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解放大纪实:以大迂回战略围歼白崇禧桂系部队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3-12-21 13:49:01

 渡江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整个防线都被击溃。但是,蒋介石纠集残余力量退守福建及东南沿海岛屿,并与桂系军阀配合,妄图在美国的直接支持下,继续负隅顽抗,进行垂死挣扎。为了彻底消灭蒋介石的残余军事力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中国南方,进而迅速解放全中国。  

和平解放湖南

  为了挽救残局,蒋介石迅速由幕后走到台前,企图“拖住这只即将沉沦的破船”。1949年6月下旬,蒋介石亲自从台湾赶赴福州,召集各路败将布置防务。当时国民党军尚存一百余万人,分别位于福建、台湾及中南、西南、西北若干省境内,成为几个互不相连的集团,处境极为孤立。

  早在1949年5月,针对敌人的战略意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共中央中原局为基础,组建华中局;将中原军区领导机关与第四野战军(以下简称四野)领导机关合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以林彪任华中局第一书记、华中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任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政治委员。

  7月底,四野第十二、第十三兵团从东西两面逼近长沙。

  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百年来经历了太多的战火摧残——太平天国战争、辛亥起义、讨袁护国战争、南北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长沙无一不是重要战场。常年的战争使得这里的人民饱受苦难,因此当无坚不摧的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之时,他们是多么地渴望避免炮火的再次蹂躏!

  人民的和平请愿得到了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将军的支持。作为一位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的国民党元老,程潜将军思想比较开明,他清醒地认识到: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解放军兵临长沙之前,即1949年6月,程潜不顾白崇禧的阻挠,通过中共湖南省工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式递交《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明确表示:

  爰本反蒋、反桂、反战、反假和平之一贯态度,决定根据贵方公布和谈八条二十四款之原则,谋致湖南局部和平……一俟时机成熟,潜当即揭明主张,正式通电全国,号召省内外军民一致拥护以八条二十四款为基础之和平,打击蒋白残余势力。

  鉴于白崇禧率20余万大军退入湖南,疯狂镇压和平运动,程潜在《备忘录》中坦率分析了起义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希望解放军早日进军,早日公布安定湖南的政策,并对他和陈明仁的部队进行改编。总之,程潜的《备忘录》表达了愿意根据中共中央公布的国共和谈原则,谋求湖南局部和平的诚意。

  毛泽东对长沙解放问题十分关注,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留下了他青少年时期最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以什么方式解决长沙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危,因此毛泽东还亲自致电在长沙的程潜:

  《备忘录》诵悉。先生决心采取反蒋反桂及和平解决湖南问题之方针,极为佩慰。所提军事小组、联合机构及保存贵部予以整编教育等项意见均属可行,此间已派李明灏兄至汉口林彪将军处,请先生派员至汉口与林将军面洽,商定军事小组、联合机构及军事处置诸项问题。为着迅赴事功,打击桂系,贵处派员以速为宜。如遭桂系压迫。先生可权宜处置一切。只要先生决心站在人民方面,反美反蒋反桂,先生权宜处置,敝方均能谅解。诸事待理,借重之处尚多。此问已嘱林彪将军与贵处妥为联络矣。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四野与程潜及司令官陈明仁开始进行谈判。程潜向解放军表示,愿意在反蒋、反桂、反战、反假和平的立场上,根据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的原则,谋取湖南局部和平。陈明仁也表示支持程潜将军的和平主张,并向湖南人民保证,为着湖南人民的利益,“决不为少数豪门打仗”而使长沙和湖南全省蒙受战祸。

  由于双方坦诚相见,谈判进展比较顺利。8月2日开始,陈明仁将军按照人民解放军的要求,下令第一兵团及保安部队开出长沙及各交通要道,留下少量兵力和警力以维持长沙治安,派代表到春华山洽谈解放军入城接管事宜。3日程潜致电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宣布正式脱离迁到广州的国民政府,成立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并由程潜任主任委员,陈明仁任湖南省政府临时主席。4日下午,程潜、陈明仁领衔发表37名国军将领联名的起义通电。

  程潜将军的通电发表,在湖南一带国民党中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8月5日,湖南耆宿和各界知名人士唐生智、周震鳞、仇鳌、唐伯球等104人、在乡军官黄雍等140人,都通电拥护起义,以“昨死今生”的精神参加人民解放事业。当晚10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第46军第138师在小吴门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长沙十万市民夹道欢迎,万人空巷,彩旗招展,鞭炮锣鼓喧天,欢声雷动。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

