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浴血抗日十四年(102)1942年日军华北大扫荡(1)

子名历史回忆录 2025-03-29 14:52:45

从1941年3月开始至1942年12月止,日伪当局先后在华北推行了五次极端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对华北占领区实行极端野蛮残酷的军事、政治、教育等一体化的“总力战”。

日伪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于1941年3月30日至4月3日进行。

依据日军制订的计划,由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出面,对“全华北军、政、会各机关及全体民众进行总动员,开展大规模的治安强化民众运动”。其具体目标是:

“培养和加强区、乡、村的自治自卫力量”;“加强扩大民众组织”;“剿灭扰乱治安分子”。同时,进行欺骗宣传活动。

这次“运动”主要在敌占区进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政机构派出便衣人员或小分队,潜入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揭露日伪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的罪恶目的是巩固扩大其占领区、加强殖民统治,进而灭亡中国。敌占区人民也行动起来,采取各种形式对日伪进行了抵制和斗争。

1941年7月7日,冈村宁次继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这是一个对我国各方面情况比较熟悉的日本军人,也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分子。

自从1938年6月23日,冈村宁次担任沿长江进攻武汉的第11军司令官,于10月下旬侵占武汉后,曾多次向大本营提出,应增编新的部队,继续发动战略进攻,击溃中国军队主力而占领大后方,使我国完全失去抗战能力。

冈村还认为,与重庆进行政治和谈,使日军长久曝师于外,而不能结束战争,这对日军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极力主张,只有发动连续的进攻,才能解决中国问题。

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之后,冈村宁次即与出任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的安达二十三中将,为进攻华北各地的八路军及抗日游击部队,进行过多次研究。

太岳军区八路军反扫荡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日伪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于1941年7月7日至9月8日进行,将“治安强化”的重点推向其所谓的“准治安区”,并以“蚕食”为主要手段,每占一地即建立伪政权,组织“维持会”和乡村“自卫团”,实行保甲连坐制度,搜捕抗日人员,同时强迫民众修道路、筑碉堡、挖封锁沟,并以此为依托“扫荡”抗日根据地。

日伪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于1941年11月1日至12月25日进行。其重点是所谓“经济战”。日伪在其占领区内实行计口售粮、售物的配给制,控制市场,实行贸易垄断,同时大肆掠夺战略物资。

为了彻底封锁和分割各抗日根据地,日伪军胁迫广大民众,在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两侧构筑了长达500千米的封锁沟,切断山区与平原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断绝山区抗日根据地的粮、盐、药品等物资来源,企图在经济上窒息抗日根据地。

1941年冬,日军发动对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后,确定在华日军采取守势,集中兵力进行治安作战,巩固占领地区,继续扶植伪政权。

华北方面军根据中国派遣军1941年12月10日下达的作战任务,以及须作进攻四川的准备,于1942年2月25、26两天,在北平召开了由各师团参谋长参加的军事会议。

会上,对上述各项进行了研究,传达了华北方面军的“昭和十七年度(1942年)肃正建设计划”和“关于肃正作战实施要纲”,确定方面军的治安肃正重点,放在以剿灭“共产军”为主的作战讨伐上,年度的讨伐首先对山东、冀东、冀中然后再对太行山北部及晋、冀、豫和冀南等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开始进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

日军各部年度治安作战之任务区分为如下:

(一)对冀东,冀中地区作战,由华北方面军之直属师团进行;

(二)对晋、冀、豫边区作战,由驻太原第1军负责;

(三)对山东、冀南地区作战,由驻济南第12军实施。

不过,至1942年4月底,敌华北方面军所属部队的隶属关系、作战部署及人事等方面,与发动太平洋战争时的情况相比较,已有不少变化。

如原在济南的独立混成第10旅团和在汾阳的独立混成第16旅团,根据大本营当年2月2日的命令,依次改编为第59师团、第69师团,仍驻原地;

原属驻太原第1军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9旅团,依照4月10日的命令,依次由临汾和汾阳被调至山东的德州(对冀中大扫荡后驻至德州)与河北的束鹿。

至4月底,日本驻华北方面军所属部队的部署情况为:

方面军司令部驻地北平  

司令官 冈村宁次大将

参谋长 安达二十三 中将

副参谋长 有末精三 少将

司令部下辖负责作战的第一科、 负责情报的第二科、负责通讯、交通的第三科和负责政务的第四科。

第1军

军部驻地太原

司令官 岩松义雄中将

参谋长 花谷正少将

第36师团

师团部驻地长治  

师团长 井关仞中将

第37师团

师团部驻地运城:  

