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农历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廿五日,星期一,慈禧太后的侄女清朝驼背太后隆裕以皇帝的名义宣布宣统皇帝溥仪逊位。袁世凯进行最后的跪拜,而神州大地一片沸腾,中国从此进入了共和时期!
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尤其是旗人贵族王爷们,面对6岁就退休的溥仪皇帝,面对大清王朝的轰然倒塌,欲捶胸顿足而不敢,也只能表现出一个字——哭!
隆裕太后与宣统皇帝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清末状元张謇《宣统皇帝逊位诏书》
明朝灭亡时,有大臣、士人自杀殉国的,清朝灭亡时,连一个不哭的“死忠粉”都没有吗?有啊!当然有!这个在《白鹿原》电视剧里就有答案,电视剧里有个陕西巡抚方升的,他率20万大军,攻城略地,要保卫皇帝,要把溥仪接到西安,建立什么“西清”!一看方升这个名字就是汉人,而实际上方升真的有原型,虽然不是汉人,但也一定不是满人,而是一名蒙古人!
《白鹿原》里的方升
这名蒙古人溥仪评价他是申包胥,恭亲王奕䜣的孙子溥儒评价他是诸葛亮。他是溥儒老岳父,他自比苏武,“放走”于右任,举荐王国维,为了溥仪的痴心妄想的复辟大业,操碎了心,死后溥仪赐给了一个文忠的谥号。
溥仪说,清朝灭亡都怪奕劻,对这个蒙古人感动万分!这个蒙古人举荐的王国维,竟然成为了殉清第一人,而这个蒙古人一生都在为溥仪的春秋大梦拼搏奔走,堪称对溥仪愚忠第一人!
他就是多罗特·升允,蒙古镶黄旗人。姓多罗特氏,名升允。
多罗特氏出自出自察哈尔本部的多罗特部。察哈尔是护卫军的意思,察哈尔本部有八部。而多罗特部则很早就消失了,分散于这八部之中。多罗特部也叫多罗特鄂托克,鄂托克就是军屯,明朝称为大营。多罗特大营跟明朝的关系挺好,后来多罗特大营以察哈尔本部的名义投奔爱新国。从此,再无多罗特部,为了纪念该部,其部属改为罗特部氏。
升允,不要看成允升。允升是个好词,出自《易经·象》,所谓“允升大吉,上合志也。”意思就是适合晋升大吉大利,是因为符合自己的志向。
从多罗特·升允的官运上,的确是允升,也可以说是升允,但从多罗特·升允幻想溥仪复辟却是想得太美,竹篮打水。
一、幸运而倒霉的蒙古小吏,升得太快,降得更快多罗特·升允有钱有势甚至有功,祖上都是当官的,堪称诗簪礼缨的宦门之家。
曾祖是通州副将富明阿,祖父是前锋参领色普真,其父工部侍郎是讷仁。清朝的秀才很难考,而多罗特·升允家里有权,直接成为荫生。清朝规定:
恩诏满、汉官员,文官在京四品,在外三品以上;武官在京在外二品以上,各送一子入监。
多罗特·升允背靠祖辈的福荫,18岁成为荫生。靠着“家里有矿”经过报捐(也就是花钱买)成为主事。
21的他,经过三年的学习,成功成为一名六品官衔的吏部主事。
24岁时,又是三年的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文举人。又过了四年,他参加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考试,一年后到任。
32岁那年他主要靠能力靠王大臣、许景澄保荐,跨过主事补调为员外郎,这一年他还出国考察,成为了驻俄二等参赞官。
