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盛唐余晖散尽,却留给长安150年的晦暗难明

东政谈历史 2023-08-13 16:49:00

唐朝留给我们最初的印象是怎样的?

是四夷拱手,八方宾服的大国气象;

还是威加海内,万邦来朝的天子威仪。

长安城的明月,曾照见王维远眺处的九天阊阖,渭水上的秋风,吹拂过杜牧回望时的锦绣成堆!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李龟年的乐曲、公孙大娘的剑器;杜甫炽热的青春年少和李白放纵的诗酒年华,这些热烈、奔放、绚烂的元素,共同构成了一段旷古未闻的璀璨繁华。

然而,这些是真正的大唐吗?

是,但肯定不是全部!

纵观大唐王朝近三百年历史,前半程确实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然而一场安史之乱,渔阳鼙鼓惊破霓裳羽衣,胡虏铁骑踏碎九重城阙,煌煌盛世在玄宗仓皇西行的背影里,轰然倒塌……

诗仙“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殊不知繁华过后,是多少的山河破碎,又有多少的人间凄凉!

天子式微、诸侯割据;外族入侵,战乱频仍,所有发生在其他朝代的悲剧,同样分毫不差地在衰老的李唐王朝身上一一重演。

而帝都长安,作为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在安史之乱后的152年时间里,不仅先后六次惨遭外敌蹂躏,更亲眼见证了大唐天子多达九次的仓皇出逃。

“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盛唐余晖散尽,帝国漫长的黄昏之中,大厦危危将倾,江山摇摇欲坠,长安已是满目疮痍,曾经的一切都成为了回忆……

安史之乱,一切祸乱的开始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反唐,叛军南下之后,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三十三天便攻陷东都洛阳,更屯兵陕郡,意欲进窥关中。

而此时老迈的唐玄宗李隆基,又听信奸相杨国忠谗言,执意让固守潼关的哥舒翰主动带兵东出迎敌,结果灵宝一战,不仅二十万临时拼凑的大唐兵马损失殆尽,天险潼关更落于叛军之手。

潼关失守,关中平原已是门户洞开,帝都长安东面再也无险可守,玄宗惊闻前线兵败,于756年六月十三日深夜仓皇出宫,西逃蜀地。

次日,天子车驾行至长安以西二十余里的马嵬驿,禁军将士因抛妻弃子又要离乡远行,突然发生哗变,杨国忠当场身首异处,贵妃杨玉环被逼自尽,此后,已颜面扫地、彻底成为孤家寡人的玄宗继续西行入蜀。

而太子李亨则在此处与父亲分道扬镳,统兵北上灵武,并最终于当年七月被三军拥立称帝,大唐历史进入唐肃宗时代,李亨也成为首位在长安以外登基的唐朝皇帝。

玄宗出逃十日之后,叛军进入大唐国都,安禄山第一时间便将滞留长安的李唐皇室宗亲,以及杨国忠、高力士的党羽共计八十三人,当街屠杀示众。

随后又将陪同玄宗出逃的政府官员、禁军将领们的家属、包括未成年的婴孩,全部赶尽杀绝。

王、侯、将、相扈从车驾、家留长安者,诛及婴孩。《资治通鉴·唐纪》)

同时,纵兵在长安城中肆意烧杀抢掠,更掳掠了大量宦官、宫女,押送至大燕王朝的帝都洛阳。

公元756年,是唐朝开国近140年以来,长安第一次被外敌攻破,也是皇帝第一次被迫离开都城。从这一刻开始,大唐命运迎来盛极而衰的转折点,而更多的浩劫,还在前方等待。

天子再迁,吐蕃的巅峰时刻

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正月,随着史朝义在穷途末路中自缢身亡,为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然而,被叛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大唐王朝,尚未获得片刻喘息之机,新的危机又接踵而来。

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唐廷被迫将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边防重镇的精锐部队全部内迁回国,用以平定叛乱,只留下一些老弱残兵驻守边境。