师团长 长野佑一郎中将

第69师团

师团部驻地临汾 师团长 井上贞卫中将 

独立混成第3旅团

旅团部驻地崞县  旅团长 毛利末广少将

独立混成第4旅团

旅团部驻地阳泉  旅团长 津田美武少将 

第36步兵团又称汾西支队

驻地稷山 下辖3个步兵大队 团长 佐久间盛一少将

第12军

军部驻地济南  

司令官 土桥一次中将 

参谋长 河野悦次郎少将

第32师团

师团部驻地兖州

师团长 井手铁藏中将 

第35师团

师团部驻地开封  

师团长重田德松 中将 

第59师团  

师团部驻地泰安

师团长 柳川悌 中将 

独立混成第5旅团

旅团部驻地青岛  

旅团长 内田银之助少将 

独立混成第6旅团

旅团部驻地张店  

旅团长 盘井虎次郎少将 

独立混成第7旅团

旅团部驻地惠民  

旅团长 林芳太郎少将 

骑兵第4旅团  

旅团部驻地商丘

旅团长 佐久间为人少将 

驻蒙军

军部驻地张家口 

司令官 七田一郎中将 

参谋长 稻村丰二郎少将

第26师团

师团部驻地大同  

师团长 柴山兼四郎中将 

独立混成第2旅团

旅团部驻地张家口 

旅团长 真野五郎少将 

骑兵集团

集团总部驻地包头

集团长 西原一策中将 

华北方面军直辖:

第27师团

师团部驻地天津  

师团长 原田熊吉中将 

第41师团

师团部驻地德州  

师团长 清水规矩中将 

第110师团

师团部驻地石家庄  

师团长 饭沼守中将 

独立混成第1旅团

旅团部驻地邯郸  

旅团长 铃木贞次少将 

独立混成第8旅团

旅团部驻地邢台  

旅团长 吉田峰太郎少将 

独立混成第9旅团

旅团部驻地束鹿  

旅团长池上贤吉少将 

该部当时正从武汉返回

独立混成第15旅团

旅团部驻地北平  

旅团长 田中勤少将 

按日军的说法,华北方面军所进行之第四次强化治安作战,是对华作战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

为达到歼灭八路军和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之目的,该敌动用了全部的10个师团又11个旅团,从3月25日开始,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各地,对八路军进行了连续大规模的反复扫荡。

然而,八路军进至华北已达5年,与广大群众建立了亲密关系,各地相继建立了民主政权,发展扩大了抗日武装,在山区、平原已打下了牢固抗日基础。

正在进行华北某地扫荡的日军官兵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日军敌仅凭几个师团、旅团的兵力,无法达到其预定目的。

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事力量,在华北、西北分布如下:

第八路军(18集团军)

总司令 朱德

副总司令 彭德怀

参谋长 叶剑英

副参谋长 左权 王若飞

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

副主任 谭政 傅钟

第18集团军前方总部 

总指挥 彭德怀

参谋长 左权

野政主任 罗瑞卿

野政副主任 陆定一

第115师

师长 陈光(代)

政治委员 罗荣桓

参谋长 陈士榘

政治部主任 萧华

教导第一旅

下辖第1、2、3团  

旅长 孙继先 政治委员 王麓水

副旅长 钱钧

参谋长 李福泽

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

教导第二旅

下辖第4、5、6团  

旅长 曾国华 政治委员 符竹庭

参谋长 蔡正国

政治部副主任 刘浩天(辖

教导第三旅

下辖第7,8、9团)

旅长 王秉璋(代)政治委员 曾思玉

参谋长 龙世兴

政治部主任 王辉球(辖

教导第四旅(兼湖西军区)

下辖第10、11团、湖西和钜南军分区)

