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生活需要仪式感,在仪式感中成长的孩子也是一种幸福感
什么是仪式感?
从生活的特别角度来说,就是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与众不同
因为仪式感,孩子会拥有不同的成长体验
也因为仪式感,平凡的那些日子里充满幸福感
为什么要让孩子在仪式感中成长?我理解的仪式感,就是养育角度里的认真态度
当我们试着为孩子创造仪式感环境时,那是怀着无比温柔而认真的心情去和孩子相处
在那种氛围下平凡日子会意义非凡,亲子关系也透露着浓浓的幸福感
即便是孩子做出很过分事情,美好的环境气氛也会让你温柔地说:“没关系,下次我们注意别再这样了”
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一切的基础,而家庭仪式感就是良好亲子关系的登高梯
因为这是一种幸福感,更是我们认真和孩子相处的一种态度
那家长如何让平凡的日子里充满幸福感?不用花钱的6件小事就藏在家庭仪式感里:第一件:
每天起床和孩子问好
美好的一天都是从清晨开始的,家庭仪式感也应该从早安问好开始
过去那些日子,我们有没有因为“早起”这件事跟孩子闹得鸡飞狗跳呢
如果确实因为起床这件事情跟孩子闹过不愉快
我认为,鸡飞狗跳的本质就是一开始的态度过硬
比如,我们对孩子说:“都几点了还不起床,你是不是想上学迟到,什么事情都让我操心,你还能干些什么”
当孩子听到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被唠叨批评后的感觉肯定是烦躁难过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批评孩子就容易激起反抗心理
倘若我们把早起这件事增添一些仪式感,当孩子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别急着催他们起床穿衣服,先用温柔的声音对孩子说“宝贝,早安”
这句来自关切的仪式感,会让孩子的情绪格外清醒,特别是没有睡好、有起床气的孩子,好的气氛环境,也会为他们带来好的心情态度
同样一件事情,我们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理解效果
同样一份教育也是如此
请记得,让早安问好这件事走进我们的家庭仪式感,你对孩子的每一份态度,也会成为他们回馈我们的态度
将来某一天,当孩子睡醒后第一件事对你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时,你会发现这种感觉真的很哇塞
而这种不用花钱的家庭仪式感,是一种被关怀、被重视的情感态度,更是一切好的开始~
第二件:
每周开一次家庭会议
一说起家庭会议,可能很多朋友想到的都是比较严肃、刻板的风格
仿佛就是一种挨批的会议讨伐
其实,好的家庭会议就是一种团队精神
当我们能真正做好这一点时,家庭会议也会成为一种意义重大的家庭仪式感
都说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那我们该如何让仪式感走进家庭会议呢
请记得做好这几件事:
•家庭会议不用天天开,一周一次就够了,避免过满则亏
•会议是为了团结而聚,可由孩子规划安排,有助引导力培养
•会议前建议活跃气氛,配上小朋友喜欢的气球、飘带,让会议更具仪式感
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家庭中所呈现的方式,就是以爸爸妈妈说了算
而家庭会议的仪式感可是一样了,这是一个大的团队精神,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
若从教育层面来说,家庭仪式感也是强化了家庭教育的价值观,更是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意识和责任感
每周以家庭会议的仪式感为媒,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和孩子之间竟可以相处得如此融洽
因为志同道合而团结,也因为平等和责任感而彼此尊重,这就是家庭仪式感的魅力~
第三件:
每月让孩子当天父母
家庭仪式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能够解决之前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前段时间,一位爸爸教育儿子爱打人的视频火了
男孩是一个淘气好动的性格,平日里也经常一言不合就出手打人
为了帮助孩子改掉这个臭毛病,爸爸可谓是用心良苦了
特别是经历多次试错教育后,这位爸爸觉得家庭互动的仪式感很重要
于是,在一次合适的机会中他们互换了身份
爸爸当孩子,孩子当爸爸
这种角色互换当下就让一向淘气的儿子格外激动,而接下来的角色互换体验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老爸先是给儿子穿上了拳击的专业防护装备,然后就开始模仿儿子平时发脾气打人的模样
几番下来,儿子直接被“打”得忏悔,他哭着说:“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打人了”
对于经常爱打人的孩子来说,在安全防护情况下适当地让孩子体验“被打”感觉,这种角色互换是属于比较应景的一种教育
而教育之所以容易鸡飞狗跳,那是因为有些问题只是靠“讲道理”是不行的,角色互换的切身体会才是真正的“行动派”
所以,家庭教育的通用仪式感记得试试角色互换,从每个月让孩子当一天父母开始,孩子也会越来越愿意跟你亲近
第四件:
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影响力,也是家庭氛围里不用花钱的一种影响力
