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他的祖先原本是邠州人,后来迁徒到江南定居,于是成为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到了长山县的朱家,他就跟着改姓朱,名叫朱说。范仲淹少年时就有节操志气,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流着眼泪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跟随戚同文学习。
他昼夜不停地学习,冬天读书非常疲乏时,他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够时就依靠喝稀粥度日,面对一般人不能忍受的艰苦生活却从不叫苦。
他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便将母亲接来奉养。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后,就恢复了原来的姓氏,改名为范仲淹。
天禧五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后来升为大理寺丞,移监楚州粮料院,天圣四年,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
晏殊知应天府时听闻范仲淹的名声,召请他来到府学任职。范仲淹上书朝廷请求选择郡守,举荐县令时,斥责驱逐游散懒惰之人,裁掉,淘汰掉冗员和不守本分的人,慎重选拔官员,慰抚将帅,这封奏书长达万余字。他为母亲服丧期满后,因为得到晏殊的荐举,担任秘阁校理。
范仲淹通晓《六经》,长于《易经》,学习经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求正,他手持经典给他们讲解,不知疲倦。他曾经拿自己的俸禄供养前来求学的四方游士,自己的几个孩子甚至需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处之泰然。每当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时就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间注重矫正世风,严以律已,崇尚品德节操,就是范仲淹倡导的。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即将在冬至这天接受朝拜,届时仁宗奉领文武官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上疏详细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侍奉亲长自有家人的礼仪,但在朝堂上天子和百官站在一起朝南面礼拜太后,不可以成为后世的礼法。他还上疏请求章献太后把朝政大权交还仁宗,这道奏疏没有得到回复。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
不久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又调任陈州通判。当时正在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朝廷在陕西征购木材。范仲淹说;昭应宫、寿宁宫毁于火灾,上天的惩戒刚刚过去不久,如今又大兴土木,损耗百姓财产,这不是顺乎人心、合乎天理的事情。应当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平常年份征购木材的数量,从而免除百姓上供木材的积欠。又说:“受到恩宠的人大多由皇宫里直接降敕授官,这不是太平治世的做法。这些事情虽然没有推行,但仁宗认为仲淹是忠诚的。
章献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司谏。
这一年发生大蝗灾和旱灾,江南路、淮南路、京东路的灾情尤其亚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使臣前往灾区巡察,没有得到回复。于是就问仁宗说:“宫廷里的人假如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仁宗脸上流露出难过的神情,便派范仲淹前去安抚江南路、淮南路的受灾地区。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救济灾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举行过分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除庐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江南东路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了匡正朝政弊端的十件事。
碰巧郭皇后被废,范仲淹率领谏官、御史跪伏在阁门前劝谏此事,没有能得到同意。
第二天,范仲淹准备留下百官拜见宰相,在朝廷上再次争辩。他刚走到待漏院有诏命让他出任睦州知州。过了一年多,调任苏州知州。
苏州发大水,民田无法耕种,范仲淹疏凿五条河渠,引导太湖水流入大海。他募人兴修的水利工程,还没有竣工就调任明州知州,转运使奏请暂留范仲淹以便完成水利工程,朝廷批准了转运使的请求。
范仲淹升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回京城判国子监。转官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当时吕夷简掌理朝政,受到提拔和重用的人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的升迁次序说:“这样是循序升迁,那样是不合次序的晋升,这样升迁是公道,那样提拔是私意。况且天子近臣的提拔和贬黜,凡是超过规矩制度的,也不应该全部委托给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过了几天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地势险要城池坚固,而汴京是四面攻战之地,太平时天子适宜住在汴京,如果有事一定要居住在洛阳。应该逐渐增加洛阳的储备,修缮那里的宫室。仁宗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迂腐的空论。范仲淹便又写了四论上奏仁宗大都是指斥当时的朝政。并且说:“汉成帝听信张禹的话,不怀疑母舅家因而有王莽篡位的灾祸。我担心今天也有张禹那样的人破坏陛下的家法。