地处西域的吐蕃军队则乘虚而入,在其不断蚕食下,不过数年时间,大唐西北地区数十州县相继沦陷,河西、陇右之地尽数落于吐蕃之手。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七月,吐蕃联合吐谷浑、党项、羌、氐诸部,集结超过二十万人马,再次向唐朝发起大规模进攻。

而当时正恃宠擅权的宦官程元振却对前线军情置若罔闻,既不派兵增援,也不上报朝廷,直至吐蕃大军越过邠州(今陕西彬县),唐代宗李豫才惊闻外敌入寇的消息,慌忙命各藩镇出兵勤王,同时启用一直闲赋在家的郭子仪,进驻咸阳组织防御。

然而,众多藩镇因痛恨宦官专权对朝廷心生不满,纷纷选择作壁上观,而一心弄权的程元振又拒不发兵支援,郭子仪“闲废日久,部曲离散”,麾下根本无可用之兵,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一步步靠近长安。

十月初七,西域联军渡过渭水,即将兵临长安城下,代宗闻讯,在少数禁军和宦官的簇拥下逃离京师,亡奔陕州。十月初十,吐蕃军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长安。

随即,入侵者开始烧杀抢掠,“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而更无耻的是,早已放弃抵抗、躲藏于民间的禁军官兵,非但无人挺身抗暴,反而趁乱加入洗劫京师的行列之中,长安百姓惊恐交加,纷纷选择外逃。

关键时刻,好在唐朝还有郭子仪这样忠心耿耿的将领,在内外无援的情况下,此人收拢四千余名残兵溃勇后,毅然选择反攻长安。

一路之上郭子仪采用疑兵之计,白日大张旗鼓,夜间则燃起篝火无数,营造大军将至的假象,又暗中联络上百名江湖志士,每日在长安城内制造混乱,扬言郭子仪率十万唐军,不日便要攻向京师。

汾阳王威名赫赫,吐蕃军队闻讯是人心惶惶,加之长安的金银财帛已被洗劫一空,遂于十月二十一日弃城而走,两日之后,郭子仪率军入城,陷落十五天的长安再次光复。

攻陷大唐都城,成就了吐蕃王朝的巅峰时刻,这是强如松赞干布这样的伟大君主,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的“丰功伟绩”。

而在短短数年之内,接连发生国都失陷、天子逃亡的惨剧,除了耻辱以外,更是唐朝内忧外患、人心离散、国力衰微的最真实表现。

泾原兵变,唐廷已威严扫地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虽然在形式上平定了叛乱,但黄河下游地区,各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中央集权反而受到严重削弱。

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卒,此时节度使的废立已不由朝廷任免,世袭罔替成为藩镇默认的规则,其子李惟岳依照惯例上表朝廷,请求承袭新任节度使之职。

两年之前,代宗李豫已经驾崩,如今的大唐天子是刚刚继位两年的德宗李适,年轻的皇帝一心想恢复大唐昔日荣光,出于约束、管控藩镇的目的,拒绝了李惟岳的要求。

心怀不满的李惟岳,随即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道节度使梁崇义举兵造反。

而此时单纯依靠唐廷中央军队,已不足以剿灭叛军,德宗只能采取“以藩制藩”的策略,调动河东、昭义、淮东等各路节度使,参与平叛。

交战初期,唐军很快占据上风,但藩镇均各怀鬼胎,合纵连横,朝廷又赏罚不公,导致节度使降而复叛、自立为王之事层出不穷,而藩镇内乱、军阀混战的局面,则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建中四年(783年)秋,原本奉命讨逆的淄青节度使李希烈,在出兵之际叛唐称王,并率军围攻河南襄城。

为解襄城之围,德宗再遣泾原诸道出兵救援。而当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途径京师长安时,麾下士卒满以为背井离乡、远赴国难,可以获得朝廷丰厚的赏赐,结果不仅一无所获,就连出兵前的践行宴会,也只有粗陋的“粝食菜啖”。