旅长 邓克明 政治委员 唐亮

副旅长 杨尚儒

参谋长 匡斌

政治部主任 戴润生

教导第五旅

下辖第13、14、15团  

旅长 梁兴初 政治委员 罗华生

参谋长 李梓斌

政治部主任 刘兴元

教导第六旅兼冀、鲁边军区

下辖第16、17、18团以及第一、二、三军分区  

旅长 邢仁甫 政治委员 王卓如

参谋长 卢成道

政治部主任 刘贤权

教导第七旅

辖第19、20、21团

旅长 余克勤 政治委员 赵基梅

政治部主任 谢福林

日军在华北大扫荡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抗日军政大学

校长 周纯全

政治委员 李培南

山东军区

司令员 陈光 政治委员 黎玉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王建安

政治部主任 江华

鲁南军区

司令员 张光中 政治委员 张雨帆

参谋主任 贾耀祥

政治部主任 曾明桃

鲁南第一军分区

司令员 董鸣春 政治委员 杨士法

鲁南第二军分区

司令员 贾耀祥 政治委员 冯起

鲁南第三军分区

司令员 王献庭 政治委员 王六生

鲁南运河支队

支队长 胡大勋 政治委员 纪华

鲁中军区

司令员 王建安 政治委员 罗舜初

参谋长 胡奇才

政治部主任 周赤萍

鲁中第一军分区

下辖第10、12团

司令员 廖容标 政治委员 汪洋

参谋长 刘国柱

政治部主任 欧阳平

鲁中第二军分区

下辖第13团  

司令员 吴瑞林 政治委员 王一平

鲁中第三军分区  

下辖第11团

司令员 赵杰 政治委员 董琰

副司令员 封振武

鲁中沂山军分区

下辖第2团

司令员 陈奇 政治委员 李伯秋

副司令员 叶荫庭

参谋长 刘培农

政治处主任 党英

胶东军区

下辖第16、第17团  

司令员 许世友 政治委员 林浩

副司令员 王彬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袁仲贤

政治部主任 彭嘉庆

政治部副主任 欧阳文

胶东第一军分区兼东海独立团  

司令员 李发 政治委员 仲曦东

副司令员 于得水

参谋长 于一心

政治部主任 朱开印

胶东第二军分区兼北海独立团  

司令员 孙端夫 政治委员 王夷黎

参谋主任 李益民

政治部主任 王介

胶东第三军分区兼西海独立团  

司令员 赵一萍 政治委员 余寄吾

参谋长 胡铁生

政治部主任 姜克

胶东第四军分区兼南海独立团  

司令员 贾若瑜 政治委员 刘宿贤

副司令员 卜才

参谋长 张怀忠

清河军区

下辖一个直属团

司令员 杨国夫 政治委员 景晓村

副政治委员 刘其人

参谋长 袁也烈

政治部主任 徐斌洲

政治部副主任 陈楚

清河第一军分区

下辖海东独立团

司令员 赵寄舟 政治委员 岳拙元

副司令员 董有炳 陈乙斋

政治部主任 主林

清河第二军分区

下辖清西独立团

司令员 许云轩 政治委员 李曼村

副司令员 马晓云

参谋长 韩子衡

政治部主任 张维滋

政治部副主任 张文涛

参谋主任 胡兰芝

清河第三军分区  

下辖清中独立团

司令员 马千里 政治委员 王效禹

副司令员 孙干卿

参谋主任 高郭

政治部主任 马鸣

清河第四军分区  

下辖垦区独立团

司令员 程绪润 政治委员 张辑光

副司令员 杨信

滨海独立军分区

司令员 何以祥 政治委员 王叙坤

副司令员 刘涌

山东军区第五旅

下辖第13、第14团

旅长 吴克华 政治委员 高锦纯

参谋长 贾若瑜

政治部主任 欧阳文

第120师兼晋绥军区

师长 贺龙 政治委员 关向应

副司令员 续范亭

副政治委员 林枫

参谋长 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 甘洒淇

第三五八旅

下辖第7、8、716七团和游击第二支队

旅长 张宗逊 政治委员 李井泉

副旅长 贺炳炎

副政治委员 白坚

参谋长 李夫克

政治部主任 朱明

独立第一旅

下辖第2、715团  

旅长 高士一 政治委员 朱辉照

副旅长 王尚荣

参谋长 谷志标

政治部主任 杨琪良(辖

独立第二旅兼晋绥第二军分区

下辖第714、第9、第36团和游击支队

旅长 许光达 政治委员 张平化

副政治委员 王德

参谋长 李文清

政治部主任 刘惠农

晋绥第六军分区  

下辖第19、35支队

司令员 雷任民 政治委员 刘文珍

副司令员 孙超群

参谋长 王兰麟

政治部主任 刘仰娇

晋绥第八军分区

下辖第21团、洪赵纵队和游击支队

司令员 罗贵波

政治委员 罗贵波兼

参谋长 张希卿

政治部主任 李曙森(辖

晋绥塞北军分区  

下辖第1、2、3团和雁北支队

司令员 姚喆 政治委员 高克林

副司令员 郭鹏

副政治委员 张达志

副参谋长 邓家泰

政治部主任 曾锦云

政治部副主任 陈云开

晋绥直属军分区

司令员 陈漫远

晋绥河防司令部  

司令员 杨嘉瑞(兼军区特务团长)

