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精讲《传习录》(64)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11-08 10:38:07

原文: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 精 讲 \

陆原静来信问下手的功夫,觉得心无宁静,心无时能宁静了,“妄心固动,照心亦动也”,说心恒动,没有片刻停息的时候。王阳明说你这是有意地去求宁静,你越有意地求宁静,你越不得宁静。这是常识,是经验。

底下是理论,说妄心是动,照心是不动的,照心就是本体的良知觉悟性,这其实是佛教理论,佛性它本身是寂而能照,照而能寂,是恒寂恒照,照心就是良知心体本身,它是不动的,它能照,能照见你的真妄,照见你的视听言动。

妄心是妄动,照心是不动,恒照是说,恒动恒静,就是它动亦静、静亦动,动静是一个常体,是常态,“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就是因为照心不动。

王阳明用的“至诚无息”是《中庸》里头的话,至诚就是良知状态了,它是没有停息的时候,诚“为物不贰”“生物不息”,这其实是说至诚的状态是恒照的。

这个辩证法在哪里呢?就是说照心是照,妄心也是照,这叫真妄不贰。不要一分为二,为物不贰才能够生万物而不可测,要是一分为二了以后,就该自相否定了。

“为物不贰,生物不息”,你要是有了短暂的停留,诚也停下来,照心也停下来了,就相当于良知也有停下来的时候了,这就不符合王阳明心学原理了。

如果你坚持这个糊涂的想法,就不是“至诚无息”的圣学了。如果有佛学的常识,这条不难理解。如果没有,这一条真不好理解。

王阳明回答问题的结论就是说恒照的心是不动的,妄念纷飞,动的都不是本体,本体不动,才能够至诚无息,这是王阳明的结论,至于这里面曲里拐弯的,如果要想深入领会,需去学习佛学的相关知识。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