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棣称帝前的局势】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明太祖朱元璋离世,皇太孙朱允炆登上皇位。这位刚成为皇帝的年轻人,首先要面对的难题是藩王势力不断壮大。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为了让政权更稳固,把好多子孙分封到各地去当王。这些藩王不光待遇很好,还握有一些军事力量,在他们自己的封地里有很大的自治权力。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藩王们的势力愈发强大,给中央集权带来了潜在的忧虑。
建文帝和他的亲信大臣清楚地看到了当时的弊端,明白藩王问题很严重,所以果断地把削藩这件事列入了计划。
在探讨削藩策略时,大臣黄子澄献出了“先易后难”的谋略,建文帝对此表示赞同。
他们觉得,燕王朱棣实力很强,在北平待的时间长,基础扎实,如果直接对付他,很可能会引发剧烈的反抗。所以建文帝打算先拿势力比较弱的藩王开刀,慢慢削减藩王集团的势力,给最终处理朱棣的问题打好基础。
在把其他藩王逐个解决掉以后,建文帝的目光最后落到了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那儿。为了切实把朱棣的势力给削弱下去,朝廷实施了一连串仔细谋划的安排。
首先在人事安排方面,建文帝仔细选了工部侍郎张昺去当北平布政使,还让都指挥使谢贵以及张信担任北平都指挥使。
张昺负责北平日常政务的管理工作,谢贵和张信掌控着军事指挥权,这三人各负其责,彼此合作,共同构建起了针对朱棣的严密监控系统。
随后,朝廷仔细地对北平周边的军事安排做出调整。都督宋忠奉命在开平驻军,接手了原本朱棣的一部分军队,并且把朱棣的精锐,像北平、永清二卫的部队调离原来的地方。这样一来,朱棣的军事依靠被大幅减弱,让他在兵力方面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另外,朝廷在北平周围的关键战略之地部署了大量兵力,构建出一个包围圈,把朱棣的一举一动都置于严格的监视之中。
并且建文帝颁布命令,不许诸王插手王府官吏的管理事宜,这一举措径直削减了朱棣对王府内部人员的掌控力,致使他的行政系统变得混乱不堪。
朱棣在北平的势力逐步遭到削弱,仿佛成了朝廷案板上的待宰之物,难以进行有力的抵抗。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起着关键作用的人参与进来,把局势的走向完全给改变了,这个人便是张信。
【二、关键转折:张信的倒戈】
张信乃将门子弟,老家在凤阳,跟开创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地方的人。
他爹张兴,打小就跟着朱元璋在凤阳起兵,一辈子到处打仗,立了不少大功。
明朝建立后,张兴被封为永宁卫指挥佥事。永宁卫跟燕王朱棣的封地北平挨着,所以张兴和朱棣的关系很铁。受父亲的影响,张信对朱棣的感情也不一般。
张信由于在军队里表现出色,得到了建文帝的看重,被任命为北平都指挥使。他和张昺、谢贵一起承担着监视朱棣的任务,准备把朱棣捉拿归案。
张信接到这一命令后,心里特别纠结。
一方面,建文帝对他颇为信赖,他身为朝廷官员,按道理就该遵旨行事,针对燕王朱棣有所行动,这是他的分内之事。
另一方面,他和朱棣的关系挺复杂的。他爹跟朱棣关系很好,他本人还曾在朱棣手下干活,对朱棣的品性和本事挺钦佩的。
当下让他去抓昔日的统帅,张信心里那股子犹豫劲儿简直没法形容。
张信因为这样的抉择而饱受无尽痛苦的折磨,成天想来想去,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据《明史》所记,张信在拿到密诏后,“忧愁恐惧,不知所措”,这足以表明他内心的纠结和痛苦。
张信的老妈察觉到儿子不太对劲,一番追问之下,张信总算跟老妈倒出了自己的烦心事。老妈听完,脸色骤变,告诫张信:
我听说燕王有帝王之相,日后定能成就大事业。你绝对不能跟他作对,要不然咱家族会遭受灭门大祸。
母亲的这番言辞,好似在张信的心里燃起了一团火,使他愈发坚决地产生了脱离朝廷的想法。
于是张信拿定主意,要向朱棣表表忠心。他好几次想要去拜见燕王,可朱棣对他有防备之心,起初没答应见他。
张信并未退却,他心里很清楚,这次的选择不光关乎着自己以及家族的安全,还对朱棣的生死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张信总算能够见到朱棣,随后把建文帝的密令以及朝廷的全部行动规划毫无保留地告知了朱棣。
朱棣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马就从被动的局面变为主动。他很快把姚广孝等心腹谋士召集起来,一块儿商量应对的办法。
【三、绝地反击:朱棣的起兵】
建文元年(1399 年),朱允炆下达的逮捕令传到了北平,这座城市一下子就陷入了紧张的氛围之中。
