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年6月21日,长孙皇后于立政殿溘然长逝。自那之后,唐太宗便痛失了他极为珍视的“嘉偶”与得力的“良佐”。这般失去挚爱之人,唐太宗内心所承受的悲痛,自是旁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真切体会的。
长孙皇后病故之后,李世民久久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释怀。要知道,他们可是少年结为夫妻,携手走过了二十三年的漫长岁月。从晋阳起兵一路到成功入主长安,从大唐创立再到平定各方天下,直至玄武门之变以及开启贞观之治,长孙皇后一直都默默陪伴在李世民左右。
她可不是那种只躲在李世民背后,困于后宅的寻常女子。她一直都与李世民携手并肩一同作战呢,甚至在有些时候,还会奋勇当先去保护李世民。他们一路同甘共苦,她着实堪称一代贤后,在李世民心里,其地位是其他后宫女子压根无法企及的。
正因如此,在长孙皇后病故之后,李世民悲痛万分。他居然在宫中修筑了一座层观,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眺望昭陵。每日里都去望着昭陵,似乎唯有如此,他内心对长孙皇后的那份深切思念,才能够得到些许的慰藉与舒缓。
长孙皇后病故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李世民都未曾再去考虑册立皇后一事。想当初长孙皇后在世时,后宫氛围极为和谐,一直都平平静静的,没出过任何乱子,这使得李世民能安心处理朝政,无后顾之忧。即便长孙皇后离世了,好在还有贵妃操持,后宫依旧一切如常,所以李世民也就没再动过立后的念头。
在他内心深处,长孙皇后的地位无可替代,那是他唯一认定的皇后。其他的妃子与之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根本就不可能成为李世民心中皇后的合适人选。也正因如此,自从长孙皇后因病离世之后,李世民便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中宫之位就这样空缺了长达13年之久。
当然啦,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李世民也并非是完全没产生过另立皇后的念头呢。不仅如此,他甚至还把自己内心的这个想法给吐露了出来。只是呢,这被他考虑的人选,其身份着实有些尴尬,此人便是巢王妃杨氏。
杨氏本为李元吉的王妃,众人皆知,在玄武门之变时,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皆被李世民所杀,而且斩草除根,他们的儿子也未能幸免。唯有李建成、李元吉的妻妾及女儿,被安排在后宫一处狭小逼仄的宫室之中,这实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被幽禁了。
以原太子妃郑观音为首的李建成妻妾儿女,以及以原齐王妃杨氏为主的李元吉妻妾女儿,她们的日子已全然不同于往昔。曾经的优渥生活不再,尊贵地位也消逝得无影无踪,如今也不过是靠着侥幸才得以存活于世罢了。
郑观音身为原太子妃,其身份摆在那。李世民不管是出于笼络东宫旧臣的考量,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名声,对郑观音总体而言还是颇为关照的。
李世民动了心思后便宠幸了杨氏,这杨氏生得极为貌美,性情更是温婉贤淑,很得李世民的欢心。在之后的日子里,杨氏还为李世民生下了他最小的儿子,这个儿子便是李明。
李明乃是最小的儿子,甚至极有可能是李世民所有孩子里最小的那个。正因如此,李世民对他格外喜爱,相应地,对其生母杨氏的宠爱也明显有别于其他妃嫔。说不定是杨氏太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了,在某个刹那,李世民竟生出了想让杨氏登上皇后之位的念头。
并且他不但起了这样的念头,还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对魏征讲了出来:“朕要是把巢王妃杨氏册立为皇后,你看行不行呢?”
魏征不禁心中一惊,立皇后可是极为重大的事情。可此次立的皇后竟然不是从正一品的四夫人里挑选,而是巢王妃杨氏。这情况倘若让朝中大臣们都知晓了,那必定会掀起巨大的波澜,同时也势必会对皇帝的声誉产生不良影响。
可以讲,立杨氏为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要是真想让李世民清楚认识到这点,大可以长篇累牍地去阐述一番,可魏征却没有这么做。他的劝阻方式极为简洁,只是说道:“陛下切不可因辰赢之事而累及自身。”
这区区九个字乍一看着实让人费解,可对于熟读历史之人而言,却是一眼就能明了其中深意,李世民也不例外。也正因如此,魏征才仅仅说了这寥寥几个字罢了。要是说得更直白些呢,大致可简单翻译为:“陛下,您莫不是忘了秦穆公的女儿啦?”
秦穆公的女儿辰嬴,其又名文嬴、怀嬴,她的婚姻是在秦穆公全力推动之下才得以促成的。
起初,秦穆公助力晋公子夷吾回国登上君位,前提是夷吾继位后需把河西之地赠予秦国,可晋惠公随后却反悔了,对此秦穆公选择了容忍。之后晋国遭遇饥荒粮食短缺而向秦国求援,秦穆公慷慨送去诸多粮食。然而到了次年秦国闹饥荒求助时,晋惠公不但不施援手,反倒趁机举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这下可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于是出兵对晋国发起攻打,并且直接把晋惠公给俘虏了。尽管到了最后,秦穆公还是把晋惠公放归晋国,可晋国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那就是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
之后,晋惠公把太子圉送去秦国充当质子。而秦穆公为人颇为厚道,不仅把河西之地重新交还到晋国手中,并且还将自己的女儿辰嬴许配给了太子圉。
于是,太子圉便在秦国开始了他的生活。之后,晋惠公的病情愈发严重起来。太子圉便与辰嬴商议着要逃回晋国。不过,辰嬴最后只让太子圉一人逃走。因为她心里明白,秦穆公把她许配给太子圉,就是为了能让太子圉安心待在秦国。如今太子圉要离去,她是不会跟着走的。
太子圉成功逃回了晋国,待晋惠公因病离世之后,他便继承了王位,成了晋怀公。可晋怀公当上晋国国君后,就把辰嬴抛诸脑后了。秦穆公见晋怀公这般行径,心中极为恼恨,于是把晋公子重耳接到了秦国,打算寻合适时机扶持重耳成为晋国的国君。
在那样的情形下,秦穆公做出了把辰嬴许配给重耳的决定。可重耳刚得知此事时,内心是抵触的,压根就不想要接受这门亲事。为啥呢?因为辰嬴本是他侄子的媳妇,侄子都不再要她了,现在却要把她嫁给自己,这让重耳怎能打心底里乐意呢?
