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福:朱棣封的“靖难第一功臣”,因他的死,朱棣才亲自北伐蒙古

梁兴兴 2024-04-01 23:11:11

每个王朝前期,都是武力强大、财富充足的,能支撑皇帝东征西讨的野心。

哪怕是宋朝,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前期也是武德充沛,北宋平灭多国,并北伐辽国。虽然伐辽的过程不顺利,但主要原因还是赵光义瞎指挥,宋军当时的实力依旧值得肯定。

到了明朝,这一特点尤为显著。明朝自建立起就在吊打蒙元,朱元璋、朱棣父子相继,把元朝赶到了漠北。朱棣上台之后还不满足,后来五次北伐,打残蒙古在北方高原的势力。

朱棣御驾亲征五次,收获颇丰,但很少有人知道,朱棣一开始并不想自己出征。

在永乐八年第一次出塞前,朱棣曾派遣自己的心腹大将们出征,结果全军覆没,10万大军和“一公四侯”五个大将都没回来。这次出征,后世称为“丘福丧师”。

大将出征,结果丧师辱国,朱棣气得将丘福的家人发配海南。

可别看丘福带着大军全军覆没,在此败之前,丘福算得上是明朝一流名将。

在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里,丘福表现出色,经历几次血战,为朱棣的夺位立下汗马功劳。战后,丘福被列为“靖难第一功臣”,封淇国公,位高权重。

在永乐七年,朱棣因为使臣被杀而征讨鞑靼,丘福就担任主将。此战明军本不至于全军覆没,据说是丘福有勇无谋,中了鞑靼的诱敌之计,才导致全军覆没。

假设丘福能一战成功,可能后来朱棣都不会多次亲征,明朝的历史也会被改写。

那么,丘福究竟是何人?他在靖难之役里表现如何?他的北伐为什么一败涂地呢?

1丘福:朱家老乡,燕王猛将

《明史》中留给丘福的篇幅不多,而且评价也不高,主要说他有勇无谋,导致十万明军在蒙古大败。

但在丘福的前半生,他的表现完全符合“名将”的标准,可以说如果没有晚年的那次战败,丘福能在明朝名将里排名前列。

和文人们都有详细的出身经历不同,将领们除了“世代将门”,出身底层的军人不会有详细的过往。关于丘福,只知道他是安徽凤阳人,也就是朱家天子的老乡。

丘福生于1343年,比朱棣要大17岁,丘福参军时正值元末的乱世,他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北上在北平城驻守,朱元璋分封天下后归属燕王指挥。

丘福辅佐燕王多年,在洪武末期被授予“燕山中护卫千户”的头衔,靖难之役开始后,他跟着燕王南下,出生入死。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他看到孙子朱允炆年少,害怕他镇不住皇叔们,就下令儿子们不许来京送葬。

但燕王不听,他不相信朱元璋不让自己来送葬,毅然决然南下,结果建文帝派兵拦截燕王朱棣,让他回北平,朱能、丘福等人就护送燕王北归。

建文元年,建文帝下令削藩,诸王都听令,唯有燕王用装病争取了时间,在扩军之后南下“靖难”。

朱棣啃的第一座大城是北平,这里是朱棣的王府所在,也是关押他的囚笼。

当年,朱棣曾装疯卖傻哄骗钦差,建文帝失去耐心,派人将他逮捕后押回南京,朱棣随即斩杀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起兵造反,夺下北平。

起兵时,丘福就是朱棣集团的核心人物。

《明史》记载:“燕师起,与朱能、张玉首夺九门。”

丘福、朱能、张玉,加上后来归降的陈亨,这就是朱棣起兵时的“四大金刚”,史称“靖难四公”,为朱棣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而丘福和朱能、张玉几人搭档,拿下北平的城墙,这是朱棣站稳脚跟的第一步。