收到指令后,谢贵立马调动了北平城防的七卫军队以及屯田军士,把燕王府所在的王城围了个严严实实。
据史料所述,明朝时一卫的兵力大概是5600人,七卫加起来有39200人,要是再把屯田的兵力算上,那谢贵所指挥的军队总数是超过5万人的。
这会儿的燕王府呢,兵力挺弱的,朱棣的精锐兵马都被朝廷给调走了,王府差不多没啥防御的本事了,急着需要有援兵过来守卫。
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朱棣当机立断做出决定,让心腹张玉与朱能带领八百名兵士迅速奔赴王府。
然而那时的北平城防已然被朝廷牢牢把控,各个道路皆被严密封禁,800名军士若要进城,困难重重。
在这关键时刻,张信又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以北平都指挥使的身份,机灵地给张玉和朱能等人弄出了一条路,让这八百名军士得以顺利进城。
虽说有八百名军士成功进了城,可朱棣这边在面对谢贵的大批军队时,依旧处于不利地位,局势相当危急。
然而,朱棣机灵地借助张信,顺利地展开了一场埋伏袭击,完全扭转了战局。
朱棣心里明白,张昺和谢贵是朝廷安排在北平的厉害角色,手里握着大量兵力,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要是把这俩人除掉,朝廷在北平的军事部署就会被搞乱,那他自己就能获得难得的缓冲时间。
于是,朱棣跟张信商量好了,凭借张信和张昺、谢贵是同事的这层关系,骗他们放松警惕,走进燕王府。
张信去找张昺和谢贵,劝他们相信燕王府不会反抗,朱棣愿意归降,只是希望能当面商量一些事情。
张信一番话,再加上他的身份,让张昺和谢贵慢慢地没了防备心。最后,这俩人没领着大批兵马,就独自进了燕王府的端礼门。
然而,迎接他们的不是朱棣的降服,而是一个用心谋划的圈套。
张昺与谢贵刚踏入王府,朱棣瞬间变了脸色,事先埋伏好的八百名军士迅猛行动,把他俩给抓住了。紧接着,朱棣毫不迟疑地决定将张昺和谢贵处死,这样就把朝廷在北平的两大主要军事支柱给铲除了。
张昺与谢贵的身亡,让朝廷的军队于北平没了指挥者,进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朱棣瞅准时机,带着王府的军士,火速冲向北平的九门。因为朝廷的军队没个带头人,士兵们士气低落,根本没法有力地抵挡,没多会儿,北平九门就被朱棣给拿下了。
朱棣掌控了北平九门后,顺利拿下了北平的统治权,且在很短时间内就把兵力扩充到了数万人。这下子,他总算有了和朝廷叫板的实力,从困境中实现反转,踏上了“靖难之役”的道路。
在这扣人心弦的争斗里,张信的作用相当重要。他不光给朱棣送去了朝廷方面的消息,还帮忙落实了极为关键的诱杀方案,给朱棣起兵创造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毫不夸张地讲,要是没了张信,朱棣起兵的道路会更为艰难,说不定都不能成功呢。
【四、恩宠绵延】
朱棣登上皇位后,对在靖难之役中战功卓著的张信,进行了丰厚的赏赐。
朱棣大气地把张信封为隆平侯,给他千石的食禄,还让他的伯爵之位能够世袭,这就意味着张信的家族会世世代代享受富贵。
据《明史》所记,朱棣对张信那是感激不尽,连他的名字都不直接叫了,特别亲昵地管他叫“恩张”,这很明显地表明了张信在朱棣心里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然而,人一旦权力和地位有所提升,往往就会迷失自我,张信便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信逐渐变得骄傲自负起来。
永乐八年(1410 年),都御史陈瑛对张信进行弹劾,说张信仗着自己侯爵的身份搞贪污腐败那一套,还霸占了丹阳练湖八十多里的地方以及江阴的官田七十多顷。
就这些重罪而言,依据律法,张信理应受到严厉惩处。不过,朱棣想到张信在靖难之役里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作出的突出贡献,最后并没有给他施以重罚,只是在表面上说会依法处置,实际上却是对他宽大处理,免除了他的罪责。
朱棣的宽容可不是毫无原则的偏袒,那是因为他对张信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朱棣心里头,要是当年没有张信的倒戈相助,自己恐怕早就埋进土里了,想登基当皇帝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儿。所以呢,就算张信犯了些错,朱棣也放不下这份恩情,就选择了原谅他。
洪熙元年(1425 年),明仁宗朱高炽登上皇位。朱高炽也清楚张信对于朱棣的关键意义,还有张信家族为明朝做出的贡献。
朱高炽为了表明对张信的厚爱,将张信封为少师,还让他能拿两份俸禄。这一做法不只是对张信本人的极大认可,也让张信在朝廷里的地位越发尊崇,变成了众人瞩目的人物。
从第一代隆平侯张信开始,张家的爵位就一直往下传承,依次传给了张镛、张淳、张福、张祐、张禄、张玮、张桐、张炳、张坤、张国彦,一直到了第十代的张拱薇。