不过,重耳的跟随者劝他留下辰嬴,称如此便能获得秦穆公的助力。重耳无奈之下只好娶了辰嬴,可起初他对辰嬴的态度欠佳。后来辰嬴大发脾气,重耳这才念及自身的状况,进而转变态度,开始好好对待辰嬴了。
秦穆公对此颇为欣喜,遂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这便有了后来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把辰嬴接到晋国,对其极为宠溺。只是这些都发生在晋文公在世之时,待晋文公因病离世后,辰嬴的处境就变得十分尴尬了。
晋文公离世之后,其子晋襄公承继了国君之位。然而,晋襄公仅仅做了七年国君便也去世了。随后,年仅四五岁的晋灵公登上了国君宝座。由于晋灵公年纪尚幼,晋国人担忧会因此出现动乱局面,于是便打算另立一位年纪较长的国君,即从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的兄弟里挑选一人来担当此任。
赵孟挑选的是杜祁之子公子雍。公子雍这人热衷于行善之举,年龄也相对较大。并且,他深受晋文公的宠爱,与秦国的关系亦是颇为友好。综合来看,公子雍堪称是最为合适的国君人选,由他继位,晋国便不至于陷入动乱局面之中。
然而贾季却持有不一样的观点,其打算拥立辰嬴所生之子公子乐成为国君。在贾季看来,辰嬴曾先后得到两位国君的宠爱,基于此而立她的儿子为君,那么百姓肯定会得以安定下来。
赵孟頫马上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说道:
辰嬴地位低贱,在九人之中位次靠后,她的儿子能有什么威望呢?她曾先后侍奉两君,此为淫乱之举。作为先君之子,不能谋求大国却身处小国,这是偏邪之行。其母淫乱,其子偏邪,没有威严。陈国弱小且距离遥远,没有后援,怎能安稳呢?杜祁因国君之故,将位次让给偪姞使其居于上位,又因狄人之故,让季隗居于自己之上,所以她的位次排在第四。先君因此喜爱她的儿子并让其在秦国为官,担任亚卿之职。秦国强大且距离近,足以作为后援,其母有道义,先君喜爱其子,足以威慑民众,立他为君不也可以吗?
那么是何意呢?在晋文公的妻妾当中,辰嬴的地位可谓是最低的。并且她还曾先后得到过两位国君的宠爱,这显然属于淫荡之举。有着这样一位母亲,公子乐根本没办法让众人信服。况且公子乐身处陈国,陈国不过是个小国,根本无力对晋国给予助力。
公子雍的情况可就有别于公子乐啦。公子雍的母亲,其地位也好,品行也罢,那都是在辰嬴之上的。并且,公子雍还在秦国出任官职呢,如此一来,秦国便能够给予晋国一定的助力。综合各方面来看,显然公子雍要比公子乐更为合适。
就此而言,辰嬴的婚姻并非由她自主抉择,在当时那个时代,二嫁也并非不可行之事。然而,辰嬴先是嫁给了晋怀公,而后又嫁给了晋文公,要知道晋文公与晋怀公乃是叔侄关系。所以,即便晋文公对辰嬴极为宠爱,可在晋国人的眼里,辰嬴依旧没落下什么好名声。
杨氏的经历与辰嬴颇为相似,她先是嫁给了李元吉,之后又得到李世民的宠幸。在大唐,女子二嫁乃至三嫁其实并不罕见,可李元吉和李世民乃是亲生兄弟,所以这就不能等同于平常的二嫁情况了,杨氏也因此难免被世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杨氏若被立为皇后,那她的儿子李明便成了嫡子。虽说其年纪最小,可或许仍会主动或被动地陷入夺嫡纷争里。所以啊,李世民要是立杨氏为后,压根没好处只有坏处,既会有损自身名声,说不定还会惹出乱子,这可不就如同“辰嬴自累”一般嘛。
魏征一番话讲完,李世民顿时从之前的想法中清醒了过来。原本他还有立杨氏为后的念头,可经此之后,这念头一下子就被打消得干干净净,彻底绝了立杨氏为后的这份心思。
其实呢,即便没有魏征的极力劝谏,李世民也压根不可能真的把杨氏立为皇后。或许他只是一时兴起,脑海里冒出了这样一个念头,便拿出来问问魏征罢了,并非是已经下定了决心要立杨氏为后呢。
杨氏虽说获李世民的宠爱,且育有一子,可于后宫之中却始终未获正式身份。她依旧顶着李元吉王妃的名头,其封号亦是随着李元吉封号的变动而变动,李世民自始至终都未曾给予她一个崭新的身份。
他心里很清楚,给她一个名分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而且他压根就不想为杨氏去费这个神、惹这份麻烦。如此一来,杨氏所处的境地就始终显得极为尴尬,打从开头到最后,她也不过就只是李元吉的王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