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里各个阶级的“阶级处境”是不一样的

石中毛 2025-02-12 15:45:49

社会科学用客观态度去分析现代社会中每个阶级所处的地位,并且同对每个阶级的发展条件的分析结合起来。

(列宁.《卡尔·马克思》.《马恩选集》.第一卷.)

社会里最主要的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人们对于有钱资本家的态度是怎样的、对于“打工汉”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就反映了“阶级地位”。他们各自面临的生活、生存条件是怎样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基本态度。

工农阶级的子女,他们出生到长大、上学,面对怎样的社会环境;资产阶级的子女,他们出生到长大、上学,拥有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些,需要要客观地分析其中的差别。

工农子弟,有没有人生逆袭的可能;官员资产阶级子女,是不是“世袭”;二者都要“袭”,但“袭”的内容性质不一样。在当今社会是怎样的呢?阶层固化。官富子弟,出生就在罗马、老子当官儿当官;工农子弟,延续父辈的命运,不管怎样奋斗,还在原地。如果出现此种现象,就需要对社会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或“更始”;追求一个人人平等的新社会。

每个人,属于不同的阶级;一个人,也有可能从某一个阶级转化为另一个阶级。比如,某人出身工人,经过努力,成了企业主;也有的企业家破产,成为流浪乞讨人员。这种现象,曾被人引用,说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中国、中国各阶级是流动的。可问题在于,这种现象的偶然性太强了,也就是偶尔发生的;大部分情况是阶层固化,官员阶级的子女仍然是官员,工农阶级的后代仍然是工农。少数工农阶级及其子女摆脱了父辈或原来的阶级,但那是极少数,不具普遍性。

在学校里,最体现出各阶级的发展条件与情况:老师肆意欺负工农家庭的学生,谄媚培养官员、资产阶级的子女,这些“高等”学生又百般欺凌普通家庭的学生。这就是各阶级的不同处境。

富人资本家吃什么、穿什么,工农穿什么、吃什么;这是最基本的的差别。范围更大一点,社会资源是怎样划分的;资本家的子女考上大学的多,还是工农子女考上大学的多;各个阶级的后代,进入政府体制的各自比率是多少······这些,就大致反映了各阶级所处的情况、发展条件。

而且,态度要“客观”,就是自己属于哪个阶级,但不为自己所属的阶级辩护。比如,自己是工农,但也不能用极端的态度攻击资本家。自己是有钱人,但也不能极端地鄙视工农阶级,只说自己伟大。尤其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态度更应该客观,不是压制工农阶级,讨好资产阶级。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锄强扶弱”、“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就是一种“客观”的态度,虽然站在弱小者一边,但是,为弱势群体发声,本就难能可贵。试想,一个社会追捧金钱、权势,都眼睛往上看,“只认衣冠不认人”,但像马克思这些人,却为“牛马一样的低贱人”,呐喊鸣不平,这难道错了?难道不比那些整天为侵略者叫好的人强一些?

应该知道,在一个社会里,哪个阶级最受尊崇,尤其是那个阶级的特点。比如,上世纪的中国,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最受尊重,被视作“翻身作主”的主人。但是,事情是变化的;就现在来说,中国人更推崇“钱”,谁如果有钱,谁就拥有了一切。而“钱”,如果想拥有的多,自然需要开办各类企业,企业的领导人,即是企业家、企业主、资本家。

对各阶级的情况和发展条件,进行分析,是“客观的”、“科学的”态度,不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有“等级观念”,把人类分成三六九等。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