  随后,湖南省会长沙及附近各县宣告和平解放,湖南也成为解放战争期间和平解放北平后,全国第一个和平解放的省份。可以说,长沙和平起义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大迂回战略

  从1949年5月到8月,四野以苍鹰搏兔、雄狮噬羊的凌厉攻势,发起了江浔渡江、宜沙和湘赣战役,战果辉煌——不仅攻占了武汉、长沙等大城市,而且还争取到了张轸、陈明仁两个兵团起义。惟一遗憾的是,解放军始终未能揪住狡猾顽抗的白崇禧主力,每次都让他们溜之大吉。此时,远在北平的毛泽东极为关注南方战线,担心精于战术的四野又在战略上偏离自己制定的方针,遂致电提出自己的看法:

  和白部作战方法,无论在茶陵、衡州以南什么地方,在全州、桂林等地,或在他处,均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白的临时部署而远远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因为白部本钱小,极机灵,非万不得已,不会和我作战。

  因此,毛泽东指示四野应把白部数十万人引至广西桂林、南宁、柳州等处,聚而歼之,甚至还要准备追到昆明歼灭之。7月17日,针对白部的特点,毛泽东再次致电四野,提出关于歼灭白部的作战方针的补充意见:

  四野主力除留置河南的一个军、留置湖北的重炮部队、留置赣北的一个军、留置湘西、湘北、湘中的三个军以外,以五个军组成深入广西、寻歼白匪的北路军,利用湘桂铁路南进,协同陈赓歼灭桂系于广西境内。上述这种部署,是不为白匪的临时伪装布阵所欺骗,采取完全主动的部署,使白匪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8月间,中南战局又有了新的发展。在中南前线,随着长沙公署程潜、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起义,白崇禧所部的防御正面出现了一个大缺口。于是白崇禧急忙紧缩战线,以免主力遭歼。他企图依据资水、湘江、永乐江,背靠滇、桂、黔,构成一条以衡宝为中心,东起粤北、乐昌而与余汉谋集团相接,西至湘西芷江而与宋濂集团相呼应的“湘粤联合防线”,阻止解放军南进。

  白崇禧的这一部署给人一种假象,似乎他要在桂北和湖南一带与解放军决一死战。实际上,白崇禧用了“金蝉脱壳”之计,故意摆出一副攻势的样子,目的是想掩护其主力部队退入广西。

  但是白崇禧的这次部署企图完全“掌控”在毛泽东的手中。毛泽东断言,华南、中南和西南的国民党军队绝不会固守甚至死守某一城池或某一战略要地。据此,毛泽东于9月12日电示二野、四野:

  如果白崇禧占领贵州省城,无论二野、四野,均暂时不要去打他。二野的两个兵团以主力一直进至重庆以西叙府、泸州地区,然后向东打,占领重庆。以一个兵团留在乌江以北,二野之陈赓兵团在配合四野五个军完成广西作战以后,即进攻云南,完成对贵阳之包围。然后,四野以一部由广西向北,二野以适当力量分由云南、黔北向东向南包围贵阳之敌而歼灭之。总之,我对白崇禧及西南各敌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之方针。

  毛泽东一语点醒梦中人。四野根据毛泽东的电报精神,重新研究战略部署。在一系列部署之后,毛泽东和四野已经设置了一张广大的“天网”,已经撒向华南、中南、西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解放军等待着敌人往里面钻,然后一网打尽。  

围堵白崇禧

  依据上述统一战略部署,1949年9月底,中南方向的解放军兵分三路:中路军、西路军由林彪指挥,发起衡宝战役;东路军由陈赓、叶剑英指挥,发起广东战役。四野也由此兵分东、中、西三路,向南“兜击”,通过试探性的进攻,寻找白崇禧主力兵团的位置。其中,林彪亲自指挥由6个军19个师组成的中路军。根据“要敢于奔袭作战”的指示,第49军推进速度惊人,把友邻部队拉下了一两天的行程,成为中路军的“箭头”。应该说林彪这一战术具有很大的冒险性——第49军是久战之师,渡江以来一直穷追不舍地“撵着桂军的屁股打”,已有疲惫之态;该军主要由东北子弟组成,深入南方,水土不服,酷热难耐,又不熟悉地形,而且还与后续部队脱节,一旦遭到优势兵力围攻,处境将十分危险。

  白崇禧以为决战解放军的机会来了,他反复地说道:“太小看我白崇禧和二十万精悍的广西子弟兵了,我们要在青树坪给他埋下‘绊马索’!”

