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大吉!明清皇家怎么过年?

探文化古今 2025-01-29 15:32:32

辞旧迎新,旧符换新桃。又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聚在一起团圆,走亲戚,实在是热闹非常。从已有的文献记载看,中国商朝还没有明显的年节习俗,到了周朝,才有类似于过年的习俗。历朝历代中,离我们最近的明清时代保留的资料相对比较多,就让我们去看看,明清皇室,是怎么过年的吧。

01

过年之前,需要干什么

春节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扎根于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孕育于“以农为本”的社会模式之下。春节习俗事象发展变迁受到习俗自身规律、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元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宫太和殿

清朝皇室的春节活动始于腊月初一,终于二月初二,除夕和元旦达到高潮。古代帝王身为国之象征,皇宫内庆祝新春之际,更显庄严,而清代宫廷之新年庆典,则巧妙融入满族风情,别具一格。

乾清宫

封印

腊月十九至腊月二十,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封笔”“封玺”。就是暂时把皇帝的笔、玺封存起来,待来年的正月选择吉日再“开笔”“开玺”。实际上这就等于给皇帝放假了,这期间可以不用处理政务,这就算是过年的开始。

清乾隆十三年(1748)“皇帝之宝”盘龙钮檀香木印

故宫博物院藏

祭灶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的仪式在坤宁宫(皇后的寝宫)殿内西侧举行,要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摆供品。腊月二十六左右,各宫将准备好的春联、门神画像和宫训图挂出。在除夕前的几天里,宫里还要主持“得禄”“打鬼”等传统的祭祀仪式。皇帝要到太庙祭祖迎接新年的到来。

《灶君神位》纸马 清代版 国家图书馆藏

贴春联、门神

门神是伴随着城门建筑和房屋建筑而兴起的,早在夏、商、周之时,就有了门神的萌芽。门神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儒家经典《礼记》里“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人。”而到了神话故事《山海经》里,“神荼”和“郁垒”,和老虎一同被老百姓画在门板上,用来捉鬼驱邪,保一家平安。

河南南阳石画像 汉 神荼、郁垒

这时的门神还不是后来年画的形象,当时的人们更习惯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口,这就是“悬桃符”,桃符每年更换一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武门神 明 孔子博物馆藏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君主孟昶在桃符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成为文献记载的第一对春联,从此相沿成俗。春联以工整精巧的吉语寄托新年美好的愿望。讲究平仄、对仗,上联尾字为仄声(多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声(多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上下联张贴的左右位置取决于横批文字的方向。如横批自右向左读,则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反之亦然。

文门神 明 孔子博物馆藏

放天灯

明清两代,过年时在乾清宫丹陛下竖立天灯二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起,宫中停止竖立。清代天灯自腊月二十四竖立,二月初三撤出。每晚点亮,相当于夜晚高位照明灯。

天灯(复原)

接下来是万寿灯,明清两代,过年时在乾清宫丹陛上竖立万寿灯二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起,宫中停止竖立。清代万寿灯腊月二十四日竖立,正月十八日撤出。只在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一、十四至十六日上灯8串,每串8盏,其余日子则悬挂灯联。

万寿灯(复原)

灯杆高度近11米,以楠木雕刻云龙纹。顶部有亭,亭下有云龙挑头8个,用以悬挂灯联。每灯悬挂灯联8幅;每幅正反各有20个金字。乾清宫灯联文字沿用明代,辞藻华丽,祝颂太平。

悬挂宫训图

悬挂宫训图是皇宫特有的习俗。东、西六宫各自独立,高墙深院,虽私密性很强,但也有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各宫都挂有《宫训图》及《宫训诗》。乾隆六年,乾隆皇帝命画师以中国古代后妃美德为范,绘制《宫训图》十二幅,每幅图配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的赞,每年腊月二十六日,在东、西六宫张挂春联、门神的同时,《宫训图》也被张挂起来,以诫后妃永远效法;并下旨永远不可移动或更换。

《太姒诲子图》

各宫所挂的宫训图有:景仁宫《燕姞梦兰图》、承乾宫《徐妃直谏图》、钟粹宫《许后奉案图》、延禧宫《曹后重农图》、永和宫《樊姬谏猎图》、景阳宫《马后练衣图》、永寿宫《班姬辞辇图》、翊坤宫《昭容评诗图》、储秀宫《西陵教蚕图》、启祥宫《姜后脱簪图》、长春宫《太姒诲子图》和咸福宫《婕妤当熊图》等。