听闻燕王造反,建文帝派大将耿炳文北上平叛,后来耿炳文和在河北真定和燕王大战,丘福、朱能、张玉则分别率领燕军左、右、后军,大破耿炳文。

在那之后,建文帝又以李景隆替代了耿炳文,而朱棣北上大宁府,俘虏宁王朱权,收拢大宁军,名将陈亨归于朱棣麾下。

建文二年,燕军又和南军激战河北白河沟,朱棣手下四员猛将齐出,丘福更是率领骑兵冲击李景隆中军,勇不可当。

此战是靖难之役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如果输了,燕王没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有四将拼死效力,燕军伤亡虽大,但李景隆大败而撤。战后论功行赏,丘福和朱棣次子朱高煦是头功。这两人后来也惺惺相惜,丘福是支持汉王朱高煦登基的主要大臣。

建文二年,朱棣南下山东,面对济南的高城深池,丘福率领前军填护城河,为攻城器械开路。

可济南之战燕军久攻无果,大将陈亨身受重伤,不久后死去。

南军换帅后再次北上,盛庸代替李景隆,指挥南军和燕军大战于山东东昌。此次,燕军因疲敝之师被南军击溃,朱棣身陷重围,张玉为救主而战死沙场。

一时之间,丘福成了朱棣手下的顶梁柱。

2出师北伐,丘福身负重担

建文三年开始,朱棣就剩丘福和朱能这对左膀右臂,燕军和南军大战于河北和安徽,在夹河之战、灵璧之战里重创南军。

丘福是骑将,所以每战都是先锋,在军中地位很高。

建文四年,南北军决战淮河,丘福带骑兵偷渡淮河,从侧翼夹击南军的舰队,南军大败。朱棣得以渡河,南京城近在眼前。

最后的扬州之战,丘福和朱高煦打败徐达之子徐祖辉,南京城人心惶惶,最后李景隆开城投降,朱棣进入南京登基。

永乐元年,朱棣分封功臣,丘福就因战功位列第一名。

丘福虽然勇冠三军,但是为人十分谦逊低调,据说每逢战后论功,丘福都一言不发。但越是这样,朱棣越认为丘福有大将风度,越器重他。

《明史》记载:“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 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

丘福之于朱棣,等同于徐达、常遇春之于朱元璋,但丘福也有缺陷,那就是勇武有余,智谋不足。

在朱棣的四大金刚里,张玉是长于智谋,奈何死得太早,朱棣也常常叹息。朱能年轻有为,智勇双全,但他却很短命——永乐四年明军征安南,朱能领兵南下,半路居然就病死了。

永乐四年后,“靖难四公”只剩下淇国公丘福。当时朱棣开疆拓土,南方兴兵靠张辅、沐晟,北方兴兵依赖骑兵,只有丘福可以考虑。

在朱棣上台后,朝内开始商议迁都,但北方边境的蒙古此时蠢蠢欲动,朱棣本来就很操心。

永乐七年,鞑靼部蒙古居然杀了明朝派去的使者郭骥——郭骥此前出使帖木儿汗国,被扣留了十几年,但帖木儿和儿子都没敢杀他,没想到却在鞑靼部落殒命。

杀郭骥的人叫本雅失里,是忽必烈的后代,曾在中亚多国流窜,意图复元。

当时北元内部混乱,分为西部的瓦剌和东部的鞑靼、漠南的兀良哈。本雅失里勾结北元大臣阿鲁台,杀死鞑靼大汗鬼力赤,本雅失里当了大汗,并追求统一蒙古各部。

朱棣派郭骥北上,是规劝本雅失里不要与明朝为敌,应该称臣朝贡。结果本雅失里为了立威,斩杀郭骥,震惊草原。

朱棣大怒,随即点兵10万,让最信任的丘福带领出关,讨伐本雅失里。

永乐七年7月,“征虏大将军”丘福带兵出关,此时他已经66岁高龄,旗下还有王聪、火真(蒙古人)、王忠、李远四位大将。

这10万兵都是“北兵”,骑兵强大,明军还没出关,一大批蒙古部落就纷纷内附。但朱棣知道本雅失里不好对付,嘱咐丘福不要大意。

《明史》记载:“(朱棣说)兵事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丘福领命,但朱棣还是不放心,几次派快马送诏书,让丘福谨慎。结果老将丘福还是鲁莽大意,在胪朐河遭伏大败。

