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杨在葆再婚迎娶32岁陈丽明,岳父不要一分彩礼,杨:小陈心好

历史伟人录 2024-06-28 09:34:43
前言

若是提起改革开放初期,荧幕上面的硬汉,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杨在葆,但是,铁汉柔情,他的情路无比坎坷。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脱口而出:当兵的?

1935年,杨在葆出生在安徽宿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面,在他刚满一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杨在葆的大姐哭得肝肠寸断,随后,这个小姑娘擦干了自己的眼泪,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杨在葆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对姐姐的养育之恩,他终身难忘。

杨在葆的姐姐日子过得艰难,却从未产生过让弟弟辍学的想法,她赚着辛苦钱,一路将弟弟供到了大学,在中学时期,杨在葆的表演功底就突显端倪。中学时杨在葆是学生会的文体部长,还和同学们一块演出了话剧《方珍珠》等片段。

穷人的孩子更加明白生活的艰难,1955年,一米八几大高个,身材魁梧的杨在葆冲进了上海戏剧学院,在学校里,他接受了更加系统的学习,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跌跌撞撞的摩挲着,与此同时,他的外在形象也成为了他的一大优势,他在学校里面确认了自己用刚勇汉子塑造艺术形象的基调。

在学校期间杨在葆就出演了不少名剧作,毕业的时候,他还演了《上海激战》里面的连长等角色。杨在葆在学校的表现有目共睹,毕业后,他顺利被分配到了上海青年话剧团。在话剧团里面,杨在葆依旧是出类拔萃之人,他饰演了话剧《甲午海战》里面的邓世昌还有《年轻一代》里面的肖继业等角色,之后他变得小有名气。

当然,这些人物都只是让杨在葆扬名话剧界,真正让他爆红的当属一年之后他在电影《红日》里面饰演的特殊性格的连长石东根。虽然在这部剧里有不少张伐这样的大演员,但是杨在葆也没有被他们的光环遮掩掉,他在里面塑造的刚烈、暴躁的“小人物”让一众观众拍案叫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演好石东根这一角色,杨在葆可是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要筹拍一部军事题材影片《红日》,受邀的就有上海青年话剧团的杨在葆,分配给他的角色和他的气质完全相符。上戏的院长熊佛西第一次见到这个长相粗犷的大个子也大吃一惊,脱口而出:“当兵的?”没过多久,杨在葆就得到了几个抗战电影里面的角色。

在接到扮演石东根的任务之后,杨在葆没有耽误一分一秒的时间,立即和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出发,同长江口外横沙岛和海防战士们同吃同住,到了时间更是和大家一块操练,体验战士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石东根对于战士们的生活和一言一行了如指掌。

当然,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演员,光是这些付出是远远不够,得知这个本子有原著后,他直接找到原著进行阅读,又将改编的电影剧本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他自己本身没有当兵的经验,为了更好的熟悉“兵”,他又找到很多描写部队生活的文艺作品,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杨在葆的努力没有白费,当电影上那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这是一个在炮火之中不断成长的部队基层指挥员时,杨在葆就知道自己成功了。

拍过《红日》以后,杨在葆的事业发生了转变,他从一开始的舞台进入到了影棚之中,一直到1964年才正式被调到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里面,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电影演员。

杨在葆入狱,夏启英苦苦支撑一家5口三年半

在电影银幕上他是硬汉,但是,铁汉柔情,杨在葆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杨在葆的第一任夫人是他的同学,更是邻居,两人小时候就互相认识了,她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夏启英。

夏启英一步步的见证了杨在葆的成长,一颗心也渐渐地沦陷。

当得知杨在葆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上海戏剧学院前身)的消息后,夏启英打心底里为他高兴,但是,她的内心又是煎熬复杂的,她希望他能够在高等学府里面深造,却又舍不得他离开自己。杨在葆自己对于夏启英也有朦胧的爱意,虽然窗户纸没有捅破,但是他还是和夏启英约定,如果明年夏启英也去报考上戏,那他们两个就能继续当同窗了,这该有多好!