政治委员 武开章 副司令员 王宝珊

参谋长 李硕

政治部主任 王立中

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

校长 周士第(兼)政治委员 徐文烈

副校长 喻楚然

训练部长 方复生

此时,第120师第三五九旅已调归保卫延安之联防军指挥

第129师(晋冀鲁豫边区部队)

师长 刘伯承 政治委员 邓小平

参谋长 李达

政治部主任 蔡树藩

政治部副主任 黄镇

新一旅

下辖第1、第2团

旅长 韦杰 政治委员 唐天际

副旅长 黄新友

政治部主任 何柱成

副参谋长 冯精华

第三八五旅  

下辖第769、13、14团

旅长 陈锡联 政治委员 谢富治

副旅长 赵辉楼

参谋长 王智涛

政治部主任 卢仁灿

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 

校长 刘忠 政治委员 黄欧东

参谋长 姚继风

政治部副主任 胡克义

太行军区(第129师师部兼)  司令员 刘伯承(兼)

政治委员 邓小平(兼)

副司令员 王树森

参谋长 李达(兼)

政治部主任 蔡树藩(兼)

政治部副主任 黄镇(兼)

太行第一军分区  

下辖第31团

司令员 秦基伟 政治委员 高扬

副司令员 胡震

副政治委员 郭峰

参谋长 王远芬

政治部主任 刘昭

第129师新十旅(兼太行第二军分区) 

旅长 曾绍山 政治委员 赖际发

副司令员 张国传

副政治委员 陶鲁笳

参谋长 蒋克诚

政治部主任 穗明德

政治部副主任 翁可业

第129师决死第三纵队(兼太行第三军分区)  

下辖决死7、8、9团

司令员 鲁瑞林 政治委员 王一伦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刘昌义

政治部主任 车敏瞧

政治部副主任 彭光

太行第四军分区

下辖第32团

司令员 石志本 政治委员 王孝慈

副司令员 宗书阁

副政委兼主任 宋之春

参谋长 李景良

政治部副主任 李震

太行第五军分区  

下辖第34团

司令员 皮定钧 政治委员 王维

参谋长 高体乾

政治部主任 李开湘

太行第六军分区 

下辖第 1、2、39团和沙河团)

司令员 宗凤洲 政治委员 朱穆之

副司令员 胡震

参谋长 韩卫民

政治部主任 胡裕文

政治部副主任 王大任

第129师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  

司令员 陈赓

政治委员 薄一波

副司令员 谢富治

副政治委员 王新亭

参谋长 毕占云

兼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

第129师决死第1旅  

下辖第25、38、57和59团

旅长 李聚奎 政治委员 顾大川

副旅长 孙定国

参谋长 李成芳

政治部主任 周仲英

政治部副主任 刘有光

第129师第386旅  

下辖第772、16、17和18团

旅长 王近山 政治委员 聂真

副政治委员 刘忠

参谋长 周希汉

政治部主任 张祖谅(辖

太岳第一军分区  

司令员 苏兽 政治委员 刘植岩

副司令员 张春森

副政治委员 王观潮

政治部主任 刘平

太岳第二军分区  

下辖汾东支队

司令员 李明如 政治委员 史健

副司令员 袁学凯

参谋长 蔡发祥

政治部主任 张学治

太岳第三军分区  

下辖洪赵支队

司令员 孙定国 政治委员 解学恭

副司令员 李述之

副政治委员 王成林

参谋长 阎国梁

政治部主任 黄胜明

太岳第四军分区  

司令员 马英 副司令员 钟美科

副政治委员 朱佩瑄

参谋长 萧元忠

政治部主任 陈方

太岳豫晋联防区

下辖联防第一、二、三分区  

司令员 刘忠(兼)

政治委员聂真(兼)

