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下是楚雄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历史信息介绍:
一、楚雄(古称威楚、楚雄府)
楚雄之名始于明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这里是彝族先民的耕牧之地。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4世纪末,楚威王派将军庄蹻率军入滇,“以兵威定属楚”,这就是楚雄古称“威楚”的由来。
至晋咸康八年(342年),有一个名叫“威楚”的爨酋筑城于峨碌赕(今楚雄市境内),这是史籍中以氏族头领命名威楚和楚雄建城的最早记载。唐天宝八年(749年),南诏王阁罗凤攻姚州,入峨碌,命修城郭,称为楚州。大理国时,楚雄称白鹿部,后改称威楚郡。
元以后,设威楚路和威楚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为了巩固对云南的统治,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军进军云南。在攻克威楚后,设楚雄卫指挥使司,并将威楚府、威楚县改为楚雄府、楚雄县,“楚雄”一名始见。关于“楚雄”二字的含义,“楚”字源于庄蹻开滇的历史,而“雄”字则可能寓意“楚地雄威远播”。
楚雄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如彝族刺绣、动人的歌舞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文化等,都彰显着楚雄的独特魅力。此外,楚雄还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紫溪山、紫溪彝村、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和彝人古镇等,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二、下辖县区古称及历史信息
1. 双柏县(古称双柏、摩刍部、南安州)
•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双柏县,以境内有巨柏2株命名。
• 唐南诏国时为摩刍部。
• 元代设南安州。
• 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易名摩刍县,以部落名命名。
• 民国14年(1925年)恢复双柏县名。双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里的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旅游观光和体验民族风情的好去处。
2. 牟定县(古称牟州、定远州、定远县)
• 唐武德四年(621年)设西濮州,后改茅州、傍州。
• 宋代称牟州,属威楚府。
• 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立牟州千户所,德祐元年(1275年)更名定远州,不久降州为县。
• 明洪武年间设定远千户所,后复设定远县。
• 民国3年(1914年),取古地名“牟州”“定远”之首字更名牟定县。牟定县地处楚雄州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份。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化佛山、庆丰湖等,是旅游和休闲的好去处。
3. 南华县(古称镇南、镇南州)
• 唐初置邱州,南诏时为劝舍川。
•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设镇南州。
• 民国2年(1913年)改镇南县。
• 1954年更名南华县,取“南中华丽”之意。南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里的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旅游观光和体验民族风情的好去处。同时,南华县还是云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4. 姚安县(古称弄栋县、姚州、姚安路)
•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置弄栋县,因产弄栋木得名。
•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设弄栋总管府,宋大理国后改为统矢府。
• 元初置姚州,元天历元年(1328年)置姚安路。
•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姚安军民府,后降为姚安州。
• 民国3年(1914年)改州为县。姚安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龙华寺、光禄古镇等,是旅游观光和体验民族风情的好去处。同时,姚安县还是云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5. 大姚县(古称青蛉县、泸南县、大姚堡)
•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青蛉县(青亦作蜻),以青蛉川得名。
• 隋代先后置扬波、兴来、马西县。
• 唐代改泸南县。
•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政权设大姚县,因境内有大姚河得名。大姚县地处楚雄州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份。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昙华山、三潭瀑布等,是旅游观光和体验民族风情的好去处。同时,大姚县还是云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地之一。
6. 永仁县(古称苴却巡检司、苴却行政区)
• 清道光三年(1823年)置苴却巡检司。
• 民国2年(1913年)改为苴却行政区。
• 民国13年(1924年)从大姚县析出,取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首字命名永仁县。永仁县地处楚雄州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份。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方山风景区等,是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同时,永仁县还是云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交通枢纽之一。
7. 元谋县(古称三绛县、三缝县、磨豫县)
•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三绛县(因县治在今元谋县境金沙江北岸的姜驿,“绛”“姜”音近而得名),属越嶲郡。
• 东汉时改名三缝县。
• 唐代名磨豫县。
• 宋大理国时南部名华竹部,北部称绛部。
•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始称元谋县,属武定路和曲州。“元谋”为彝语“矣木”音译,“矣”意为水,“木”意为马,含义为“水边牧马的地方”。元谋县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出土了著名的元谋人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元谋县还是云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资源开发地之一。
8. 武定县(古称罗婺部、武定路)
•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大理国设置罗婺部。
• 宝祐五年(1257年)设罗婺万户府。
• 咸淳七年(1271年)设北路总管府。
• 景炎元年(1276年)改设武定路,为武定名称之始。“武定”系彝语音译,“武”是“婺”的转音,“定”为“甸”的谐音,“甸”为彝语坝子之义,意为罗婺部居住的坝子。
•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武定路为武定军民总管府。
•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降为直隶州。
• 民国2年(1913年)改州为县。武定县地处楚雄州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份。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狮子山等,是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同时,武定县还是云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