一年后,两个春心萌动的年轻人走在上戏的校园里。

在学校里,大家经常会看到两人在一起的身影,可谓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

1968年,杨在葆和夏启英结婚了。

那个时候两人已经从上戏毕业,被分配到青年话剧团工作。婚礼也非常的简单 ,他们临时借用了青年话剧团过道边上一个仅仅9个平方的小屋,买了两斤糖果,炒了一点花生米、黄豆和瓜子,就算是招待前来祝贺新婚的朋友和同事们。

虽然婚礼简单,但是在场的人都很欢乐,每一名同学都出了5毛钱,合起来给新婚夫妇买了台灯和脸盆这些生活用品。

一年之后,两人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一名白白胖胖的小子,取名“宝宝”,几年以后,他们的女儿“红宇”出生。

眼看着杨在葆在事业上干的风生水起,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一场噩梦直接朝着他们袭来。

杨在葆被正式调进上海电影制片厂没多久,十年动乱开始,他被冤枉关进了监狱里面,对于自己的爱人,夏启英是完全相信的。可是,丈夫坐牢了,工资也被剥夺了,全家上下老人和孩子加起来高达5口人,全靠着妻子一个月60元的工资苦苦支撑着,生活上的压力压得夏启英喘不过气来,有好几次,夏启英都昏倒在菜场里面。

夏启英拖家带口的,终于熬过了三年半的时间,当他看着丈夫一脸沧桑疲惫的从监狱里面出来时,她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杨在葆站起来了,可他的妻子却倒下了。

夏启英积劳成疾,两只肾脏都溃烂、萎缩,她终于支撑不住住进了医院。

妻子忽然住进医院对于杨在葆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监狱里面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屈服,爱妻住院却让这位硬汉流下了热泪。

夏启英住院期间,杨在葆一直跑前跑后照顾着她,夏启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知道丈夫的事业正是冲击的时候,他还有大好的青春年华,不应该每日都暮气沉沉的在病房里面陪着自己,她需要自己的丈夫,可是也知道他是丢掉了原本的工作来陪伴自己的。

夏启英看着病床前的丈夫,强撑着和丈夫说:“在葆,你去干自己的工作吧,不要老惦记我的病。”

后来,夏启英还是没能撑住,临终之前,她拉着两个孩子的手,嘱咐他们听爸爸的话,要支持爸爸的事业,孩子们泣不成声。

过了一会儿,夏启英又吃力地转向自己的丈夫,拼尽全力和丈夫说:“在葆,你是个好人,我对不起你......连累了你的事业!”她的眼泪从眼角滑落。

杨在葆更是哽咽地说:“启英,不要这么说,你这样说让我很难过......”话落,他泪如泉涌。

夏启英说完之后,又一次陷入昏迷之中,从这之后再也没有苏醒过来。

32岁陈丽明嫁给二婚54岁的杨在葆

转眼之间,四年的时间过去了。

陈丽明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她和杨在葆在一个摄制组里面工作,在影片《双雄会》里面,她饰演张献忠的妻子,张献忠则是由杨在葆饰演,两人虽然没有合作多少次,但是非常的默契。

陈丽明自己端庄大方,而且还温柔体贴,对于杨在葆她一直很敬重,对于夏启英也非常的尊敬,之后,她又同杨在葆的两个孩子有所接触,双方都非常的和睦。

对于陈丽明,杨在葆夸奖过:“小陈心好,对小夏很尊敬,也不考虑我穷,只爱我这个人。”

但是,这段感情在外人看来实在是无法理解,54岁的杨在葆和32岁的陈丽明,两个人竟然能够结合,这是得有多想不开,难道陈丽明是拿他当跳板吗?

对于外界的风言风语,陈丽明直接硬刚:“我既不想依靠名人出名......闯进我的感情世界的,首先是一个为人正派的男人,一个有依靠感的男子汉。”

陈丽明和杨在葆在同一个摄制组里面工作,对于他中年丧气的不幸遭遇,她也表示很同情,与此同时,他在事业上面一往无前的精神,更让她折服,杨在葆就这样逐渐走进陈丽明的心里。

杨在葆丧妻之后,追求他的妻子如同过江之卿,对于这些追求,杨在葆只是摇摇头拒绝,很多人因此放弃,但是,陈丽明则不一般,她曾经放话,自己一旦爱上他,就会排山倒海的追求他。

和这些追求者相比,陈丽明有一个优势,她和杨在葆的孩子们相处的特别好。

当得知女儿要嫁给比自己大22岁的二婚男,而且这个男的还有两个孩子,陈丽明的家人持反对意见。陈丽明得知后,回去做了好一通思想工作,这才得到家人的同意。

在真正在一起之前,杨在葆也和陈丽明诉说过自己的现有条件:年龄大、有孩子、家境穷,对于这些,陈丽明始终坚持如一:“我就爱你这个人。”

杨在葆毕竟不是孤身一人,他回去之后征求了自己孩子们的意见,对于小陈阿姨,他22岁的儿子和18岁的女儿都很喜欢,眼看着他们要步入婚姻的殿堂,杨在葆又去征求了岳父岳母(夏启英父母)的意见。

老两口对于杨在葆也非常的喜欢和感动,他曾经和他们说不管他走到哪里,都会养他们到老,他有吃,他们就有吃。所以,老两口一直将杨在葆当成自己的亲儿子。

岳父询问:“姑娘要不要彩礼?”