冀南军区

直辖军区特务团,骑兵团

司令员 陈再道 政治委员 宋任穷

副司令员 王宏坤

副政治委员 李菁玉

参谋长 范朝利

政治部主任 刘志坚

政治部副主任 朱光

第129师新4旅  

下辖第771、10、11团

旅长 徐深吉 政治委员 文建武

副旅长 杜义德

参谋长 陈明义

政治部主任 袁鸿化

政治部副主任 陈元龙

第129师新7旅  

下辖第19、20、21团

旅长 易良品 政治委员 钟汉华

副旅长 邹国厚

参谋长 雷绍康

政治部主任 刘诗松

第129师新8旅  

下辖第22、23、24团

旅长 张维翰 政治委员 萧永智

副旅长 孔庆德

参谋长 周光策

政治部主任 王幼平

冀南第一军分区  

下辖第26团、独立团

司令员 桂干生 政治委员 吴建初

副司令员 李大磊

参谋长 郭好礼

政治部主任 彭学桂

副参谋长 郑前学

冀南第二军分区  

司令员 杜义德 政治委员 王贵德

副司令员 魏开荒

副政治委员 袁鸿化

参谋长 何济林

政治部副主任 贺亦然

冀南第三军分区  

司令员 高厚良 政治委员 李定灼

副司令员 赵海枫

副政治委员 李福祥

参谋长 张西三

政治部主任 甘思和

政治部副主任 张谭

1942年6月,军分区与新8旅合并,辖第22、23团及永北支队)

冀南第四军分区  

司令员 杨宏明 政治委员 文建武

副司令员 雷绍康

参谋长 郑行衢

政治部主任 孙毅民

1942年6月与新4旅合并,下辖第36团)