《曹后重农图》

恭奉坤宁宫萨满神位至堂子

堂子,是清代皇帝立杆祭天祭神的场所。《大清一统志》记载:“堂子在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每岁元旦亲祭。凡国家有征讨大事,必亲祭告。”所谓亲祭,即皇帝亲自履行祭祀仪式,以示重视。

皇堂子历史照片

清代皇室信奉萨满教,平时在坤宁宫举行朝祭、夕祭。腊月二十六日,将坤宁宫内神灵送至位于长安左门外附近的祭堂子进行祭祀,正月初二日再迎回宫中。堂子祭礼相当繁杂,以正月初一日祭神拜天、出征及凯旋祭旗纛最为重要。

坤宁宫

祫祭

祫祭即合祭祖先。凡祭祀必提前斋戒,以示虔敬庄重。祭太庙为最高等的祭祀——大祀,皇帝须斋戒三日。斋戒期间,不理刑名,不办公,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祭祀前一日还需沐浴。斋戒前由主管祭祀的机构——太常寺进斋戒铜人与斋戒牌,提醒斋戒之人保持恭敬之心,不可懈怠。

金嵌石斋戒牌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斋戒铜人与斋戒牌均创自明洪武时期。铜人手执牙骨类板片,大祀时上书“斋戒三日”。斋戒牌初为木牌,设于官署中。雍正十年(1732),皇帝下令改为随身佩戴的形式,以便随时警示。

金嵌玉石斋戒牌 清 故宫博物院藏

除夕前一日,皇帝需要亲自到太庙祭祀。“请太庙后殿四祖、四后神位至奉先殿,与列圣、列后合飨。其后罢奉请,就太庙后殿祀之。”太庙分前、中、后三殿,前殿是享殿,中、后殿是寝殿。平时,中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到先帝的牌位,后殿供奉太祖之前四位远祖的牌位。祫祭时,把中、后殿的祖先牌位全部请到前殿,一起祭祀。

金累丝嵌松石斋戒牌 清 故宫博物院藏

02

过年中,都干什么

经过一系列漫长的准备之后,终于要开始过年了,让咱们先从除夕说起。

年夜饭

清朝皇帝最讲究的是大年三十的团圆年夜饭。皇帝一家平日里难得在一起用膳,只有年节才特许后妃们陪宴。除夕早上,皇帝与皇后、妃嫔们在重华宫共进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黄米饭)、饽饽(饺子)、年糕等,花样多至十品到二十品……除夕年夜饭要于申正(下午4时)举行。

锡方形一品锅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实际上,在中午12点就开始摆桌布置凉菜、点心了。晚宴摆在保和殿或乾清宫,皇帝和皇后一人一桌,其余都是二人一桌。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太监奏请皇后率妃嫔们依次在自己的宴桌旁站立等候。皇帝在宫廷音乐声中进入保和殿或乾清宫升座,后妃们一起行礼。皇帝入座后,乐班开始演奏助兴的承应宴戏,皇帝和后妃们边看戏边进餐。冷菜是事先摆好的,宴会开始后,太监传话上热菜和汤菜。

金嵌紫檀柄玉顶漏匙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年夜饭备办的烹饪原料以满族传统食物为主。在清宫的膳食档案中,记有乾隆四十九年举办除夕筵宴中所用的物料的数额,其中乾隆皇帝御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数额为: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另外,制点心用白面5斤4两、白糖6两。这些物料大多是“关东”所产,反映出满族的固有食俗。

银寿字火锅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要举行隆重的庆贺大典。在明代,官场拜年也必不可少。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万象更新,十分重要。这天五更时便要在宫里焚香放鞭炮,之后将门闩在地上摔三下,寓意“跌千金”,即来年能够财源滚滚。天明后,皇帝先去祖庙祭告,皇家子孙则在太和殿举行重大典礼,然后举行一年一度的初一大朝会。

故宫太和门

那么清代呢,据《清史稿・礼志》记载,正月初一早晨天刚亮,百官要齐集太和殿广场给乾隆皇帝拜年。

到了辰时(7点),钦天监宣布时刻已到,午门上鸣钟击鼓,乐队奏响音乐,皇帝登上太和殿宝座,銮仪卫甩响静鞭,赞礼官高喊“排班”,百官列队下跪;此时由两名大学士跪捧贺表,由宣表官宣读;读毕,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皇帝赐座赐茶,百官又要叩头谢恩;茶毕,静鞭再鸣,乐队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贺岁拜年的大典就算完成。