34岁到35岁,多罗特·升允靠着“做公益”升官,先是靠着顺天、直隶闹灾荒他积极捐款,后又积极参与海防捐加授双月知府衔。
36岁,参赞的他又在许景澄的奏保下,直接提为道员,加授布政使衔。
38岁,到陕西汉中陕安道任职。
40岁,他受到了光绪皇帝的亲切召见,这让多罗特·升允很激动,浑身充满了干劲。
41岁,因为在他在陕西督粮道上采取积极方案节省费用,并将一费用用于旗人屯田,这一功勋让朝廷很开心。赏给了他一个头品顶戴,并升任他署理陕西布政使。此后历任陕西巡抚、江西巡抚、察哈尔都统、闽浙总督、陕甘总督等职务。
担任陕甘总督时,已是1905年的事,那时多罗特·升允已经47岁了。47岁的他,因为当初出过国,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上做得挺好,他建师范、创警局,也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了。
多罗特·升允
不过,他非常顽固,坚决反对预备立宪。清廷预备立宪本就是权宜之计,以此为名从而实现瓦解革命,争取立宪派、改良派甚至革命派的支持,从而维持清朝的天下。
就是这样,多罗特·升允也觉的损害了皇权,他坚决不能接受。1909年5月,他直接上书反对预备立宪,把立宪批得体无完肤。载沣就怼他,他很委屈不服,就学着袁世凯一样装病,并怒怼载沣不辩忠奸。
1909年6月23日,载沣也就像对待袁世凯一样对待多罗特·升允,说他“迹近负气,殊属非是”,念他有功,就准了他的辞职,让他开缺。就这样多罗特·升允就回家抱孙子,从高高在上总督变成了老百姓。
二、多罗特·升允想要再造清朝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12天后,辛亥革命在西安爆发,这是由同盟会、哥老会和新军联合起来,以秦陇复汉军起事,成立了以张凤翙为大统领的“陕西秦陇复汉军政府”。
这天晚上,闻讯起事的多罗特·升允,带着三个仆人,乔装打扮,连夜策马奔腾跑到了甘肃平凉。他向陕甘总督伊尔根觉罗·长庚发出电报,表示自己不计前嫌,誓死报国恩。陕甘总督长庚太知道多罗特·升允在陕西、甘肃一带的威望和功勋了,立即表举他。同时,陕甘总督长庚以署理提法使彭英甲、藩司刘谷孙、巡警道赵惟熙、劝业道张炳华等人为甘军营务处总理。清朝正在用人之际,见他这么懂事。立马直接令他督办陕西军务,平定陕西反清起义,为了表示诚意还特地任命他为署理陕西巡抚,也就是陕西代巡抚。
伊尔根觉罗·长庚
这可把多罗特·升允激动坏了,立即组织并扩充甘军马安良、陆洪涛、张行志军队,这些人都是他的门生故旧,他们对老领导非常敬服。多罗特·升允令扩充的西军马安良部与扩充的振武军陆洪涛部合并为东路军,又令张行志部为壮凯军组成南路军。
多罗特·升允这样兵分两路,为两路总指挥。为了表达对清朝的热爱,对民军的愤慨,他亲率东路军,与张行志南路军一起攻打陕西。东路军驻河州镇南马队为精锐军马安良部,又称西军,有步骑16个营;与驻兰州陆军第一标陆洪涛部振武军组成。南路军有马、步、炮16个营,由驻固原提督张行志部的壮凯军扩充而来。可见东路军是主力,而且总理东路军营务就是主战最力的陕西布政使彭英甲。
有一点我不太理解,陕甘总督长庚命步兵第二标标统兼代巴里坤镇总兵马福祥募兵攻打陕西,马福祥婉言拒绝,他说"甘民穷苦,不任兵革"。马福祥是马鸿逵的父亲,是多罗特·升允旧部,长庚指挥不动他,为什么多罗特·升允不命令他加入自己的队伍呢?两年前,马鸿逵与甘肃提督的马进祥之女马柏芳结婚时,证婚人还是多罗特·升允呢!
