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丹丹对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认真思考,并踊跃举手争取发言。但班上举手发言的同学也不少,丹丹并不是每次举手都能得到发言的机会。
可让丹丹最尴尬的是,当她真的被老师点到名字发言时,之前早就想好的问题,往往在这一刻被忘得一干二净,面对老师期待的眼神,丹丹张口结舌了半天也吐不出几个字来,只能结结巴巴地说着“嗯嗯……我我……”,这种狼狈经常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丹丹一脸臊得恨不得要找个地缝钻进去。同学们都说丹丹是在不懂装懂。这让她感到十分委屈和难堪。
相信有不少孩子都有过类似丹丹这样”刻骨铭心“的体会:像中了奖似的满怀激动地站起来,想好好展示一下,可大脑却很不争气,里面一片空白,什么也记不起来了。遇到这种情况,羞愧难当的孩子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老师,不是我没想到答案,我本来是知道答案的,可我……”
丹丹同学的这种情况让不少家长感到很奇怪:孩子明明知道答案,可被老师点到名字站起来却不知道如何作答,这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呢?
01 导致孩子在课上发言出现“卡壳效应”的六种原因班上同学都认为丹丹是在不懂装懂,可实际上大家真的是冤枉了丹丹同学。
丹丹同学并不是在不懂装懂,只是在回答老师问题时,那一瞬间思维好像一下子就被人掏空了似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卡壳效应”。
“卡壳效应”是指明明知道的东西,但真的需要马上回答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原先连贯的思维瞬间断线了,不管怎么努力去回忆,在那一时刻中都是徒劳的。
课堂上思维“卡壳”的现象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六个。
一是思维缺乏连贯性。思维缺乏连贯性主要表现在孩子既不会实行连贯思维,也不会灵活切换“思考问题答案”和“争取发言机会”这两种思想状态。
二是心思和注意力中途转移到举手上了。这表现在孩子在举手之后,把全部的心思注意力都集中到争取老师点自己的名字上去了,而把之前想到的答案置之不顾,时间稍微一长就给彻底忘了。
三是不懂得合理分配注意力。主要表现在只顾着举手引起老师的注意,却不能把争取发言的机会与思考问题这两件事都兼顾到。在本质上其实是不懂得进行注意力的合理分配。
四是思考不周而急于表现。有的孩子对问题的思考并不缜密,并没有把答案想周全或想完整,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其结果就是发生“卡壳”。
五是情绪不够稳定。这主要表现在孩子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容易激动,急于求成。
六是短时记忆能力不强。记忆一般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不强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阶段性反应,当短时记忆不强的孩子急于回答问题时,就很容易导致思维断线,把事先已经想好的答案给忘了。
02 三种方法锻炼思维,消除思维“卡壳效应”针对孩子这种课堂思维的“卡壳效应”,我们家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训练和改善。
1.对孩子进行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智力训练。
很多孩子都很爱玩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游戏,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让孩子玩这种游戏来刺激大脑。当“卡壳”发生时,通过激发孩子的心理活动,使大脑产生新的兴奋灶,通过脑筋急转弯游戏,来抑制因紧张引起的兴奋灶,从而使大脑相关区域的“卡壳”得以解除,达到消除“卡壳效应”的目的。
2.在举手之前快速画出思维导图或写出几个关键词。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担心忘词了,可以让孩子在举手之前在纸上快速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针对中高年级孩子),或者是在纸上写出几个关键词(针对中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帮助自己整理思路,看着思维导图或关键词来发言,就不会轻易让思维发生“短路”事故。
3.让孩子主动求助于他人的友情提示。
在短期之内如果难以解决“卡壳”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在“卡壳”发生之后,主动向他人求助,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旁人稍微提示一下,往往能让被“卡壳”的同学茅塞顿开。不过,这种求助于别人的做法,只能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还是要不断想办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方能克服课堂上“卡壳”的现象。
结语“卡壳效应”在多数情况下是突发性的、暂时性的,只要我们帮孩子找到引起“卡壳”的因素,然后再对孩子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和改善,就能缓解或消除这些导致“卡壳”的因素,思维通了之后,孩子在课堂上发言也就不会再有“断线”的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