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徐无鬼》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求求求文化 2024-09-17 11:28:41

药也,真实堇(jǐn)也,桔梗也,鸡癕(yōng)也,豕(shǐ)零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

勾践也以甲楯(dùn)三千栖于会稽。唯种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种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

故曰鸱(chī)目有所适,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

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而人以为己宝,不亦悲乎?故有亡国戮民无已,不知问是也。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niǎn)而后善博也;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颉(jié)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què)乎!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药物如乌头、桔梗、鸡头草、猪苓根等,在使用时都可以作为珍贵的主药,真是难以尽数!

庄子以此为隐喻,指出无论何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价值。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应当各得其所,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评判与合理使用。

勾践率领三千士兵困守会稽,只有文种知道如何复兴越国,但他并未预见到复国后自己将面临杀身之祸。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讲述了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退守会稽山,寻求复国之道的故事。

在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获后,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努力恢复国力。文种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伐吴九术”,帮助勾践制定复国计划。然而,最终文种因功高震主,被勾践赐死,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猫头鹰的眼睛只在夜晚才能发挥最佳视觉效果,而仙鹤拥有长长的双腿,如果截短了,它们就会变得悲伤。

同样地,当风吹过河面时,河水会因蒸发而减少;太阳照射河面时,也会导致河水蒸发而减少。这用来说明外界因素对事物的影响——无论是风还是太阳,都会引起河水蒸发,进而使水量减少。

如果风与太阳始终盘旋在河的上空,而河水却未因此减少,那是因为河水源头不断地提供水流。同样,如果外界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那么事物的持续存在和发展就需要有不断的补充和支持。河流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水源,即使受到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也不会干涸。

因此,水流保持稳定,泥土也就得以安定;人站稳了,影子也就随之稳定;事物因为固守其本质而相互保持稳定。

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水能够保持泥土不流失,影子随着人体的静止而稳定,这些都是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和平衡的结果。

因此,眼睛一味地追求超人的视力是危险的,耳朵一味地追求超人的听力也是危险的,心思一味地追逐外物同样是危险的。当才能从内心深处过度显露时,就会带来危险,而一旦危险形成,就来不及悔改。

灾祸会逐渐滋生、增多与聚集,回归本性却被功名所束缚,想要获得成功则需要长久的努力。然而,人们却把这些情况视为最宝贵的,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所以,国家败亡、人民受难从未间断,这正是由于不了解事情根本原因所致。

其实,这也就是佛法中的“三毒”——贪、嗔、痴。眼睛追求超人的视力,耳朵追求超人的听力,以及心思追逐外物,这些都是贪欲的表现。

人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这种无休止的追求会导致内心的贪婪和不满,从而引发痛苦和危险。当人们过于依赖外在的才能和成就来定义自己时,他们可能会忽视内在的智慧和本性。这种无知或愚痴是对自我和世界的不正确理解,是痛苦的根源。当人们被贪、嗔、痴所驱使时,他们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灾祸。

因此,凡事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明白自然万物之间都是相生相依的道理,懂得“大巧若拙”的境界,才能不被外物伤害到外形和心灵。

比如,脚踩在地上,虽仅取容足而已,却要依靠未曾容足之地,而后才能达到广远;我们虽然只站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上,但我们的视野和行动却可以超越这个有限的空间,达到更广阔的世界。这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有限的立足点上,我们也要有超越局限、追求无限可能性的意识。

人所知道的知识是很少的,虽知之甚少,却要依靠所不知的,而后才能知道大道流衍变化的种种情况。“吾身有涯而知无涯”,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未知的探索和对已知的谦逊态度。

知道绝对的同一(大一),知道绝对的静止(大阴),知道绝对的广博(大目),知道大道的均衡(大均),知道大道的包容(大方),知道大道的取信不妄(大信),知道大道的安定(大定),就可以称为真知了。

以绝对的同一加以贯通,以绝对的静止加以化解,以大道的观点加以观察,以天道的均衡加以随顺,以大道的包容加以体现,以大道的诚信加以契合,以大道的安宁加以持守。

这里列举的“大一”到“大定”是指一些抽象的、宏观的原则或概念。真正理解了这些宏观的原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这些原则可能代表了宇宙的根本法则、生命的基本规律等。

极尽中有自然,遵循中有明晓,混沌中有枢要,初始中有彼端。那么,自然的理解好像是没有理解,自然的知晓好像是没有知晓,但这“不知”之后才会产生真知。深入地追问,不可以有界限,然而又不可以没有界限。

万物虽然纷扰杂乱却有它的根本,古今不能相互替换,但无古无今、无今无古,谁也不能缺少,这能不说是仅只显露其概略吗!

何不再深入一步探问这博大玄妙的道理,为什么会迷惑呢?用不迷惑去解除迷惑,再回到不迷惑的境界,这恐怕还是当初的不迷惑。

庄子以脚踩不到的地方形容“不知”,就像人要靠未曾踩到的土地走到更远的地方,人也要凭借“不知”才能领悟更加贴近自然的真谛的“道”。庄子认为,天下事纷杂而有序,应顺自然,自然便会逐渐清晰明朗。以无知求真知则得真知,以不惑解惑则复回疑惑。

0 阅读:0
求求求文化

求求求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