己的兵士。他派了非常多的斥候与间谍观察匈奴的动向。他严令手下不准追杀匈奴。每次匈奴来犯他都先把自己财物人口转移,数年之间也没什么大的损失。匈奴以为他是个懦夫,手下也都认为他是懦夫。赵王责备李牧,李牧还是老样子,赵王大怒,把他替换了。
替换他的人倒是每次匈奴一来,便与其作战,可是大都输了。边境一带被骚扰的不得安宁。赵王没办法只能再去请李牧。李牧称病不出,赵王勉强要他去,李牧要求一定得按照自己的方法。赵王同意了。
李牧到了前线又用这种方法。匈奴又无所得,但也看不起李牧。由于李牧对将士太好,将士们都不好意思。李牧见时机成熟,开始操练军队。他将牛羊满纵平野之上。匈奴小规模骚扰,他故意败逃,任匈奴抢劫。匈奴单于听了非常高兴,率三十万大军来攻,打算来票大的。待匈奴到了布置好的阵地,赵军反击,左右包抄。一战杀降匈奴十余万人,此后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强秦来袭再次大败赵国,赵王调李牧回来,任命其为大将军,以拒秦军。李牧大破秦军,获封武安君。
此后嬴政再派大军来袭,兵分两路。李牧南守北攻,他自率军队北进,大败秦军。随后撤回邯郸,合兵再退秦军。击败秦军的同时,他还击退了韩魏两军。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加上自然灾害,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派王翦率60万大军灭赵。赵国任李牧为主帅以全国之兵抵挡。王翦知道李牧不除,难以获胜。于是再使反间计。那个陷害廉颇的郭开被收买,散布李牧勾结秦军的谣言,昏庸的赵王听信了这些,撤销李牧的职位。李牧为了江山社稷和军民百姓选择抗命。赵王设计捕杀李牧。赵国失去了最后的屏障,随后邯郸城破,赵国灭亡。
赵国拥有如此杰出的两位将星,却因为国君的昏庸最终导致了灭国。秦国也由此加速了一统六国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