愤怒的泾原官兵忍无可忍并发生哗变,甫至浐水便调转枪口,直奔长安皇宫,而禁军已被调往河东平叛,此时京师空虚,德宗无奈仓皇出逃。

成功占据长安后,泾原将士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大肆掳掠京师府库的同时,又拥立太尉朱泚登基称帝,并屠杀七十七名李唐皇室宗亲以泄愤。

十月十日,“新君”朱泚御驾亲征,并将逃亡的德宗李适围困于奉天(今陕西咸阳乾县)长达三十余日。

虽然不久名将李晟便收复长安,朱泚也在一年后兵败身死,但一场泾原兵变,五千叛军攻克长安,天子流亡又被困数旬,唐军虽然又一次取得了所谓的胜利,但大唐王朝可以说是颜面扫地。

而且面对兵强马壮的节度使,遭遇重创后的德宗心怀忌惮,态度由强硬转为妥协,从此在应对藩镇割据问题上更显力不从心。

黄巢起义,长安的至暗时刻

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大唐王朝迎来了自“安史之乱”后最大的劫难。

屡试不第的私盐贩子黄巢,怀着对科举制度的失望与唐廷的怨恨,在河南濮阳聚众反唐,此后,起义大军辗转江淮河汉之间流动作战,声势不断壮大,兵力更发展到数十万人。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在攻克东都洛阳后,挥师西进,取得潼关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潼关失守,长安岌岌可危,此时的形势与“安史之乱”时几乎如出一辙,僖宗李儇也做出了与当年玄宗皇帝同样的选择——在叛军来临之前,大唐天子由五百神策军护卫,匆忙带领少数宗室亲王逃离京城,远避蜀地。

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率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抵达长安,而此时的起义军,入城之后不仅与百姓秋毫无犯,军中将士甚至还慷慨解囊资助贫民,黄巢更张榜晓谕民众“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然而和谐的景象仅仅维持了两天,在洗劫唐朝皇宫、并对李唐皇室和官商富绅进行血腥清算之后,意犹未尽的起义军开始在长安城中大肆破坏,更将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罪恶之手,伸向了所有无辜平民。

信誓旦旦要百姓“安居无恐”的起义军,仅仅入城三天,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怖浩劫,而罪魁祸首的黄巢,却在长安的恸哭哀嚎中登基称帝,成为大齐皇帝。

次年四月,因勤王兵马反攻长安,黄巢暂时退至灞上,待其重返京师之后,因记恨城中百姓为唐军提供帮助,为立威更为泄愤,黄巢遂下令屠城,短短数日,便有八万余人成为其刀下冤魂。

公元883年四月,在藩镇围攻之下,黄巢最终兵败,仓皇退出长安前,起义军变得更加疯狂,除了竞相掠夺财物外,更“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

煌煌帝都、巍巍长安,在逃亡者丧心病狂的暴行之下,沦为一片焦土废墟。

藩镇混战,动荡中的大唐王朝

中和四年(884)六月,黄巢起义失败,次年三月,流亡蜀地近五年的僖宗李儇,回到阔别已久的国都长安。

回銮当月,僖宗便取《后汉书》中“永惟祖宗之洪业,思光启乎万嗣”之意,下旨改元“光启”。

只是劫后余生的大唐王朝,早已失去昔日的光彩——关陕之外,藩镇雄踞四方,自擅兵符,废立不由朝廷;两河江淮赋税均不输供中央,天子号令只行于河西、山南、岭南等寥寥数十州县,而曾经繁华的长安,此时更是宫阙残破、满目疮痍,一派凄凉景象。

改元不久,权宦田令孜因争夺盐池之利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交恶,随后便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共同出兵攻打王重荣。

王重荣遂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救,而藩镇混战的结果,是朱玫和李昌符联军大败,各率残部逃回本镇,而田令孜的神策军也损失惨重,只得带着唐僖宗再次逃离长安,流亡凤翔(今陕西宝鸡),随后李克用引兵攻入长安,四处纵火劫掠。