吕夷简愤怒地向仁宗诉苦道:“范仲淹离间我们君臣关系,他所任用的人都是他的同党。范仲淹对抗之辞也更加急切,因此被罢免天章阁待制而出知饶州。
范仲淹知饶州一年多后调任润州知州,又调任越州知州。
宝元元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因边事吃紧,范仲淹被召回京城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改任陕西都转运使。
当时夏竦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朝廷擢升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以便担任夏竦的副手。延州周边各寨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去那里被升为户部侍郎兼知延州。
起初诏令规定将领分别统领边境军队:总管统领一万人,钤辖统领五千人,都监统领三千人。敌寇来到需要抵御时官职低的将领首先出击。范仲淹说:“战将不选拔适当的人只凭官阶高低作为出阵的先后次序,这是自取灭亡的办法。于是他普遍检阅本州厢兵,得到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分别统帅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依据敌军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对抗敌军。
那时塞门、承平各寨已被废弃。范仲淹采纳种世衡的建议筑起青涧城来阻挡西夏军锋芒。大兴营田而且开放民间贸易以便边民互通有无。又因百姓远路输纳赋税过于劳苦,于是奏请把廊城县升为军一级的行政单位,让河中府、同州、华州的中下户就近缴纳税租。春夏季节调军队来就地取得给养,可以节约十分之三的买粮开支,其他节省的费用还不计算在内。
宋仁宗诏命该军为康定军。二年正月,宋仁宗诏命陕西各路兵马讨伐西夏,范仲淹说:“正月是塞外最冷的时候,我军露野受冻,不如等到春季再深入敌境,敌军人饥马瘦,我军容易控制形势。况且边防守御逐渐加强,我军纪律严明,敌军虽然猖獗,一定已被我军气势所震服。廊州、延州邻近灵州、夏州,是西羌族的必经之地。我军只需按兵不动,注意查找他们的破绽,请允许我逐渐用恩惠和信义招纳他们前来归降。不然情义断绝,我担心罢兵休战遥遥无期了。假如我这个计策没有取得成效就应当发兵先攻取绥州、宥州,占据要害地区,屯兵营田,作长久打算,那么茶山、横山的百姓一定会带着全族来归顺的。开拓疆土防御敌寇,这是上策。
宋仁宗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范仲淹又奏请朝廷修筑承平、永平等营寨,逐渐招募流亡的百姓,加固堡寨屏障,畅通敌情侦察,将十二座旧寨改建为城,于是汉族和羌族的流散百姓相继归来重操旧业。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李元昊遣还被俘的宋将高延德,用他和范仲淹讲和,范仲淹写信告诫西夏罢兵。碰巧任福在好水川打了败仗,李元昊给范仲淹复信的语气十分不恭敬,范仲淹当着来使的面烧了书信。朝中大臣认为不应擅自和西夏通信又不应随意把西夏复信烧掉,宋庠奏请处斩范仲淹,
仁宗没有听取他的意见。范仲淹被降为户部贤外郎、知權州,调任庆州知州, 升阶为左司郎中,任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
当初,李元昊造反时,秘密引诱归属宋朝的羌人帮助自己而环庆路羌人首领六百多人和李元昊相约愿作向导,这项密约不久就败露了。范仲淹因羌人反复无常,一到达辖区就奏请前往边境巡察,他以皇帝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检阅他们的人马,同他们订立条约,如果仇恨巳经和解或了断又擅自进行报复并伤人的,罚一百只羊、两匹马,已经伤人致死的斩首。因负债而引起的诉讼的听任到官府告状理断,擅自扣押捆绑无辜者的,罚五十只羊,一匹马,西夏军马入侵边界时集合时不随本族前往的人家,每户罚两只羊,扣押他们的首领。敌军大举进犯时,老少自外而入保卫本寨,官府供给粮食到时不入寨的人家,每家罚两只羊;全族不进塞得,扣押他们的首领。”羌族各部都接受这些条约,从此他们开始为宋朝效命了。
范仲淹改授邠州观察使上表说‘’观察使在朝班中的位次在待制之下,我守边数年,羌人对我十分敬服,称我为龙图老子,今天退到和王兴、朱观同列怕被敌军轻蔑。他辞谢而没有接受这个任命。庆州西北的马铺寨正对着后桥川口,处在西夏的腹地中。范仲淹想在哪里筑城,料定敌军必定会来争夺,秘密派遣儿子范纯祐和少数族将领赵明先行占据这一地区,自己率领军队紧随其后。
将领们不清楚行军的目的地,部队行进到柔远塞,才发布筑城的命令,版筑工具都已经准备好了。十天就筑起一座城池,这就是大顺城。敌军发觉之后派遣三万骑兵来攻,并假装战败逃走,仲淹下令不得追击,随后知道敌军果然有伏兵。大顺城建成后,白豹城、金汤寨一带的敌军都不敢再来骚扰,对环庆路的入侵从此就更少了。
明珠、灭臧两部族拥有数万强兵,范仲淹听说泾原路宋军将要袭击征讨他们,上奏朝廷说:“通往明珠、灭臧两族的道路凶险,不可以攻打他们,前些时候高继嵩的军队已经败亡。这两族平时尚且怀有异心,如今征讨他们,必然和敌军相互勾结,向南侵犯原州,向西骚扰镇戎军,向东进犯环州,边患将没有终止了。如果能够北取细腰、胡芦泉等地并筑起堡垒屏障,以便切断敌军的通路,那么这两族就能安心归附,而环州、镇戎军之间的小路近道也畅通无阻,可以不用担心了。
此后,便筑起细腰、胡芦各寨。葛怀敏在定川失利,西夏军大肆掠夺到达潘原县一带,关中地区惊恐震动,百姓纷纷逃窜到山谷中去。
范仲淹带领军队六千人,从邠州、泾州出发救援泾原路,听说西夏军已经撒出边塞才带领军队返回。