金瓯永固杯 清 故宫博物院藏

皇帝接受百官拜年之前,要在寝宫养心殿饮一杯屠苏酒。专用酒杯重达一斤,用黄金镶嵌珠宝特制,称“金瓯永固杯”,金瓯寓意江山,意即“江山永固”。大典结束后,皇帝要在太和殿举行筵宴,多时设宴210桌,用羊百只,酒百瓶。

明周文靖 《岁朝图》 上海博物馆藏

除了接受百官朝贺外,正月初一(元旦)这一天,皇宫内还要举行隆重的家宴。皇帝的御筵设在乾清宫的宝座前,皇后及后妃位列左右,宴席按照宫廷礼仪进行,行礼敬酒毕,还有乐舞表演,最后宫殿监奏“宴毕”,皇帝起座,家宴结束。新年期间,皇帝还要跟王公宗室们吃一次乾清宫家宴。如果皇太后健在的话,帝后及宫眷还要向太后行贺岁礼,家宴还要继续。

明边景昭 《岁朝图》

皇家过年除了要进行初一大团拜外,按照清朝皇宫的过年流程,皇帝还要给皇子皇孙、宫中女眷、王公贵胄、内外臣工发红包庆贺,希望新的一年能有一个好彩头。而如果能得到皇帝亲自赏赐的红包,那必然是无上的殊荣与喜悦。除此之外,太后也会给皇帝发红包,在过年时赏赐给皇帝一个极为精致的荷包,即 “岁岁平安”荷包。

此外,清代还有一个特殊的传统,名为“千叟宴”。春节期间专门邀请六十五岁以上的王公、官绅、儒士和老农一同入宴。因为参会的人数众多,所以叫“千叟宴”。

郎世宁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千叟宴最早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参宴者人数最多的皇家御宴。皇帝在春节期间举行千叟宴,接见和招待社会各层面的老人,宴饮之后还会赏赐礼品。千叟宴的举办目的是为笼络臣民、践行孝德。不仅营造了节日气氛,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敬老爱老之风。

正月十五

明代的正月十五,皇家也会看“春晚”,但与现在“春晚”不同的是,明代皇家“春晚”在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皇家春晚其实是一场盛大的灯会,在宫城里搭成巨型花灯烟火景观,也因其形状似鳌,又名“鳌山灯会”。“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永乐七年元宵节,这个盛大灯会变得更加高调开放,君臣同乐的意义十分重大。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能和明代春晚比热闹的,当属明朝的“春节大卖场”。北京东安门外北大街的元宵节“灯市”,年年都是全国奇珍货物荟萃,甚至还有欧洲进口来的西洋物件。结伴闲逛的京城妇女们,常常是只看不买,沿着整个“灯市”来回地看,甚至看一夜都不带累的,还美其名曰“走百病”——在灯市上多逛几圈,再严重的疾病也全都甩掉。

明《上元灯彩图》局部

现今春节,电影市场年年人气火爆,在戏曲文化发达的明代,春节“大片”也在热闹上演。每年迎春这一天时,全城三十六行的老板们,会凑上几万钱演出费,亲自扮成当时各类火热剧目里的人物,且谁家掏钱最多,扮的角色戏份就会越重。每次都惹得沿街人山人海围观,就为祈求来年的好财运。

上元灯彩图中有趣的螃蟹灯

清代到了正月十五,除观烟火、看戏以外,乾隆年间还在圆明园的同乐园开设买卖,模仿民间集市贸易。“筵九”是整个新年庆祝活动的“压轴戏”。

筵九(即正月十九)夜,皇帝坐在山高水长殿楼下,后妃们坐在楼上,王公大臣、新年来朝的藩王、外国使臣列坐殿前。皇帝赐茶点,一起观看西洋秋千、摔跤、爬竿等节目,以及满、蒙、朝鲜等民族歌舞,最后放烟花爆竹。筵九之后,各王公贵族、外藩、使节等相继辞驾出京。到正月二十左右,皇帝要举行御宝开封仪式。待皇帝举行完御宝开封后,各地官署也都开印,相继开始新一年的政事。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元宵观灯 清 朗世宁 故宫博物院藏

0 阅读:0
探文化古今

探文化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