僖宗虽然在光启四年(公元888年)二月再度回到长安,然而长年的流离失所,又饱受战乱惊吓,迅速摧毁了皇帝的健康,回京仅一月后,年仅27岁的李儇便因病暴毙。

而神策军指挥使宋文通则因一路护驾有功,被僖宗赐名李茂贞,并先后加封其武定、凤翔、拢右三镇节度使。

此后,李茂贞盘踞凤翔势力不断壮大,日益骄横跋扈,甚至开始干涉朝政,这也导致继位不久的唐昭宗李晔十分不满。

为解决这个卧榻之侧的威胁,昭宗于公元892年下旨命李茂贞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孰料其非但抗旨不尊,还以极具威胁和挑衅的语气回复朝廷道:现在国家动荡,如果我不在凤翔,将来陛下再次流亡,又能到何处避难?

“军情易变,戎马难羁,唯虑甸服生灵,因兹受祸。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资治通鉴·唐纪》

年轻气盛的皇帝被彻底激怒,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兵攻打凤翔,结果禁军出征几乎全军覆没,而李茂贞随即勾结邠宁、华州两镇节度使共同出兵逼近京师,昭宗闻讯出逃终南山石门,幸而李克用听闻天子有难,及时发兵关中,长安才得以幸免于难。

次年,唐昭宗从石门回到京师,便招募军队,让宗室之人统辖。李茂贞又认为朝廷是在防备自己,再次发兵并最终攻陷长安,随即在帝都纵兵大加抢掠,将众多宫殿付之一炬。而苦命的昭宗再度仓皇出逃,途经华州时又被刺史韩建扣留于藩镇长达三年之久。

“黄巢起义”之后,唐朝进入其历史上最混乱动荡的时期,内有宦官乱政,外遭藩镇欺凌,国家已名存实亡,而僖宗、昭宗作为正统象征,更成为节度使手中壮大实力的工具和竞相追逐的筹码。

繁华落尽,天子的最后远行

昭宗“幸驾”华州期间,为进一步控制皇帝,韩建将十一位李唐宗室亲王全部杀害,并千方百计地解散了禁军,而此时,“身陷囹圄”的昭宗,只能任其摆布。

直到乾宁五年(公元898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占据东都洛阳,声势日渐强盛。而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被迫暂时建立攻守联盟,为防止朱温以勤王之名兴兵西征,诸藩决定重修长安宫殿,于当年八月迎昭宗回京。

返回长安不久,唐廷又起波澜,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因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崔胤欲引朱温入京诛杀宦官,不料消息走漏,韩全诲先下手为强,将昭宗挟持后投奔凤翔李茂贞而去。

天子岂能落于他人之前?朱温闻讯大怒,遂于902年十月发兵东征,并将凤翔围困长达数月。

被围日久,城中粮秣渐尽,加之天气严寒,冻饿死者不可胜计。李茂贞被围无奈,于天复三年(903年)正月杀韩全诲等二十人,并以送还昭宗为条件向朱温议和。

将昭宗迎回长安后,朱温顺利接管关中地区,此时其已是兵强马壮,天下无人敢撄其锋,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生出取李唐而代之的想法。

而昭宗深知自己处境,对朱温是言听计从,但关中毕竟不是朱温势力所辖,久居长安唯恐变生肘腋,于是在904年正月“奏请”昭宗迁都洛阳。

三月,昭宗依依不舍地挥别帝都长安,回首万千宫阙,面对跪地送行的百姓,自知此去凶多吉少的大唐天子,无比哀婉地说道: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

当年八月,年仅三十七岁的唐昭宗李晔,被朱温遣人弑杀于洛阳皇宫,其子李柷继位仅三年后便被迫禅位于朱温,国祚289年、曾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至此成为历史。

0 阅读:169

东政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