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丞相到魏王,权力之巅的曹操止步篡汉,是初心不改还是另有隐情

小瑀说史吧 2024-08-09 14:11:42
序言

公元216年,曹操晋升为魏王,加九锡,(九锡是指天子才能使用的九种最高赏赐)。

如果不算西汉初年吕后一族,曹操是大汉立国四百年来第二位异姓王,上一个被加九锡的异姓王就是篡汉前的王莽。

此时的曹操名义上仍为汉朝臣子,但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等同于皇帝的权力,权倾朝野,离代汉仅一步之遥。

然而就是这一步的距离,曹操却戛然而止,究竟是初心不改还是另有隐情?曹操的权力进阶之路又有哪些博弈?下面让我们一探究竟。

“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创业时的政治纲领

受《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影响,曹操在世人心中一直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乱世奸雄的脸谱化形象。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曹操的形象要复杂丰富许多,尤其是年轻时期的曹操更是一个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正能量青年。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

曹操在十九岁时出任洛阳北部尉,以执法严明,不畏权贵而被朝野熟悉,后来又参与讨伐黄巾、诛除十常侍宦官集团等重大事件。

190年,西凉军阀董卓擅权朝政,废少帝立献帝,招致天下不满,曹操辞官到陈留,大散家财,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这一年曹操三十五岁。

可以说,曹操从十九岁出仕到号召讨伐董卓的十几年里,始终以复兴汉室为己任。虽然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但依然初心不改。

天下纷乱之际,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他们曾笼络曹操加入,但被严词拒绝。

191年董卓迁都长安,讨董诸侯内部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曹操耻与他们为伍,便带领宗族亲信离开,独自招兵买马。

192年,曹操大破黄巾军,平定兖州,获得降卒三十余万,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称青州兵。这是曹操王霸生涯的第一桶金,许多名士豪族也在此时纷纷归附。

当时有一谋士毛玠就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此建议被曹操采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经过改编加工的,挟和奉一字之差,意思确有天地之别。

可见在诸侯争霸伊始,曹操便把自己定位在维护汉室,讨伐天下的角色,不排除借鉴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尊王攘夷。

所以说曹操愿意尊汉帝为天下共主,但权力得是自己的。

只不过这个时候曹操实力不够,在派曹洪率兵迎接献帝时,被卫将军董承与袁术据险阻止。

再此后的三四年时间里,曹操破吕布、平黄巾、打陶谦、逐袁术,死死保住兖州这块四战之地的地盘。

196年,献帝回到洛阳,曹操的政治生涯迎来转机。当年七月,汉献帝密诏曹操进京。

原来汉献帝自迁都长安后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先是被董卓挟制,后又被李傕郭汜欺凌,好不容易有机会迁回洛阳,护驾有功的韩暹、杨奉等军阀骄横难制。

实在没有办法,献帝在国舅董承的建议下迎曹操入京以制衡韩、杨,至于为什么选择曹操,一来曹操为官宦之后,根正苗红,二来曹操与董承一直保持良好关系。

曹操在接到诏令后,当即率军奔赴洛阳,进京后做了两件事,先驱逐对手韩、杨,而后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把中央军权和中枢机要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

接下来,曹操又对朝廷进行一系列政治洗牌,先是诛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议郎侯祈,而后封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

在东汉,侍中、尚书皆是皇帝近臣,掌管中枢,权力极大,曹操斩除异己才能掌控政权,董承等作为迎曹功臣,自然被赏赐优待,而曹操通过分化瓦解,软硬兼施实行集权。

当然这些还不够,曹操于九月迁献帝于许昌,许昌是曹操的地盘,更有利于掌控献帝,十一月,曹操升司空,总揽朝政。

曹操从地方军阀到掌控天子其实就是强本固基之路,这一时期的曹操仅占兖州一带,实力不算太大,他能做的是清除东汉虚弱朝廷内的微小政治威胁。

从司隶校尉到位列三公,恰恰说明曹操初步掌握京畿之权,但仍需借助朝廷名义扩大势力。

从丞相到魏公,权力进阶的背后:武力统一北方,打击士族反对势力

曹操在掌握天子后,开始了打怪升级、扩充地盘的道路,先后败袁术、灭吕布、收张绣、破刘备,成功吞并兖州、徐州等河南、淮河流域。

在曹操东征西讨的同时,北方另一大诸侯袁绍吞并青幽并冀四州,统一河北地区,磨刀霍霍准备南下。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这场战役将决定中国北方的归属。

经过近一年的鏖战,曹操偷袭袁军粮草集中地乌巢,以两万绝对劣势兵力击败袁绍十二万大军,创造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经此一战,袁绍元气大伤,于202年忧郁而终。此后曹操乘胜北伐,消灭袁尚、袁谭等袁氏残余势力,兼并河北四州。

后于207年北上深入塞外,大破辽西、辽东、右北平等三郡乌桓,兵锋直抵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称臣请降,至此曹操统一北方地区。

所谓实至才能名归,208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曹本人亦成为东汉以来第一位丞相。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曹操在过去十年里的职务是司空,只有在统一北方后才成为丞相,而司空在法统上的权势远远无法和丞相相比。

除了对外扫平诸侯,曹操对内也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清洗。

200年初,国舅董承不满曹操专权,受汉献帝衣带诏嘱托,联合献帝近臣、刘备、西凉马腾等人谋诛曹操,结果事情泄露,董承一伙皆被诛杀。

衣带诏政变背后是以董氏外戚为首的汉家传统势力对曹操新兴军阀势力的反扑。

而董承集团的覆灭意味着东汉残余正统政治势力的消亡,曹操在朝中的势力进一步稳固。

此后的七八年里,曹操把战略重心放在平定北方上,但这并不意味放松对朝廷的控制,他通过荀彧等世家豪族势力遥控朝中的一举一动。

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兵锋南向图谋长江中游重镇荆州,以此恢复大汉统一天下伟业。