当初,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审视地图对身边大臣们说:“倘若范仲淹出兵援救我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范仲淹出兵救援的奏报一到,仁宗大喜说:“我一向知道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擢升仲淹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范仲淹因这次军队出征没有战功辞谢不敢接受任命,仁宗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当时已经任命文彦博管辖泾原路,仁宗认为泾原路在战争中深受创伤,打算让文彦博和范仲淹对调辖区,派王怀德去传达这件事。范仲淹辞谢说:“泾原路的地位重要,只怕我不足以担起这路的责任。请让我和韩琦一同筹划泾原路的事务,并且一起在泾州驻扎。韩琦监管秦凤路。我兼管环庆路。泾原路有警报我和韩琦联合秦凤、环庆两路兵马,形成犄角之势进攻敌军;倘若秦凤路、环庆路有警报,我也可以带领泾原路的军队去做援军。我应当和韩琦一起训练士兵,选用将才,逐渐收复横山以切断敌人的臂膀,不出数年时间可以期望边患平定了。我希望陛下降诏任用庞籍兼领环庆路统帅以便形成首尾呼应的态势。秦州委派文彦博负责,庆州任用滕宗谅总领事务。孙沔也是合适人选。渭州,有一员武将管理就足够了。
宋仁宗听取了他的建议,恢复设立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和韩琦在泾州设立帅府,而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在渭州担任统帅。
范仲淹做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军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能诚恳接纳不怀疑,因此西夏军也不敢轻易进犯他统辖的地区。李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
王举正胆怯不敢直言不能胜任职事,谏官欧阳修等人说范仲淹具有宰相之才,请求仁宗罢免王举正而任用范仲淹,于是范仲淹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执政官可以通过谏官的几句话就得到吗?他坚决辞谢不肯接受任命希望和韩琦一起出京巡视边防。朝廷任命他为陕西宣抚使,还没有出发,又被任用为参知政事。恰逢王伦入侵淮南路,州县官吏中有不能守卫城池的,朝廷准备调查核实后处死他们。范仲淹说:“平日忌讳讲究武备,贼寇来到时却专一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应该吗?未能坚守城池的州县官吏都没有被处死。
仁宗正急于实现太平多次征询当世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对人说:“陛下对我信用至极,不过做事总有先后,长期安定局面所带来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革除的。
当初范仲淹因触犯了吕夷简被放逐在外多年,士大夫们坚持争论他们两人的是非曲直,互相指斥对方是朋党。等到陕西一带发生战争,仁宗因为看到范仲淹众望所归便提拔重用他。等到吕夷简罢相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处置国事,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而范仲淹本人也将治理天下作为已任,他裁抑侥幸,削减冗滥,考核官吏,日夜思虑谋划以便实现太平世界。然而他的改革不是逐步推行,改革的规模过于浩大,评论者认为无法推行。等到按察使出巡许多问题被揭发检举出来之后,人们心里十分不高兴,恩荫被减损,磨勘制度的严密,企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的言论渐渐传播,而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也逐渐传到了仁宗耳中。
恰逢边境报警,范仲淹就和枢密副使富弼请求去巡察边防。于是朝廷任用范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给他一百两黄金,他全部分赠给守边的将领。麟州受到了大规模的侵扰,进言的人大多请求放弃麟州,范仲淹却整修旧寨,招回流亡的百姓三千多户,免除他们的赋税,废止当地官府酒类专卖,准许百姓卖酒,他又奏请朝廷免除府州商税,于是黄河以外地区安定下来。
范仲淹离开朝廷后,反对他的人加紧了对他的攻击,范仲淹自己也请求罢免参知政事职务,这样他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分州。他在中书时所推行的政策也逐渐被废止了。范仲淹因病请求知邓州,被耀升为给事中,调任荆南知府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范仲淹留任,范仲淹也愿意继续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久调任知杭州,再耀升为户部侍郎又调任知青州。正好遇到他的病情加重。他奏请知颍州,还没到任便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
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当初范仲淹生病期间,仁宗经常派使臣去赐给他药物并慰问他。他死后仁宗悲伤了很长时间又派遣使臣前往他家中慰问。范仲淹安葬以后,仁宗亲自在他的墓碑头上书写了“褒贤之碑”四个字。范仲淹内心刚强,外表温和,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可惜母亲在世时他正贫困,后来虽然富贵了没有宾客时仍不吃两样肉菜,妻子儿女的衣食,也仅够自己吃穿。但是他乐意把自己的钱财送给他人,在家乡设立义庄用来赡养本族的穷人。他博爱众人,乐于行善,当时的读书人很多出自他的门下,即使是城乡的普通百姓也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去世的时候各地听闻死讯的人都为他叹息。他处置政务崇尚忠厚所到之处多有恩德,那、庆两州的百姓和归附宋朝的羌人,都画了他的肖像并建立生祠来纪念他。等到他去世的时候,羌族大小首领几百人像父亲去世一样为他痛哭,斋祭了三天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