3朱棣哀叹丘福无智,亲率大军出征

《明史》中对于丘福败北的着墨不多,一可能是因为丢人,第二则可能是因为丘福全军覆没,尤其前军精锐被围歼,幸存者寥寥无几,没几个人知道当时的情况。

史书记载,丘福带兵北上,一直到胪朐河边。这条河今天叫克鲁伦河,在内蒙古呼伦湖以西,中蒙边境上。

起初,明军在这扎营,丘福带着千余精锐骑兵搜索鞑靼人,击溃小股部队,俘虏了一位自称是北元汗庭尚书的人,他说本雅失里被大军吓得逃窜,大帐就在不远处。

丘福被胜利冲昏头脑,居然带着千余人追击,手下的李远、王聪多次阻拦,主张在原地扎营,等待大军赶上再决战。

不知为何,久经战阵的丘福就是不听劝,李远甚至拿出朱棣的话来劝诫丘福不要着急,但丘福心意已决,下令不听军令就斩首示众。

最终,丘福以同安侯火真为先锋,自己率领千余人在后进攻,果然在胪朐河被埋伏。

当天,数万蒙古大军包围丘福的千余精锐,明军突围不成。王聪战死,丘福、火真、李远、王忠都被俘虏后残忍处死。随后明军主力开始撤退,却被鞑靼追杀,死伤惨重。

对于这次出征,《明史》有10万全军覆没的说法,但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郭骥被杀的消息是在永乐七年6月传回南京,丘福在7月出关,8月就败亡了。前后一共2个月的时间,边军调动缓慢,10万大军根本凑不齐。

就在前一年,朱棣巡狩北平,整个华北地区才调来5万军队,又从陕西、湖广、河南等地调来3万多人,断断续续走了个把月才到北平。

这还是短期调遣,辎重粮草有限,如果要深入敌境作战,光调集物资可能就要半年以上。

所以,丘福出关的“10万大军”是个夸张数字,这种笔法在史书中很常见。

最有可能的是,丘福带了几千骑兵,一到两万步兵和后勤出塞,一共两万多人。而丘福带着千余人孤军深入,指挥层被斩首,最后全军覆没。

丘福大败的消息传回南方后,朱棣大怒,恨丘福不听自己的嘱咐。他一边安抚阵亡将士的家属,一边下令将丘福全家削去头衔,发配到海南。

《明史》:“败闻,帝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可丘福大军的全军覆没,对明朝和蒙古的关系影响很大,本雅失里的名气大增,很多部落归附于他,蒙古人越加轻视明朝。而朱棣对自己的手下彻底失望,只好御驾亲征。

对于丘福家属后来的下场,史书上就再无记载。之所以要夺爵发配,朱棣可能是恨丘福不听自己的话,心理上难以接受。

至于丢掉一支两三万人的部队,在明前期无关痛痒,不至于让皇帝大动肝火。

所以,明朝后来也有人对丘福鸣不平,史学家王世贞就曾说:

“丘福虽辱国,犹不失死节,遂至籍没流放,亦殊罚也。”

他认为丘福兵败,确实有辱国家,但他被俘后没有投降,大节不亏,依然被全家流放,罚得有点重。

丘家在海南的活动不见于史册,但海南邱家的族谱上记录,永乐皇帝后来征蒙古大胜而归,赦免了丘福的儿子,让他在海南当了个小官,代代相承。

如果族谱记载靠谱的话,那朱棣也算厚道,给了自己的老下属的家人一个安慰。

参考资料:

1.《明史》

2.《明成祖北征蒙古新论》金元山,阎忠

0 阅读:27

梁兴兴

简介:金戈铁马,风云人物,趣谈史事,启迪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