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广东设计建造的仲恺号炮舰

迎波评军事 2023-02-14 21:59:1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广东省作为北伐战争的大本营,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和物资,随着战事的逐渐停歇,广东省也需要休养生息。虽然大规模的战争暂时没有,但是江海匪患却很严重,而广东省在北伐期间因为财力消耗严重,地方海军所辖的舰艇长时间没能更新换代,大多数都已经老旧不堪,急需添造新舰。

1927年,时任广东省军事委员会航务处处长冯肇铭,领导了新舰的制造。具体设计由造船科科长伍景英主持,他是广东顺德人,在清末出国深造,曾在江南造船所工作过,是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军舰设计人才。

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伍景英拿出了大小2型军舰方案,广东地方海军当局各要造2艘,所需经费则由广东省建设厅特别费中分期拨付。2艘60吨级的炮舰,以革命先烈廖仲恺和邓铿(字仲元)的名字命名为仲恺和仲元。

仲恺号炮舰

1928年10月29日,中国香港英商太古公司所属的卑利船坞,开工建造仲恺号炮舰。该型炮舰形体较小,属于吃水浅的内河炮舰,由于年代久远,炮舰有些数据缺失,只知道舰长25.6米,排水量60吨,最大航速16节;前主炮为37毫米机关炮1门,之后是一座军桅,下桅盘安装探照灯一座,上桅盘安装1磅机关炮1门。

木制驾驶室和飞桥紧挨在前桅杆后方,由下方主甲板中部的海图室承托,飞桥两翼各布置一门机关炮、飞桥之后是两座烟囱和机舱棚,再往后,整个舰艉设有一层艉楼。

仲恺号因为舰轻吃水浅,主甲板下方无法布置舰员的生活舱室;艉部有1门1磅机关炮,另外还配备4挺6.5毫米机枪。该舰体形虽小,但是却有两座桅杆,这种设计缺点是炮舰重心升高,稳定性下降。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桅杆之间可以架设无线电天线,良好的通讯工具对于舰艇之间和岸上的快速联络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仲恺号形体虽小,但是因为设计上有独到之处,作为60吨的内河小舰火力配置合理,舰用设施还比较齐全,体现了设计者较高的水平。

1929年1月9日,仲恺号炮舰由广东地方海军接收并入役。1932年,第四舰队司令陈策因为不满广州绥靖公署主任陈济棠大权独揽,调动部分军舰到海口,与陈济棠分庭抗礼。仲恺舰属于陈济棠一方,参与讨伐陈策的战斗,最终陈策下辖的飞鹰号驱逐舰被飞机炸沉,陈济棠获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仲恺舰与姊妹舰仲元号积极参加对日作战。1938年10月21日,日军攻陷广州,仲恺舰随广东江防舰队西迁,日军随后攻占了三水县。

29日,江防舰队得到情报,日军正在西江水道的思贤滘东岸构筑炮兵阵地,江防舰队派出包括仲恺舰在内的6艘军舰向日军炮兵阵地攻击,下午17点,战斗打响。6艘军舰开炮轰击日军阵地,而日军召唤作战飞机来助战,炮阵地上面的6门大炮也猛烈还击。江防舰队最大的执信、坚如号排水量225吨,最小的仲恺舰只有60吨,在日军飞机和大口径岸炮的打击下,逐渐不支,最终执信舰受重伤沉没,其他各舰也都不同程度受伤。天黑时江防舰队撤退,此战摧毁日军阵地四处。

恼羞成怒的日军于12月出动飞机报复,在广东西江中,仲恺舰因为防空能力弱被炸沉。几个月后仲恺舰被日军打捞出水,经修复后归入汪伪海军广东要港司令部。1945年日本投降,仲恺舰重新归入民国海军,后来该舰行踪不得而知。

0 阅读:12

迎波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