  青树坪,又称青水平,位于湖南湘乡县西南一百四十里的莽莽群山之中,它是湘中通往湘南的必经之地。白崇禧先在湘乡县做出大撤退的假象,然后命令已退守湘桂边境的桂军第三兵团乘夜色北进,在青树坪埋下“口袋阵”。

  四野第49军根据前线情报,误以为白部已退缩于湘桂边境,于是提速快进,结果毫无防备地闯入了桂军在青树坪的“口袋阵”,遭到桂系王牌军第7军和第48军的围攻,一下子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状态。

  青树坪之战空前惨烈,在桂军疯狂反扑下,钟伟率领第49军将士身陷不利局势之中,经过浴血奋战,付出重大伤亡后,终于突围而出。桂军虽然取得了局部战斗的胜利,但终于暴露了自身主力位置。使桂军更加危险的是,白崇禧经此一战,认为逆转了战役的形势,坚定了他“死守湘桂门户”的决心。他下令集结所有主力于衡阳、宝庆两地之间待命,准备与四野决一雌雄。

  根据白崇禧的战略意图,林彪急令以第十三兵团主力组成的西路军和以第四、第十五兵团组成的东路军分别占领芷江和粤北,从两翼突破敌“湘粤联合防线”,切断白崇禧集团逃往贵州、云南的退路,同时令中路军五个军靠拢作战,准备一举歼敌于衡宝战役之中。四野总部将这一战略部署电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回电指示四野:

  (一)同意5日12时电五个军靠拢作战的部署;

  (二)白崇禧指挥机动,其军队很有战斗力,我各级干部切不可轻敌,作战方法以各个歼灭为适宜。

  遵照毛泽东的电令,林彪、邓子恢急令衡宝公路以北的部队就地集结,令西路军主力由衡阳、芷江东进宝庆、祁阳地区,准备与敌会战。10月5日下午,中路军一部插入衡宝公路以南的灵官殿,东路军逼近韶关,合围即将形成。就在这时,白崇禧发现了四野的迂回部队,如梦方醒,慌忙下令所部全线向广西方向撤退。林彪不肯放松,命令部队急速穷追,于祁阳以北包围了桂系第7军、第48军大部。7日,林彪将此情况报告军委。

  三天后,毛泽东以军委名义回电,对林彪拟在祁阳以北地区与敌决战表示赞许:

  (一)你们已抓住桂军四个师于祁阳以北,其余敌军亦正回援,我军有在湘桂边区歼白主力之可能。闻之甚慰。

  (二)完全同意你们的提议,陈赓兵团即由韶关、英德之线直插桂林、柳州,断敌后路,协同主力聚歼白匪。此计划如能实现,可以大大缩短作战时间,请即径令施行。

  (三)邓华兵团及曾生林等部独立相机夺取广州。如何部署,由叶方邓赖筹商电告。

  (四)现至湘潭之二野部队,必要时可令参加祁阳地区之歼白作战。

  这一战役,共围歼白崇禧精锐主力第7军和第48军大部,与此同时,西路军主力在右下江歼灭敌第62师。桂军此次虽然逃脱了全军覆灭的厄运,但其精锐四个师全被吃掉了,白崇禧可谓挨了致命一击。而在10月中旬,四野第四、第十兵团以及曾生率领的两广纵队发起广东战役,解放广州。

  经过衡宝、广州两役,桂系已无力防守,白崇禧被迫退回了广西老巢。为保存残部,保住广西这最后一块地盘,白崇禧进行了精密的筹划:一方面加紧重整军队,另一方面针对毛泽东的“大迂回大包围”作战形式,调整防御战术,即“以桂林为中心,沿湘桂铁路及其两侧组织防御”,企图阻止解放军继续南进,进而“确保左右江,增援黔省、屏障昆明及支援雷、琼”。

  白崇禧的这一安排,意图十分明显:如果无法在广西坚守,就向西退往云南、贵州,或向南退往海南岛,甚至出国境进越南,暂保实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白崇禧

