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谏(十九)

以史为鉴玛 2024-08-01 23:38:54

内心彷徨的张学良想到杜重远一贯宣传抗日,在上海结识很多进步人士,在政治上一定会有一些好的意见。于是他在五全大会闭幕以后,托故来到上海,秘密约见杜重远。

张学良这次到上海,为避人耳目,自己开车把杜重远接到郊外,两人在汽车里,面对面地进行了长谈。

近两年来,由于政见不同,杜重远很少拜访张学良。尤其他因《闲话皇帝》一文判刑入狱之后,对张学良为蒋介石卖命“剿共”越发地不认同。

今天,久违的老友突然来访,杜重远正想做张学良的工作,现在他主动找上门来征求意见,杜便抓住这个时机向张推心置腹地讲出了自己的意见。

杜重远

他一见心事重重的张学良,便开门见山地说:“你还敢前来看我这位‘侮辱天皇’的罪犯,真是令我感激不尽啊!”

“快别这样说,我是专门来沪请教于你的。”张学良异常沉重地说。

张学良坦诚地向杜重远倾诉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他说,在意大利时,他学习了法西斯主义,认为这是挽救中国的灵丹妙药。

所以,回国后极力拥护蒋介石独裁,以期早日统一中国,好去抗日,因而拥护和执行了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可是,东北军参加“剿共”以来,接连受挫,损兵折将,事实表明这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等于是无期徒刑。

张学良痛苦地说:“近两年剿共的结果,使我明白了共产党是打不了的,如果再这样走下去,我必然成为历史的罪人!今天来找你,就是希望你坦诚地帮着我参谋一下,我张学良,下一步该怎么办?”

杜重远听后很是激动,他熟悉张学良的性格和为人,因而他也很动感情地说:“汉卿!我早就等着你说这样的话了。”

杜分析了形势,着重谈了联合战线与抗日救国问题。

他说,东北军能攻善战,应当用于抗日疆场;日本侵略者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一个民族丧失了气节;只有抗日,东北军才有前途,你个人也可以有荣誉;东北军现在陕甘,正好可联合共产党、杨虎城和新疆的盛世才,共同抗日。

而张学良考虑,盛世才是东北人,容易联合;与杨虎城间虽有些隔阂与误解,但也不是不可解决;他最担心的是怕共产党不要他。

杜重远向他解释说:共产党今年发表了《八一宣言》,声明愿同所有抗日力量建立联合战线。共产党最忠实于自己的主张,必须下定决心改变过去的错误做法,坚定地走联合抗日的道路。只要你决心抗日,共产党一定会同你联合的。

张学良说他还不知该宣言的详细内容,杜重远难以理解地摇摇头说,《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产党及其工农红军,愿意和所有抗日力量建立联合阵线,共同抗日。

杜又说:不联共抗日,是空谈抗日。杜还劝张学习一些新的理论、新的知识,并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书籍介绍给他阅读。

张学良

张学良是一位有爱国思想而又性格豪爽的人,听完杜重远这一席发自肺腑的言论,表示完全接受杜的意见,决心退出内战,走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的道路。

指引张学良走联共抗日道路的,除杜重远外,还有马占山。马占山是张学良的旧部,九一八后在东北曾率部抵抗日军侵略。

江桥一战,名震全国,成为举世闻名的抗日英雄。由李印执导,李幼斌主演的电视剧《决战江桥》,讲述的是黑龙江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打响抗日第一枪,在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的带领下,全省军民同日军和伪军斗智斗勇的故事,讴歌了马占山为首的民族英雄,为国、为家、为民、舍生忘死的民族情怀。

后作战失利,率部退往苏联。马后来回国曾去武汉拜会张学良并向其进谏,批评张在对待蒋介石的态度上犯了三次大错误:“不应该拥护南京政府,挂青天白日旗,加入国民党;九一八事变,不应听从蒋介石不抵抗命令,拱手放弃东北四省;不应该回国宣传法西斯能救中国,拥护蒋介石为领袖,参加‘剿共’内战。”