冀南第五军分区  

下辖第20、27团

司令员 范朝利 政治委员 王泊生

副司令员 赵义京

副政治委员 杨树根

参谋长 李连仲

政治部主任 袁鸿化

政治部副主任 张俊峰

冀南第六军分区  

司令员 邹国厚 政治委员 夏祖盛

副政治委员 董启强

参谋长 余品轩

政治部主任 刘福胜

政治部副主任 吴剑统

1942年6月,军分区与新7旅合并,辖第19、21团

第129师第1纵队  

司令员 杨得志 政治委员 苏振华

副司令员 杨勇

参谋长 卢绍武

政治部主任 崔田民

政治部副主任 唐亮

1942年6月以后,第一纵队兼冀、鲁、豫军区

第129师南下支队  

下辖第16、21、32团和回民支队

支队长 赵承金 政治委员 何善远

副支队长兼参谋长 赵东寰

政治部主任 王焕如

政治部副主任 翟家俊

冀鲁豫军区  

司令员 崔田民 政治委员 黄敬

参谋长 王蕴瑞

政治部主任 唐亮

冀鲁豫第一军分区  

下辖一个基干团

司令员 刘贤权 政治委员 袁振

副司令员 马宗凯

参谋长 刘克奎

政治部主任 刘振国

冀鲁豫第二军分区  

下辖一个基干团

司令员 周桂生 政治委员 关盛志

副司令员 张方

政治部主任 袁子钦

政治部副主任 何涧泽

冀鲁豫第三军分区  

下辖一个基干团

司令员 赵健民 政治委员 张希才

副司令员 赵遵康

参谋处长 李铮

政治部主任 解长林

政治部副主任 杨一新

冀鲁豫第四军分区  

下辖一个基干团

司令员 刘志远 政治委员 石新安

副司令员 徐翼

参谋长 朱子伟

政治部主任 金绍山

冀鲁豫第五军分区  

司令员 朱程 政治委员 王凤梧

副司令员 颜东山

参谋长 戴元仁

政治部主任 魏明伦

政治部副主任 魏十篇

冀鲁豫第六军分区  

下辖一个基干团

司令员 裴志耕 副司令员 李静宜

参谋长 程绍祥

政治部主任 鲍洪光

冀鲁豫第七军分区  

下辖一个独立团

司令员 张耀汉 政治委员 赵基梅

副司令员 吴大名

参谋长 路云

政治部主任 曹志贞

冀鲁豫第八军分区  

司令员 吴机章 政治委员 刘德海

参谋长 张捷勋

治部主任 魏金山

晋察冀军区

直辖一个教导团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聂荣臻

副司令员 萧克

副政治委员 程子华 刘澜涛

参谋长 唐延杰

政治部主任 舒同

政治部副主任 朱良才

晋察冀第一军分区  

下辖第1、3、6、20、25团,第1、2、3、10区队和雁北支队

司令员 杨成武 政治委员 罗元发

副司令员 高鹏

参谋长 徐德操

晋察冀第二军分区  

下辖第4、19、34团和第4、5区队

司令员 郭天民 政治委员 赵尔陆

参谋长 赵冠英

政治部主任 汪之力

副参谋长 熊德臣

晋察冀第三军分区  

下辖第2、41、42团、骑兵团和第6、7区队

司令员 黄永胜 政治委员 王平

副司令员 詹才芳

晋察冀第四军分区  

下辖第5、35、36团和第8、9区队

司令员 邓华 政治委员 刘道生

副司令员 郑维山

参谋长 易耀彩

政治部主任 王紫峰

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  

下辖第7、第9团

司令员 黄寿发 政治委员 萧永玖

参谋长 熊奎

晋察冀第十二军分区  

下辖第8、10、40团

司令员 覃国翰 政治委员 段苏权

参谋长 才山

晋察冀第十三军分区  

下辖11、12、13团

司令员 李运昌 政治委员 李楚离

参谋长 曾炳忠

第129师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  

司令员 吕正操 政治委员 程子华

参谋长 沙克

政治部主任 孙志远

晋察冀第六军分区  

下辖第31、40、44区队

司令员 王先臣 政治委员 张逢时

参谋长 叶楚屏

政治部主任 龙福才

晋察冀第七军分区  

下辖33、36区队

司令员 尹诗炎 政冶委员 张达

参谋长 苏锦章

政治部主任 梁达三

晋察冀第八军分区  

下辖第33、37、41和武饶献区队

司令员 孔庆同 政治委员 金城

政治部主任 张逊之

晋察冀第九军分区  

下辖第34、盖博安区队

司令员 王凤斋 政治委员 吴立人

副司令员 李拂畏

政治部主任 方国南

晋察冀第十军分区  

下辖第35、43区队

司令员 刘秉彦 政治委员 李斌

政治部主任 吴中僖

第129师警备旅  

下辖警1、2团

旅长 王长江 政治委员 旷伏兆

副旅长 马泽迎

第129师第6支队  

下辖第27、29团

司令员 周彪 政治委员 帅荣

副司令员 阎力宣

第129师第8支队  

下辖第17、22团

司令员 于权申 政治委员 吴西

参谋长 刘玉璋

政治部主任 甘春雷

第129师第10支队  

下辖第18、24团

司令员 韩伟 政治委员 魏洪亮

陕甘宁留守兵团  

司令员 萧劲光

政治委员 高岗

副司令员 张经武

副政治委员 方强

参谋长 曹里怀

政治部主任 莫文骅

第385旅兼陇东军分区 

下辖第2、7、770团

旅长 王维舟 政治委员 甘渭汉

副旅长兼参谋长 耿飈

政治部主任 谢扶民

第359旅兼绥德军分区

下辖第7177、718、719团,特务团、补充团

旅长 王震 政治委员 张邦英

副旅长 苏进

副政治委员 王恩茂

参谋长 刘转连

政治部主任 李信(辖

警备第一旅兼关中军分区 

下辖警备第1、2、3团

旅长 文年生 政治委员 阎红彦

副旅长 陈先瑞

参谋长 欧阳家祥

政治部主任 杜平

警备第三旅  

下辖警备第7、8、9团

旅长 贺晋年 政治委员 王世泰

副旅长 吴岱峰

副政治委员 吕振球

参谋长 张文舟

政治部主任 陈仁麒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司令员 贺龙 政治委员 关向应

副司令员 徐向前 萧劲光

副政治委员 林枫 高岗

参谋长 徐向前(兼)

政治部主任 谭政(兼)

政治部副主任 傅钟 甘泗淇

1942年10月之后,原留守兵团部队,归其指挥,留守兵团对外保留名义

当时,华北各县城及较大的村镇,均被敌、伪军占领,八路军在发动民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扩大充实主力部队之同时,更重视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的建设。

每个军分区除有约1个旅(3个团)的部队之外,其所属各县还有一个县大队,区上有区中队,并以这些部队为骨干,带领着乡和村的游击队、自卫队、民兵、游击小组等,进行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侦察、除奸、反伪化;破坏敌铁路、公路水上交通和通信线路,利用山地、水网、村庄、复杂地形和夜间袭击与扰乱敌人。

军分区、县大队或独立团及区中队、乡民兵、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力量,扎根于民众之中动员青壮年、妇女和儿童参加对敌斗争,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

是在这些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予以统一的正确领导,因而抗日战争形势不断发展,在敌后出现了奇迹般的新局面——坚持了敌后抗战,扩大了抗日队伍,建立了抗日政权直至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0 阅读:19
子名历史回忆录

子名历史回忆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