歼灭白崇禧部

  为粉碎白崇禧的南逃之梦,中央军委、毛泽东电令四野要以主力从祁阳、武岗向桂林、柳州前进,断敌西逃贵州之路,将白崇禧、余汉谋残部聚歼于广西境内。林彪、邓子恢和参谋长萧克决定组成西、南、中三路大军围歼残敌:命令第十三兵团为西路军,迂回至百色、果德,断敌西逃入滇之路;以二野第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一部为南路军,速进廉江、茂名、信宜地区组织防线,断敌向海南岛逃跑的退路;以第十二兵团为中路军,适时牵制敌人,待西路军和南路军断敌退路之后,一起发动进攻。三路大军密切配合,计划聚歼白崇禧集团于南宁地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作战部署,已经宣告了自崇禧集团彻底覆灭的命运。

  面对人民解放军的步步紧逼,11月5日,白崇禧在桂林榕湖路白公馆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上,白崇禧鉴于广西“已成泥淖,不可久留”,提出两个方案供属下选择:一是向南行动,经钦州转运到海南岛;一是向西运动,转移至黔滇边境,进入云南。经过激烈争论,白崇禧最后裁定采用第一种方案,即向海南岛撤退。

  按照原定计划,人民解放军于11月6日发起了广西战役。四野西路军秘密开进,半个月后进入广西境内;18日,中路军沿湘桂铁路攻击前进;15日,南路军向廉江、茂名、信宜挺进,以隔断桂军前往海南岛的退路。在三路大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打击下,白崇禧集团溃兵挤成一团,蜂拥在通往海南岛的狭窄道路上,可以说已经成了“瓮中之鳖”。

  为摆脱被动,白崇禧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发动“南线攻势”,企图一举消灭“孤军深入”的陈赓所率第13军,进而控制雷州半岛,保住逃往海南的畅通之路。白崇禧十分看重这次堪称“孤注一掷”的战役,他告诫属下将领:“此役是影响大局和取得美援的关键,胜则大量美援立即可获,败则涂地。”他要求官兵们全力以赴。

  不料白崇禧发动“南线攻势”,正好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一个歼灭桂系的绝好机会。当毛泽东获悉白崇禧决定由博白、郁林、北流、岑溪之线向廉江、化县、茂名、信宜之线攻击时,立即致电林彪、陈赓,指示要精心部署,以期歼灭。

  据此,南路军先敌一步,在桂军南撤的必经之路上筑起了一道阻击线。白崇禧见南路解放军兵力强大,遂令其第三、第十一兵团南攻,令进入广西的第十三兵团回头北击,企图“南北对攻”,吃掉南路解放军,借此打开缺口,乘船逃命。白崇禧也害怕被解放军活捉,随即于当天带领少数亲信乘飞机逃往海南岛,实行“遥控指挥”,并在海口召集桂系将领,筹集军舰、货船到北部湾,接运从广西逃出的桂系部队。

  白崇禧可谓“困兽犹斗,穷凶极恶”。四野前线指挥部睹此情形,立即调整部署。林彪急令北路军迅速挺进广西,令李作鹏所率第43军由广州西进罗定,协同南路军歼敌于粤桂边境。11月24日,桂军向廉江、茂名、信宜地区进攻,遭我军顽强反击,被迫回窜,被我第四兵团合围于博白地区。南线余汉谋一部乘隙窜占廉江,又被第四兵团第13军回师聚歼。就这样,白崇禧的“南线攻势”被林彪挫败后,其第一、第十和第十一兵团残部分别撤至南宁、钦州地区,陷入四野西、南、中三路大军的合围之中。至12月14日,白崇禧集团土崩瓦解,荡然无存。

  白崇禧在雷州半岛遭到惨败之后,再生一计,准备全线西逃——或从钦州撤逃海上,或西走云贵高原。12月3日,逃到海口的白崇禧又赶回钦州部署总撤退,命令其第一兵团集结于南宁及以东地区,抗阻西、北两路解放军,桂系南路部队则继续西进,保障其南退、西撤道路的畅通。

  为了彻底挫败白崇禧海上逃离的企图,将敌人歼灭于包围之中,四野决定发起第二次粤桂边歼灭战,以三路大军围歼白崇禧部。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在“绝不让敌人跑掉”“追上就是胜利”的口号鼓舞下,一鼓作气,歼灭了白崇禧的主力部队。广西战役胜利结束,标志着白崇禧南逃之梦的破产,同时也再次显示了毛泽东的“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战略的巨大威力。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1 阅读:253
纪实文学百家谈

纪实文学百家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