在出征之前,曹操斩杀名士、北海太守孔融。孔融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又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士族群体中影响巨大。

曹操此前容忍亦是顾及舆论影响,而这次拿孔融祭旗就是为了统一思想和舆论,这也侧面说明曹操在北方已站稳脚跟,地位稳固。

208年夏,曹操占领荆州,继而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决战,曹军大败,曹操退回北方,统一中国的进程被打断,三足鼎立之势逐渐形成。

回到许都的曹操为避免北方骚动内乱,重点提拔曹氏宗族势力,世子曹丕成为五官中郎将,设置官属,为丞相副。

同时实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不拘一格的提拔寒族人才,以此笼络中下层地主阶级的支持,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

在初步稳定内部政权后,曹操需要一场军事胜利以巩固权势,一如官渡之战一样。

这次他把目光投向西凉,西凉作为中原地区大后方,长期割据,如果与江东孙权遥相呼应,南北夹击,曹操势必陷入被动。

211年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与马超的军队在潼关展开对决,并大败马超。此后,曹操命夏侯渊继续西征,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平定整个凉州地区。

而曹操也凭此挽回赤壁之败的政治损失,212年,曹操被准许“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

213年五月,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公,加九锡。对于曹操来说,从丞相到魏公是一个质的变化。

因为丞相也好,三公也罢,归根结底都是汉朝臣子,而魏公则意味着打破臣子天花板,向贵族迈进。

公作为王以下的第一等爵位,有着很大的特权,不仅建魏国,领冀州十郡之地,还置尚书、侍中、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俨然如独立王国。

而九锡则是只有天子才享有的礼仪,曹操这么做难免会令人猜测其有僭越之举。

这次曹操面对的是以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的反对,荀彧自讨伐董卓后就跟随曹操,在平定中原、官渡之战中屡献奇谋。

在曹操对外征战时,荀彧以尚书令的身份管理许都内政,与曹操一内一外,相得益彰,当之无愧的成为曹魏集团二把手和首席参谋。

同时,荀彧还是颍川名士集团首脑,荀彧的家乡是颍川,带动了当地一大批豪族代表进入曹魏,如他的侄子荀攸、钟繇、司马懿、陈群等。

在荀彧看来,他与曹操的关系不仅是上下级,还是同盟关系,他忠于汉室,为曹操卖力也是出于维护汉室,曹操称公就是背离复汉同盟。

面对这位十几年的老战友,曹操没有一丝犹豫,他先是借东征孙权之际,将其调离中枢,留在军中,然后勒令自尽。同时拉拢其他名门,极力打压反对势力。

从官渡到平西凉,曹操通过军事兼并和政治高压的方式,不断实现权力进阶,也引起朝野一些势力的反对,然而曹操以绝对实力优势碾压所有对手,并不打算收手。

魏王,曹操权力之路的终点

215年,曹操南征平定汉中,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都会伴随着政治地位的突破。

216年四月,曹操再次晋升,被册封为魏王,位在诸侯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宗庙仿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

此时的曹操距离皇帝仅一步之遥,权力与天子无异。从魏公到魏王,曹操打破了自汉高祖以来“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之约。

要知道除了吕后称制时期外,尚无异姓之人称王,即便王莽位列诸侯之上,未篡位时也只是称宰衡。

如此看来,曹操称魏王不仅是权力上的转折,更是对皇位的觊觎。

二十年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逐渐变为“代天子以令诸侯”,而曹操的转变根本上是权力的膨胀、统治的稳定。

外因上,天下仅剩孙、刘未定,而平定汉中意味刘备西川势力扩张被遏制,孙权也只是偏居自保。

内因上,曹操对朝廷处于绝对控制的地位,汉朝只剩下一个空壳,这从日后曹丕逼迫献帝禅位,满朝连个为他说话的都没有就可看出。

所以在曹操称魏王的这段时间,小编深信曹操是有篡位的野心。那么最后为什么曹操没有实现这一计划呢?

小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天下没有曹操想象的牢固,即低估了孙、刘的实力。

从217年至219年,曹刘之间爆发汉中大战,战争持续二年,最终以刘备夺取汉中取得胜利告终。

而曹操在此役中损失惨重,西线最高军事指挥官夏侯渊被老将黄忠斩杀于前线,曹魏集团对刘备的战略态势由攻转守,关中重镇长安直接暴露于蜀军面前。

在东线战场,关羽在襄樊战场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甚至一度想从许都迁都避祸。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一旦称帝,势必引起孙刘强烈反弹,届时东西夹击,整个中原不复曹魏所有。

此时的曹操终于明白,称帝的条件远远不够。所以当孙权杀关羽后劝曹操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大意是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在曹操看来,皇位不仅没有吸引力,恐怕还是个烫手山芋。

除了孙刘外在因素外,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曹操已经老了。长期以来饱受头风病折磨,他的身体和精力不足以支撑他继续战斗。

以至于陈群、桓阶、司马懿等世家大族劝谏曹操称帝时,曹操以那句著名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终结了称帝的舆论,几个月后曹操病逝。

而曹操临终前的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天命在吾说明对称帝至少不排斥,吾为周文王亦是表达对下一代的暗示。

因为周文王擘画了代商的蓝图,最终在周武王手中实现。

曹操在得知自己得到门阀士族的认可后,知道曹氏称帝的条件已然成熟,只是自己等不到了,这一光荣的使命留给自己的后人完成吧!

0 阅读:58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