好的家庭教育也从来不是要求孩子成长什么样,而是家长先成为什么样,然后再以这样的形象去影响孩子
这就是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影响
之前就有一位妈妈告诉我:
“我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就是希望用已身影响去给孩子树立榜样,可现实却是很骨感的呀,不论你怎么做,孩子压根就不把你当回事”
以身作则却不能产生榜样带动性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了解我发现,潜移默化的榜样影响力并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
举个例子
孩子想要看xx动画片,而家长非要到图书馆看书
这种不情不愿的状态,即便是家长强行把孩子带到图书馆,他们也无法专心投入阅读
毕竟,对于一个心思不在状态的孩子来说,可不就是对牛弹琴一样徒劳无功嘛
所以,影响孩子之前需要让我们自己先“变成孩子”
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或者玩游戏时,家长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孩子,陪着他们一起去做那些事情
在深入了解和共同兴趣的影响下,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会越来越多,亲子关系、包括沟通效率也会越来越有效率性
而这种知孩子所知、想孩子所想,也是家庭气氛值得关注的不花钱仪式感~
第五件:
收集孩子的时间锦囊
家庭仪式感是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态度,仪式感培养也是要用心去认真对待
尤其是生活那些看似不轻易的小事,却恰恰会成为影响孩子的一股有形力量
就像新学期发新书的第一天,老师会提醒学生:要给新书包上书皮
给新发下来的书本细心地包上保护书皮,或者孩子自己设计一些喜欢的封面图
这些都是让自己的某些方面变得与他人不同,仪式感也是在平凡的小事中去体现不简单
前一阵子
班主任反映说:“你女儿最近上课不好好听讲,总悄悄地跟同学传纸条”
晚上回家我就专门跟女儿沟通了这件事,结果她说什么也不承认,反正就是一句:“我没有传纸条,老师看错了”
再看看老师给我发的传纸条“证据”,我沉默了
因为,孩子既然选择隐瞒就不会轻易跟你坦诚相待,与其去追究一个已经知道的事实,不如尝试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主动纠正错误
于是,我做了这件事:收集时间锦囊
首先,把老师发过来的“传纸条”打印出来,装在一个精致的小瓶子里
其次,把这份时间锦囊放在储物柜,有意无意地让孩子发现它
最后,每天上学前塞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记得认真听讲,回家给我当老师”
有些事、有些话可能不吃“讲道理”的套,但时间锦囊是个好东西,如果觉得跟孩子沟通不够理想,那就从时间锦囊开始创造家庭仪式感吧
或者,也可以把家门口挂上一个爱心留言板
把想说的话、关爱的话、包括提醒的话,用简短的文字留下足迹,在相对于轻松的气氛下孩子的心情是美好的,所看待的事物、乃至眼界自然也是美好的
第六件:
闲时和孩子翻看旧照片
我认识一位朋友
自从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之后,她的女儿就从朋友圈“消失”了
在那之前,朋友简直就是一个晒娃狂魔,生活很小的一件事都会成为一个晒娃话题
从一个晒娃狂魔、到一个悄悄退出朋友圈的妈妈,她告诉我:
“孩子越长大就越怪象,你跟她说话不搭理,有时候想要拍个照纪念一下,就跟要她命一样,之前可以一个劲儿地喊:妈妈,快来给我拍照”
这样比较大的前后变化,到底是孩子“变心”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呢
一次爬山朋友女儿说出了真相
当时,碰巧偶遇某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浩浩荡荡的队伍还有一个家长举着摄像机全程录像
朋友女儿看到后开始吐槽说“好尴尬,这么多人,还拍照,太不好意思了”
直到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
孩子长大后他们对仪式感就有了改变,也会因为人多而感到不好意思
那么,为了让孩子的性格更加开朗自信一些,家庭仪式感就派上用场了
从闲时和孩子翻看旧照片开始,让他们感受过去的温馨,也知晓爸爸妈妈的爱永不过时
比如,孩子在节假日做出某些成就时,为他们准备一份精致的礼物来纪念这份特殊时刻
但孩子长大后所拍的仪式感照片,不建议发到公众平台
如果单纯地把它当做和孩子之间的美好回忆、特殊纪念,也让它成为你和孩子之间的一份“小秘密”
特别是闲来时的回忆就是一份美好纪念,“眼中有你我”也是真正的家庭仪式~
那么,关于家庭仪式感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吃瓜人生
吃饱了撑的
独饮
说的都对,但是孩子吃喝怎么办?我也想这样陪孩子啊!可是我不能饿死他啊![哭哭]以后我尽量多陪孩子吧。
用户51xxx28
说起来很好听,可是我早上就算是跟孩子说早上好,她也一样烦
hhjkjss
[得瑟]作为接受过这种教育后长大的成年人,我来告诉你:叫早安是脱裤子放屁的形式主义,让人做作。家庭会议是儿童批判会,并不是孩子能说话的平台。互换身份其实更加难以理解对方。动画片,孩子看花朵,父母看妖艳。时间锦囊,儿时照片?成年后你会想尽办法把那些糗照删掉。
罘哭
不背井离乡 不打螺丝 不搬砖 都要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