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优秀的酒水即使没有品牌效应,也依然能凭借其质量和口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这就让不少人看到了酿酒的商机,认为酿酒并不麻烦,便偷偷尝试自己酿酒。
酿造酒水确实可以作为爱好进行尝试,勾起生活中的一些乐趣,就像是做菜一样,但想要自己酿造出上等的好酒,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酿造一桶好酒,从源头到每个环节都会对酒的最终品质产生影响,要想做到万无一失,这其中有六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
其中包含了什么呢
对这些步骤进行了解后,或许在市面上看到的多样酒水,也会对自己酿造的优质酒水充满敬畏。
选料。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知道这六个步骤之前,就可以从中体会出选料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保证原材料是优质的,那么无论后面的步骤多么完美,都无法保证最终酿造出的酒是一款好的酒。
在现代化生产中,酿酒企业能够获取大量混杂的粮食作为原材料,在这些粮食作物中完全找出绝对的优劣并不现实,就算是一般常见的高粱、玉米、以及糯米等作物,也很难通过现代技术直接优胜劣汰。
幸而酿酒这一过程实际上可以借鉴食品发酵的原理,保证这些粮食作物都是标准的优质粮作物,好坏也比较容易区分。
既然是借鉴这个过程,首先我们就要回到食品发酵的流程中,从中找到保证自身特色的最佳途径。
通常情况下,发酵是一个较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热会让细菌从氧气中获取能量,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一些其他物质。
若没有氧气,这些细菌也可以从大分子物质中获取能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不同的细菌。
所以,这就是细菌之间优胜劣汰的过程,这种变化使得它们产出的物质各有不同,我们直接通过观察这些物质就可以了解它们是否属于优质。 一般而言,优质的细菌会产生酸、酒、气泡、香味,以及这些物质散发到外界的浓烈程度。
所以,我们可以将自己认为合适的粮食,放入氧气较少的环境中,然后观察它们散发出来的气味,当它们开始有变化时,也就是它们开始发酵变化时,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検定阶段。
当这个阶段结束后,再观察它们对于外界香味浓烈程度,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发现优质、劣质之间的这一级差。
这样,通过注重观察,我们就能找到合适的酿酒原材料。
窖池条件。
想要将粮食完成从固体到液体变化,就需要保证其环境条件合适。
对于发酵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环境湿度和温度,还有一个是空气中的氧气浓度。
若没有这两点之一,发酵都会受到影响。
因为酿酒需要经过高温杀菌,而这个过程会将氧气排出,所以这两个条件必须在之后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整个过程流畅进行。
正常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浓度约为21%,如此才能获得良好的发酵效果。
若发酵时过度缺氧,将导致糟体夹生,即使最终成酒品质可能也比较好,但其成本会大大增加。
而若是氧浓度过高,就容易造成醋味太过,这种情况需要更换原材料。
所以,在窖池数量很多又较大时,我们需要根据每个窖池来调节其所需要的氧气浓度,并通过风车等手段保证其能够及时流通起来,让每个糟体都处于较好的状态。
使用不同酿造工艺。
每种酒都有其自身独特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所使用的工艺不同,或者说是所使用的特殊微生物群体不同。
以白酒和葡萄酒为例,它们在发酵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聚群是不同的,就拿白酒而言,其聚群主要以霉菌为主,所以在选材时一般使用小麦或大米,而对于葡萄酒这边,则主要采用酵母菌,通常会选用黑色葡萄作为材料。
通过以上两种酒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特性和要求,我们在进行选材的时候要注意挑选出适合它们繁殖生长的材料和环境。
若这些适合条件得到忽视,它们会逐渐主导最终完成作品,从而影响最终产品效果。
发酵检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发酵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多次检查,以确保新生物群体不会影响到主流细菌群体,并主导整个结果。
为了更好地观察这种变化趋势,我们一般会设定这样几个监测点:
第一监测点:它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它是我们第一批选择进去的材料所决定的,所以我们要重点关注它们在发酵过程中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水平变化举措。
第二监测点:它是为了检测新生植物群体是否占据优势,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时刻观察,如果发现显著变化,需要重新调整材料选择标准。
第三监测点:这是为了监测微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水平,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间接观察其平衡状况,以确保最终结果较佳。
出窖前化验。
在第二个阶段结束后,我们需要对已经生产出来的新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以确保它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没有破坏主流细菌群体。
这个分析过程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外观、香味、酸味等,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判断新生菌株是否符合标准,并做出相应调整。
陈化。
最后一环节是陈化,对于这个过程,我们要注重氮、硅、磷等成分的转化和发展,它们对最终产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把控好这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