“不要。”

“那好。”

之后,杨在葆和陈丽明双双步入街道办事处,履行了登记手续。婚后两人还生下了一个女儿。

多年以后,大家惊讶的发现,杨在葆竟然还在照顾着前岳母的生活,难道他的现任妻子没有意见吗?

对此,杨在葆表示,别说是岳母,就算是一个保姆他都应该养她一辈子的,20多年了,他每个月的工资都给老人家当生活费,从前妻生病开始就一直是他照顾老人家,一直到现在,老人已经88岁了,身体依旧很硬朗,心情也很愉快,他还经常抽时间去看望老人家。

后来,他唯一的儿子不幸和母亲一样患上了尿毒症,之后虽然换了肾,可是情况仍旧不容乐观,谁都不知道他未来会是怎样。

杨在葆同孩子说,就算是有了这种遭遇,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人生不管是公平还是不公平,都是美的。

儿子在父亲杨在葆的感染之下,也变得非常乐观:“不就是英年早逝嘛,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一定要快快乐乐地活下去。”

杨在葆和山东的情缘

在荧幕上,杨在葆绝对是硬汉形象,但是,硬汉的心思也很细腻,多年后,他还记得自己曾经在山东的一些经历,他和山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8年,杨在葆在家乡皖北当儿童团员的时候,正好碰上解放军准备打淮海战役,那时候的山东男女老少可谓是齐上阵,能抬就抬,能推就推,非常的踊跃,一路上风餐露宿,但是大家却是充满动力。

杨在葆始终记得他们时常念叨着:“支援前线,解放全中国!”后来,淮海战役我们打了胜仗,又胜利渡江,解放了南京,少年时代的杨在葆接触的大多是山东人民,他对于山东人民用血肉之躯在解放战争当中做的贡献,终身难忘。

第二件事就是1961年,他在山东栖霞县桃村拍摄《红日》时,那段经历对他来说简直是终身难忘,因为当时自然灾害严重,当地群众的生活非常的困难,不少老年人更是因为营养不足导致手脚浮肿,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可是,即便如此,热情好客的胶东人民还是将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支援给摄制组拍片。

当时,很多的农村干部还同摄制组道歉,真是对不起他们,他们一天到晚紧张排戏,又骑马又打仗,他们的辛苦大家都晓得,然而却拿不出更多的粮食让他们吃饱,感觉打心底对不起他们,所以心下很难过,多年之后,杨在葆仍旧记得这件事,每每这时候他都想落泪。

第三件事就是他从戏剧学院毕业之后,曾经到黄县下丁家参加过劳动锻炼,在这里,他体会到了愚公移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多年之后,杨在葆又在济南领奖,这样的缘分确实了得。

老师将自己工资交给杨在葆买衣服

获奖之后,杨在葆的脑海中又想起那些年帮助过他的恩人。

当年为了送儿子进上戏,杨在葆的母亲将丈夫留下来的一座台钟和几件稍微值钱的家具都卖了,终于给儿子凑足了路费。

来到学校之后,同学们已经脱下了夏装,换上了秋衣,只有杨在葆一直穿得很单薄,之后又一下子换上棉衣。

一日,辅导老师去上表演课,在见到杨在葆一活动就热得满头大汗,再一看,他竟然穿上了棉大衣。老师实在是不懂他,都热成这个样子了,还不知道将棉大衣脱下来。

杨在葆没有动,只是一脸窘迫的擦着脸上的汗,老师是个急性子,直接将他的棉大衣钮扣解开了,里面竟然空荡荡的,只有一件贴身的破单衣。老师震惊在原地,连连和他道歉,又将他的钮扣扣好了。

课后,在得知杨在葆家里生活困难后,将自己的工资塞给他,让他添置几件衣服,杨在葆推脱半天,老师佯装发怒瞪了他一眼,转身就走了,走出很远的距离后,老师才掏出手帕擦拭眼角的泪水。

杨在葆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四年的大学生活,他所有的专业课都非常的优秀。

0 阅读:27

历史伟人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历史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