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意失荆州到败走麦城,魏蜀吴三家的算计是关羽战死的罪魁祸首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32

导语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指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历史典故。

219年,关羽率军攻打曹魏南部重镇襄樊,重创曹仁,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

然而孙权却趁机在背后捅刀子,他派吕蒙以白衣渡江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导致荆州失陷。

关羽在曹孙的联合绞杀下败走麦城,被孙权害于临沮,一代战神至此陨落,只留下后人扼腕叹息。

后世普遍认为是关羽的疏忽大意导致荆州丢失,关羽大意失荆州也屡次被搬上银幕舞台,并被人们演绎相传。

但我们从正史分析来看,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是个伪命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和战略因素。

毫不夸张的说,关羽的死就是魏蜀吴博弈以及有意无意做的局的结果。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背后隐藏着巨大政治危机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07年,诸葛亮在卧龙岗为刘备规划了一幅宏伟的战略蓝图。

刘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取荆州、夺益州,大败曹操于汉中,基本实现《隆中对》的前半部分。

219年七月,刘备晋位汉中王,这是刘备起兵二十多年来最高光的时刻,此时的刘备坐拥两川,占据荆州,将整个长江中上游连成一片。

此时正是光复高祖伟业的绝佳时机,也是做好《隆中对》后半篇文章的重要节点,而关羽坐镇荆州六年,自然成为“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中的上将”。

刘备在晋位汉中王后,马不停蹄的派遣使者前往荆州,诏命册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所有军政事务。

此后不久,关羽统率荆州五万大军北上攻打曹魏集团荆北军事重镇樊城。

驻守樊城的南线最高司令官曹仁虽顽强抵抗,但在关羽的强大威慑下渐力不从心,不得已向远在长安的曹操求援。

与风光无限的刘备相比,曹操可谓沮丧到极点。

汉中大战持续两年,损兵折将数万,自己的宗室心腹大将、西线最高军事长官夏侯渊被斩杀于定军山。东线战场上,孙权以举国之力攻打合肥,江淮局势异常紧张。

面对曹仁的求援,曹操只能挤牙缝般的拼凑出三万精锐,由于禁统领火速奔赴荆襄战场。

曹仁、于禁都是跟随曹操征战数十年的得力老将,曹仁是曹氏宗族领军人物,于禁是五子良将,又有假节钺之权,二人地位、影响不次于关羽。从军事规模上看,双方旗鼓相当。

原以为荆襄战场会是一场血战,但结果却大跌眼镜。

时值八月,连绵大雨,汉水溢流,水高五至六丈,于禁的七军三万人驻扎于樊城外地势低洼处,全被洪灾所淹。

关羽乘舟船对曹军发动猛攻,于禁的三万大军淹死者战死者无数,其余尽皆投降,于禁也在这场水战中被俘虏。

至此救援樊城的曹军精锐全军覆没,关羽威名震动中原,曹操甚至打算迁都避其锋芒。

从围困樊城到水淹七军,关羽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证明自己无愧于当世名将,但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光芒四射的背后已有黑暗侵袭而来。

首先,关羽虽然歼灭于禁军团,但襄阳和樊城并没有攻下来。

曹仁在得知于禁兵败后本想放弃樊城。但汝南太守满宠却冷静分析道:

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会滞留很久,况且关羽不敢再向前推进,是顾虑后路被切断。现在如果退走,黄河以南地区就不再为己所有了。

因此曹仁坚定防守的决心,关羽虽然向樊城发起猛攻,但并未取得战果,而襄阳方面虽然被围困,但凭借强大的防御工事和坚固城墙得以固守。

其次,关羽意外促成孙曹军事同盟,起初关羽水淹七军,曹操打算迁都,曹魏上下一片惶恐,最终司马懿、蒋济站出来稳住阵脚,对曹操说:

“于禁等人战败是因为洪水,并非攻战失利,未伤及国家根本,而且关羽势力太盛,必然为孙权忌惮,只有联合孙权才能解樊城之围。”