多罗特·升允一方面向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表态,他发电表示“世受国恩,自当督率将士勤王”,老袁假意鼓励喊加油“认真防御,幸勿轻离”,并表示会派豫军起来,与甘军合围西安;另一方面多罗特·升允亲率马安良、陆洪涛、马周仁急行军南下直插长武。多罗特·升允把袁世凯的回电,讲给将士们听。他们血脉贲张,斗志昂扬。以五万之众,以多击少,连克长武、彬州、永寿、礼泉、乾县等十余城,打到咸阳,直逼西安。
南路军的张行志也是悍将,他曾追随左宗棠,隶属董福祥部,平回乱、打阿古柏等立有战功。在与民军决战中,他攻势凌厉,连陷固关、陇洲(今陇县)、淠阳(今千阳),在凤翔与民军副大统领万柄南激战。
这仗打得让多罗特·升允很兴奋,他的目标就是与张行志南北夹击,配合豫军拿下西安,取得整个陕西的胜利。可在鏖战中,传来了唐绍仪和民军停战谈判的消息,他非常生气。他直接给咨政院发电,说唐绍仪此举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说老唐这是在犯罪,必须严惩。
袁世凯
让多罗特·升允悲伤的是,不惩罚唐绍仪也就算了,就连内阁总理大臣跟民军一心,逼着太后皇帝退位了,袁世凯还让停战!多罗特·升允暴怒,关起门大骂袁世凯就是曹操,然后大哭不止,心里暗暗表示要做诸葛亮,灭袁贼兴清室!为了防止动摇军心。他隐瞒消息,发疯地攻城略地。那种感觉,就像溥仪不是退位,而是袁世凯退位一样。
他这样执著,让民军误以为他不知道溥仪退位。为了从精神层面打垮多罗特·升允,跟是为了瓦解多罗特·升允所率大军的军心。民军派雷恒炎告诉他“你的小皇帝提前退休了,我的临时大总统早就上任了。”雷恒炎一提溥仪和孙中山,多罗特·升允大怒,直接将雷恒炎斩首,就这还不解恨,又将尸体抛尸荒野。
为了表达出离的愤怒,又攻打礼泉,并且拿下了这两座城池。在攻打咸阳时,咸阳的民军派出多罗特·升允曾经的卫士朱长春将想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退兵他不要攻打咸阳。多罗特·升允太愚忠了,亲手把朱长春钉死在礼泉城东门,还愤怒地处死所有俘虏。
多罗特·升允此举激起了孙中山、袁世凯、于右任的愤慨,孙中山说他是“民国公敌”,于右任表示“升允涂炭西北之人民,扰乱五族之共各,及今不除,后患滋大。”
于右任
当初,于右任为了表示反清,拍散发照,请自撰对联请学友胡德舆挥毫题联:“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在其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中于右任更是高呼:“太平思想何由见?革命才能不自囚!”。很快于右任被告发,三原知县德锐密报于陕甘总督升允,说他发现一个革命党。升允并没有立即抓,立即杀,而是上报朝廷,朝廷直接表示立即抓、立即杀。于右任还去参加开封春闱,李雨田告诉他朝廷要杀他,他这才跑了。这也是于右任跟他的私人恩怨,喊着要杀多罗特·升允的原因。
袁世凯不同孙中山、袁世凯,他不骂,也不批,直接派兵入陕。而甘军却出现了分裂,甘军拿下礼泉城,1912年2月19日,多罗特·升允向溥仪汇报战果,可他之保举振武军陆洪涛,没有上报甘肃西路马步总统领马安良的功劳。马安良不服准备和张行志配合进攻西安,可3月2日张云山告诉马安良,溥仪提前退休了。
3月6日马安良与张云山议和停战,也在这天张凤翙派出关中理学名儒牛梦周、张晓山劝多罗特·升允跟马安良一样讲和退兵吧。他们三人又是哭皇帝,又是骂袁世凯,多罗特·升允表示愿意议和,到了 3月11日,多罗特·偕陆洪涛部从十八里铺撤到了西宁。
甘军的地盘不是在兰州吗?怎么要回到西宁呢?原来议和之后,多罗特·升允非常伤心,寻死觅活的,而且甘肃也成立了军政府。他也只能一边骂老袁,一边跑。
张作霖
为此他还写下了讨袁檄文,拉拢东北王张作霖,说到:
阁下诚能因时势趋向,体士民之深心,率部下健儿勇士挟攻京师,先杀亲贵中之庆邸,继斩袁世凯之奸头,以谢先帝在天之灵
这可把老袁惹恼了,老袁和民军都想要的他命,他没有办法只能以前陕甘总督的身份,历尽千辛万苦,于1913年3月1日逃到了外蒙古的库伦(也就是今天的乌兰巴托) 。
三、想得太美,竹篮打水外蒙古的王公贵族盛情款待了他,但对于他的借兵复辟的请求都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多罗特·升允表示他不是为吃饭而活,而是为了梦想,头也不回地向北走。走到了西伯利亚,又一路向东,再向南,经东北坐船去了日本。在日本他不再借兵而是加入了宗社党,并成为了骨干分子。
一战后,日军打败并赶走青岛的德军。日本内阁有的支持袁世凯,有的支持溥仪复辟。支持溥仪的那派,多罗特·升允见状立即回到青岛,在青岛与支持溥仪复辟派一拍而和。
张勋
多罗特·升允明白要复辟,必须有兵,于是给张勋写信一顿猛夸,让他干大事。
“弟知公忠义过人,此得恭邸(指溥伟)书,又盛称之。然则公其当代之伟人……”
为了实现复辟,他又化名钱大猷,偷偷在上海见了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和郑孝胥,郑孝胥作为中间人,引荐了日本海军少佐八角三郎和宗方小太郎。郑孝胥派姚文藻到青岛偷偷与多罗特·升允相见谈论复辟事宜。最后,为麻痹北洋政府,让姚文藻与徐州的张勋联络。
就这样,张勋以调和“府院之争”为名,入京公然拥立溥仪复辟帝位,溥仪也就“正式上班”12天后,光荣地第二次退休了。
他先后与西北旧部诸马、东北新锐老张联系,还是为了他的复辟之事。可无论是老朋友、老部下还是新朋友、新搭档都对他的请求不理不睬。他很无奈,也只有移居天德邻里罗振玉的住宅之中,方便为故宫里的溥仪出谋划策。
王国维
1923年,多罗特·升允举荐了著名文学家王国维,一个秀才出身的王国维终于实现了南书房行走,与进士出身的杨钟羲、景方、温肃一起工作,可把王国维激动坏了。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当时,多罗特·升允气得咬牙切齿,而王国维和罗振玉约定要殉清,后被家人阻止而作罢。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殉清自杀,溥仪很痛心,给他上谥号忠悫,已感念其忠。
结语多罗特·升允虽然没有像王国维殉清,但他一直在为溥仪的复辟积极奔走,可总是屡屡碰壁,他不由的吟诗牢骚
老臣尚在此,幼主竟何如。倘遇上林雁,或逢苏武书。
他弥留之际,他回顾自己一生,在《自述》中写道:
“我本插汉一老胡,云龙际会来燕都。身受国恩历七代,休戚与共无相渝。自读儒书服儒服,渐忘边外牛羊牧。美食鲜衣日不足,非复北来古风俗。单于犹是有君臣,中华乃为化外人。王者迹熄匹夫责,吾欲藉此明彝伦。呜呼礼乐征伐自天子,春秋之作岂得已。”
溥仪
九一八事变后两天,也就是1931年9月20日,多罗特·升允在天津病逝。他的同僚铁良说是像诸葛亮一样的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辛亥之乱,第一忠臣”),他的女婿国画大师溥儒(娶的是他的女儿罗淑嘉)说他是诸葛亮加申包胥(“武侯尽瘁,天道可知;申胥空还,臣力尽矣”。)溥仪把善耆、溥伟、铁良和升允称为四个申包胥,善耆、溥伟、铁良是满人,是贵族。善耆是肃武亲王豪格的后代,是川岛芳子的父亲;溥伟是恭亲王奕䜣的孙子;铁良是荣禄的幕僚,辜鸿铭称他为中国的“霸王”;就升允不是宗室连满人都不是。
他对清朝的眷恋,正如他的诗中所说“身受国恩历七代,休戚与共无相渝。”他是典型的既得利益者。溥仪对他评价很高,远远超过了王国维,给他上的谥号是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