不过,传承的道路并非一直顺遂,第六代隆平侯张玮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由于犯罪被削去了爵位,这事给整个家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好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张玮的儿子张桐扭转了局面,顺利让爵位得以恢复,让隆平侯的传承能够延续下去。
【五、末代悲歌:第十代隆平侯张拱薇之死】
崇祯末年,大明王朝就像处在风雨里的破墙烂壁,快要撑不住了,随时可能倒下。
农民起义开展得热火朝天,很快就扩散开来。李自成带领的大顺军不断壮大,他们攻打城池、夺取土地,但凡他们到过的地方,明王朝的统治秩序都土崩瓦解了。
李自成所提出的“均田免赋”这一口号,很得民众之心,使得众多遭受压迫的农民纷纷加入他的队伍,其势力得以快速壮大。
1640年,李自成率领军队挺进河南,众多饥民纷纷前来归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其队伍就扩充到了数十万人。
1641 年,李自成把洛阳攻克了,将福王朱常洵给处决掉,把王府里的金银和粮食都分给了那些饥饿的百姓,他的声威也由此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张献忠所带领的起义队伍在南方颇为活跃,和李自成相互配合。他们在湖广、四川等地方频频发动进攻,让明政府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1644 年,张献忠于成都称帝,创立了大西政权,这进一步让明朝的统治根基变得不稳了。
在外部,明朝也遭遇着颇为严峻的挑战。东北的后金(清)势力逐步崛起,皇太极登上皇位后,全力做好战斗准备,持续对明朝的边境进行侵扰。
1642 年,松锦之战拉开帷幕,明军遭遇惨败,洪承畴等将领被后金俘获,致使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崩溃,后金的骑兵能够径直冲向京畿地区,给明朝的都城带来了直接的危险。
在这形势危急、关乎存亡的时刻,明朝的财政状况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困难。
朝廷为凑战资,持续加征赋税,搞得百姓日子难过极了,生存都成了大问题。这样一来,社会矛盾越发尖锐,各地民众纷纷起义,整个国家都掉进了混乱和绝望的大坑里。
在崇祯年间,张拱薇被授予太子太傅的职位,成为了大明王朝核心的关键人物。然而,当时的明朝已然病得很重,在气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以及对边疆虎视眈眈的清军面前,明朝军队不断失利,形势变得越发难以收拾。
1644 年,李自成指挥大顺军向北京发起了极具杀伤力的进攻。张拱薇清楚国家已陷入极度危险之中,遂带领手下跟李自成的队伍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在战场上,张拱薇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彰显出他的英勇和忠心。虽说明军在人员数量和装备方面都处于劣势,然而张拱薇及其士兵们依靠顽强的毅力,一轮又一轮地打退了敌军的进攻。
然而随着战事不断推进,明军的伤亡愈发严重,慢慢地陷入了无人支援的困境之中。
大顺军如潮水般涌来,张拱薇陷入重重包围之中,然而他毫不畏惧,手中武器不停挥舞,拼命地奋勇战斗。
在激烈的鏖战里,张拱薇多处负伤,他的战袍被鲜血浸染,可他一直牢牢地守着阵地,丝毫没有退缩。
最终,张拱薇在沙场上壮烈捐躯,为保卫大明王朝,他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热血。
【六、成于背叛,亡于忠诚】
说起张家的过往,那可谓是“因背叛而兴,因忠诚而衰” 。
张信家族在靖难之役的战火中开始引人注目,因为张信的倒戈,造就了这个家族延续十代的荣耀进程。
张信家族的兴衰历程,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典籍,真切地反映出明朝政治的复杂多变。它见证了明朝起初的生机盎然,中期的繁荣昌盛,以及晚期的衰落灭亡。
在那悠悠漫长的历史长卷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起伏紧密相连,一同走过了光荣和屈辱的历程。
直至崇祯末年的战火,无情地将这个家族的辉煌给吞没了。
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张拱薇决定将自己献给国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家族的荣耀与国家的尊严。他的这一英勇行为,给张信家族的历史画上了一个既悲壮又让人钦佩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