事实也正如司马懿所料,孙权垂涎荆州已久,面对曹操的拉拢,没有半点犹豫,开始蠢蠢欲动,偷袭荆州。

综上,关羽水淹七军却没拿下城池分毫土地,反倒陷入南北两线的尴尬局面,只可惜关羽不自知,盲目的认为一切尽在掌握,殊不知自己已陷入空前危机。

关羽败走麦城,归其原因是破坏统一战线,使自己站到所有势力对立面

在关羽的“撮合”促成下,曹操和孙权这对冤家携手走到一起,而且这两位乱世枭雄打出了精妙绝伦的战术配合。

正面战场上,于禁兵败后,曹操督促驻守在宛城待命的大将徐晃紧急南下援救曹仁。

当年十月,曹操亲率主力从长安移师洛阳,派遣多支军队增援徐晃。

而徐晃无愧五子良将,一眼看出关羽孤军深入的弱点,深挖堑壕要截断关羽的后路,逼得关羽只能后撤,双方在襄樊展开拉锯。

对于孙权而言,此战是收复荆州的绝佳时机,为确保万无一失,孙权在吕蒙的建议下采取骄兵之计。

先是以吕蒙病重为由,假意解除其大都督职务,让他回建业养病,实则暗中与其策划,然后又派名不见经传的白面书生陆逊掌管军队。

而陆逊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关羽,一通彩虹屁的称颂其功德,同时还不忘贬损自己才疏学浅,难堪大用,临了还表示愿意接受关将军指导教诲。

一直以来,关羽驻扎在荆州江陵,江陵城池坚固,又有前线城池公安为协助,可谓易守难攻。

关羽北伐前又沿江陵筑烽火台,就算孙权偷袭,只要烽火一起,关羽回援最慢只要三天。

再加上关羽从没有把孙权、陆逊之流放在眼里,因此不再有疑心,便把防守江陵的军队全部调往樊城。

关羽调兵的情报传回建业,得知荆州守备空虚后,吕蒙秘密抵达前线陆口,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一艘艘小船中。

一部分士兵穿上商人的衣服摇撸过江,昼夜兼程,一夜之间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烽火台守望的官兵全部捉了去。

而后派人成功游说驻守公安的傅士仁和江陵的糜芳投降,至此吕蒙兵不血刃的拿下荆州。

南郡失守的消息很快传至襄樊前线,起初关羽不信,直到烽火台被夺,糜、傅投降的消息如雪片般传来,关羽方才如梦初醒。

此时的荆州前线士兵闻听老巢被占,无不惶恐,关羽被迫向南回撤。

曹军阵营得知孙权夺了荆州,顿时信心百倍,精神大振,徐晃更是一举突破关羽防线,荆州军迅速崩溃。

随着关羽溃败,其治下的各城长官纷纷归降孙权,关羽孤立困穷,无处依靠,只能向西退守麦城。

此后关羽向西部驻守上庸的刘备义子刘封求援,结果遭到拒绝,关羽仅带十余名骑兵奔逃,路上被东吴大将潘璋截获,于十二月被孙权斩杀,一代武圣至此谢幕。

从战襄樊到失荆州再到败走麦城,关羽用自己的生命解释了自己如何被魏蜀吴三大政治集团算计至死。

而这悲惨结局的背后是关羽对孙刘统一战线的破坏以及未能保持内部团结的缺陷。

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联孙抗曹是存活下去以及复兴汉室的永恒主题,《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在于此,保持住荆州也在于此。

一直以来关羽威名远扬,虽然不是刘备集团一把手,但却被孙权仰视敬畏,之前,孙权曾向关羽提亲,让关羽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

此举本是为联和刘备对抗曹操的政治联姻,关羽作为荆州主帅本应以大局为重,即便不同意也应婉言回绝。

但关羽不仅没看上孙权,还说出“吾虎女岂配犬子!”的侮辱之言,这让孙权十分难堪。

到了襄樊之战前夕,关羽还责难孙权和吕蒙运粮迟缓。

要知道,孙权早就对荆州有想法,关羽与曹魏对决,应该注意与孙权的关系,结果竟然把本就箭在弦上的盟友关系彻底推向对立面。

同样,在下属面前,关羽也有一副舍我其谁的骄气,糜芳和傅世仁仅因战前运粮延误时日就遭杖责,甚至在出征的时候还警告二人,如有差错待回来依军法处置。

要知道,傅士仁是刘备留守荆州的实权派,长期负责荆州粮草后勤,糜芳的位置则更高,他是最早随刘备的徐州集团的功臣宿将,还是刘备的小舅子。

至于刘封和关羽的关系也没好到哪去,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几十年来对关羽以叔父称呼,但关羽从未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甚至多次在刘备面前加以贬斥。

