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陈正林 南京市中医院神志病科副主任中医师
莫 慧 南京市中医院神志病科主治中医师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和沉重的社会压力之下,睡眠不足、缺觉现象较为普遍,而补觉行为亦随之增多,成为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点。《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明确指出,过去十年间,中国人的入睡时间显著推迟,平均推迟超过2小时。同时,平均睡眠时长也从2012年的8.5小时缩减至2021年的7.06小时,减少了约1.5小时。当睡眠不足成为常态,补觉也随之成为重要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科学补觉的方法。

01 睡眠不足就是失眠吗
睡眠是维系个体生命活动能量的重要来源,它与精神意识、情绪稳定、认知功能以及学习效率和警觉性等关键脑功能密切相关。长期的睡眠剥夺或慢性睡眠不足,不仅会导致个体能量消耗异常增加,还能引发甲状腺分泌增强、激素分泌紊乱、基因表达异常上调等一系列生理变化,进而增加罹患肿瘤等疾病的风险,对个体的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人们常常将睡眠不足与失眠混为一谈,认为睡眠不足就是失眠,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虽然两者在表现上可能都呈现为总睡眠时间不足,但它们在本质上存在显著差异。
睡眠不足:是指正常人因各种原因(如工作需要、生活习惯等)导致的睡眠时间减少,且多不伴有器质性或精神性诱因。
失 眠:则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或早醒等睡眠问题。其发生通常伴随重大生活事件、心理压力、精神刺激、环境因素等。
单纯的睡眠不足者,虽然可通过适当的补觉进行弥补,但长期而言,还是需要调整作息,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慢性失眠者,因其病因复杂且可能涉及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需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而非依赖补觉来解决问题。
02 睡眠不足,补觉是否可行
补觉,即弥补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睡眠不足,通常发生在周末或工作日内的短暂休憩时段。关于缺失的睡眠是否能被有效补偿,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且这种方式不限于睡眠时间的补偿,还伴随精神状态、情绪及健康状况的有效改善。
一项针对美国人群周末补觉习惯的研究指出,周末进行适当补觉可以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与周末不补觉的人群相比,那些选择在周末补觉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19%,特别是对于工作日睡眠少于7小时的人群,周末补觉患抑郁症的风险则降低了34%。此外,另一项关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也提示了补觉的积极效应,该研究表明,工作日平均睡眠时长少于6小时的缺觉人士,周末补觉能够显著降低其心血管病的患病率。

03 需要补觉的人群
睡眠时间需求量在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每天需要6~8小时的睡眠以满足生理需求,但极少数(约1%)健康人即使每天仅睡眠5小时,也能保持良好的日间功能和精神状态。如果每天能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并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则无需额外补觉。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总睡眠时间充足,但是夜间频繁在深睡眠状态被叫醒或吵醒,如因工作轮班(倒夜班)、家庭照护(照顾患病老人、哺喂婴儿)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适应性反应,如情绪波动、易怒、潜在的攻击性行为增加等。针对此类情况,适当的补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改善此类症状最重要的是保持夜间睡眠的安稳,逐渐让睡眠恢复到不受干扰的状态,深度睡眠模式会逐渐恢复。
04 科学补觉需注意
补觉宜及时: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睡眠不足,及时补觉至关重要,越及时补觉,其恢复效果越好。急性睡眠被剥夺后,首个恢复正常睡眠的夜晚,深度睡眠比例增加,浅睡眠时段相应减少,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随后的第二晚,深睡眠质量会进一步接近正常水平,而到了第三晚,各阶段的睡眠模式均恢复至常态。因此,在熬整夜后或者经历急性严重的失眠后,最好在接下来的1~2天内立即补觉,可通过提前入睡或适当延迟起床时间的方式来实现,及时补觉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在2~3天即可补回失去的睡眠。
长期缺觉,需3~4周补回:如果缺觉状况在数日内未及时补充,逐渐累积形成长期慢性的睡眠不足。这种情况下,为了恢复精力和体力,并调整到6~8小时相对稳定的睡眠时间,可能就需要3~4周才能逐渐补足睡眠。
长期维持每天少于6小时的睡眠时间,会逐渐对个体的日间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而机体出于自我保护,会增加深度睡眠比例,减少浅睡眠的比例,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学习、工作效率的显著下降,可表现为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处理事务时力不从心、易疲劳,并伴有沮丧感,有时还可能诱发轻度抑郁情绪。
宜遵循生物钟的节律: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体,遵循着内在的生命节律,我们称之为生物钟。人体昼夜行为模式,如睡眠、清醒状态,以及饮食行为,均归因于生物钟作用。
在睡眠方面,维持稳定的睡眠节律尤为重要,在补觉时,要确保它更符合个体原有的睡眠节律。通常情况下,在原有睡眠节律的基础上,轻微地调整(如提前或延迟1小时入睡)对生物钟的影响不大,也是临床医生所推荐的。
早睡优于赖床:在补觉时,优先推荐通过提前睡觉(早睡)的方式来实现。人的睡眠周期由非快速眼动睡眠 (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个主要阶段循环交替构成,其中,NREM睡眠进一步细分为浅睡眠期(浅NREM)和深睡眠期(深NREM),深睡眠期亦被称为慢波睡眠。对于成年人而言,大部分慢波睡眠时段集中出现在上半夜,提前入睡能有效促进深度睡眠的获得,优化整体睡眠质量。
周末补觉2小时为宜:许多人因工作日时间紧张导致睡眠不足,往往会选择在周末进行补觉。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周末睡“懒觉”不仅能够补充工作日积累的睡眠不足,还能缓解因为睡眠不足而产生的情绪问题和心理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保证日常所需的6~8小时的睡眠外,周末额外增加睡眠时间应控制在2小时以内,以达到最佳的恢复效果。
午间小睡有效且重要:日间小睡被证实为一种有效的精力恢复手段,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记忆力和专注力。通过在浅睡眠阶段进行的小憩,可以强化睡眠过程中的记忆编码过程,而这一过程通常不会对夜间的睡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将小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这样既能有效恢复精力,又能避免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后被打断导致的“睡眠惰性”现象,即醒来后感到更加困倦和不适。若小睡时间超过60分钟,个体可能会进入深度睡眠阶段,此时被唤醒可能会加剧疲劳感。

05 补觉时,这样睡才安稳
经历高度精神紧张与熬夜后,个体在恢复正常睡眠的初期阶段,如第一夜,可能会有多梦、睡眠浅等现象。不用担心,一般2~3天后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睡眠状态。为了更有效地优化人们的睡眠质量,以下是一些经实践验证的改善睡眠的技巧。
1、日间享受足够的光照时间。
2、睡前保持卧室内环境安静、黑暗的环境,减少声音和光照的刺激。
3、睡前2小时尽量减少咖啡等饮食摄入或电子产品等刺激。
4、睡眠冥想、放松或简单地拉伸,以达到更放松的精神状态。
若在实施上述技巧后,仍面临入睡困难、早醒或频繁醒来的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个体情况,开具适合的处方或其他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改善睡眠质量。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