马还对张学良一针见血地指出:“东北军参加打共产党是无期徒刑,是卖命换饭吃。共产党打不完,东北军先消耗光了。必须设法保存这点老本,争取早日打回东北去。”

马占山还向张学良建议,抗日一定能得到苏联的援助,他说出国见了世面,中国人要打小鼻子(指日本)一定能得到大鼻子(指苏联)的援助,这是斯大林亲口答应的。

马还举例说:当年蒋介石得到苏联派来的顾问,送来两船军火补充黄埔军校,才开始北伐。冯玉祥也是得到苏联派来的顾问和两百辆汽车军火,才得以在五原誓师。

张学良听进了杜重远的话。二十多天后,他在上海又秘密会晤了东北义勇军将领李杜。

李杜是辽宁义县人,因其非常喜欢李白和杜甫的诗,于是在自己成年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李杜。

他年长张学良二十多岁,曾在奉军任职,担任过长春戒严司令、东北陆军第十五师师长,授陆军中将衔。

九一八事变后,李杜任吉林自卫军总司令,揭起抗日大旗。他曾上庐山,面谒蒋介石,提出组织东北义勇军四条政见,被蒋介石所拒绝。

张学良在上海见到了老部下李杜,颇为欣喜。言谈之中,李杜的意思与杜重远完全一致:“联共抗日!”

张学良知道李杜虽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与中共有联系。张学良以为中共中央在上海,便托李杜与中共联系,以期与中共领导人商谈联合抗日之事。

李杜答应了张的要求,说待找到后去电通知他。

就在张学良主动寻找中共联系人之时,我党也在做争取张学良的工作。

张学良的部将高福源,在榆林桥战役中被红军所俘虏,进入我党所办“东北军军官政治学习班”。

开班第一天,这一百二十名被俘东北军官抬头看见四周贴满了标语。比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回老家去”等。

高福源

周边整整齐齐站着几十名红军小战士,等宣布学习班开课,小战士放声高歌《打回老家去》!歌声让这些背井离乡当俘虏的东北军军官忍不住满眶热泪。

第一课没有训话,没有批评。接着,博古、彭德怀、邓颖超等人来给他们讲课,连毛泽东也来了。

毛主席有句话令这些东北军俘虏印象深刻:“拿着枪是敌人,放下枪是朋友!”随着教育学习的逐步进展。这批东北军官自发地成立了抗日同盟会。

终于有一天,高福源忍不住了,他突然提出要见红军的负责人,说有事相商,他找到李克农,表示愿意回到东北军去做张学良等人的工作。

周恩来西安事变后评价高福源是东北军部队里最有觉悟,最先觉醒的爱国军人!

高福源经过进出甘泉的考验后(见前文),不久,就被红军释放回到洛川六十七军司令部。

在这以前,王以哲被困延安,于是他在延安修建了一个小型飞机场,张学良便派来一架小飞机,把王以哲接回洛川。

高福源来到洛川通过他的同学佟铁肩(时任六十七军参谋处处长)的转达,见到了王以哲,王以哲并未追究高福源打败仗,丢掉四个营的过失,相反地还加以安慰,这样高福源心里有了底,于是才敢说被俘后的真实情形。

开始高福源还是试探地把红军的政策,转达给王以哲,根据后来王以哲的参谋王昭说,当时是王以哲最苦闷没有办法的时候,如果不接受红军条件,却又打不了红军;如果接受,又觉得这个问题太重大,自己不敢擅自作主。

就在左右为难之时,张学良发来密电,让他设法在前线与红军沟通关系,王以哲便立即将高福源返回洛川一事电告张学良。

“被红军俘去的高福源团长现被红军派回。据云有机密要事,要求向司令面陈!”

0 阅读:0

以史为鉴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