正因为关羽外不足连接,内尚难和谐,他的失败自北伐时已经注定。

这一切不利因素,关羽毫无察觉,因为他过于高傲,从来都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最终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

而荆州蜀汉高层的集体背叛与其说是卖主求荣不如说是对关羽霸道作风的集体抗议。

相反,吕蒙在维护团结这一点上比关羽高明太多,他进入江陵后对关羽及其将士们的家属给予优待,对百姓更是秋毫无犯。

不仅如此,吕蒙还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在城中各处游览慰问,很多军士家属写信报平安托使者带走。

当关羽部属得知家中平安,所受对待超过以前,心里甚是安慰,根本无心再战,等到孙权抵达江陵后,所有官员职务不变,待遇赏赐一样不落。

而关羽在孙权集团的统一战线手段的打击下迅速沦为孤家寡人。

《隆中对》的缺陷和刘备的政治算计是害死关羽的罪魁祸首

孙曹联盟以及荆州集团内部的背叛只是表面因素,酿成关羽悲剧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蜀汉战略设计出现缺陷。

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刘备先取水陆交通枢纽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为后盾,形成“跨有荆益”的鼎立之势,最后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美好愿景。

《隆中对》把荆州作为刘备北伐的战略据点,却忽视了荆州是东吴的重要地缘屏障。

荆州在江东政权的上游,北据汉水,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同时极大威胁江东安危。

孙权自继位吴侯以来,就不断向荆州扩张,直到荆州牧刘琮投降曹操。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实际上被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家瓜分,其中,刘备占据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五郡,曹操占据襄阳一郡,孙权占江夏一郡。

217年,刘备与曹操角逐汉中时,为维护东部战线安全,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孙权。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挡孙权对荆州三郡的野心。

尤其是南郡还是西进巴蜀的咽喉要道,当初是刘备从孙权处借的,本就没有法理依据,当刘备取得西川后,又赖着不还,更加剧了孙刘之间的矛盾。

与此同时,刘备与曹操又始终处于敌对状态,此时的荆州已不仅是刘备联吴抗曹的战略据点,而是交织着三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复杂地缘。

因此镇守荆州之人必是胸有韬略的帅才才能担当此任,在刘备入川后,诸葛亮与关羽共同镇守相得益彰。

然而随着庞统命丧落凤坡,诸葛亮不得不入西川驰援,至此,镇守荆州的重任全部交给了关羽。

关羽以一人之力对付魏、吴两大强国实属强人所难,而刘备、诸葛亮始终未能察觉吴国会争夺荆州。

以至于关羽北伐时,西川未派一兵一卒,这一切源于《隆中对》设计的战略缺陷未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加以调整。

同时刘备、诸葛亮也未能认识到关羽的性格缺陷,在刘备看来,诸葛亮虽是军师,但他的哥哥诸葛瑾却供职东吴。

刘备远在西川,对诸葛亮并不是百分百的放心,只有关羽才让他感到踏实。

至于关羽的性格,《三国志》总结的很到位,即“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然刚而自矜。”大意是关羽是个优秀勇猛的将领,但是刚愎自用。

作为一名将军,关羽能够交出一份合格的交战答卷。但作为荆州主帅,需要解决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其素质明显先天不足。

而吕蒙和陆逊就是利用这一点,设置一整套连环计,把关羽拖入死地。刘备和诸葛亮却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起初马超投降后被封为上将,关羽颇为不屑,要与马超比武,诸葛亮以"超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夸赞关羽,后封黄忠为将,关羽又不服,诸葛亮继续哄着来。

可以说,诸葛亮对关羽的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其骄傲情绪,以至于铸成大错。随着关羽败亡,《隆中对》战略构想彻底化为泡影。

0 阅读:1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