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满于期刊审稿的低效。待审文章积压成堆,审稿人却难以寻觅;同行评审中资深学者占据大半江山,年轻学者和落后国家学者却难以参与。同行评审制度在非营利性和报酬激励上如何权衡?未来又可以进行哪些改革?这篇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文章深刻探讨了这一学术届难题。
2022年11月,卫生经济学家克里斯·桑普森(Chris Sampson)遇到了一件难事。作为《卫生服务前沿(Frontiers in Health Services)》期刊的副主编,他从4月份开始就一直在努力为自己的论文寻找审稿人。他向备选审稿人发出了大约150份邀请,却只收到了4份评审意见,且只有一份质量过关。桑普森在伦敦一家研究和咨询公司——健康经济办公室(Office of Health Economics)工作,他目前还需要两份合格的评审意见,于是他在推特上写道:“我需要一位#同行评审……还请各路大侠帮帮忙!”
桑普森的困境并非个例。随着期刊和论文数量的急剧增长,全世界的期刊编辑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根据Publons网站(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网站,用于跟踪同行评审文献)的数据,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索引的文章数量增加了两倍,从1990年的约100万篇增加到2016年的近300万篇。但与此同时,编辑们表示,审稿人的规模却没有相应的增长,究其原因是期刊往往青睐拥有成熟科学基础设施国家的知名科学家,而非来自新兴科学国家初出茅庐的研究人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2f284deee2c1451b1b440790cdb881c.png)
下行曲线:很多研究者将评审视作一种负担,认为其会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
巴拉兹·阿泽尔(Balazs Aczel)是匈牙利厄特沃什·罗兰大学的心理学家。他和同事基于涵盖8.7万多种学术期刊的数据估计,仅在2020年,全球研究人员在同行评审上总共花费的时间就相当于1.5万多年。同时,很多科学家拒绝更频繁地进行论文评审。Clarivate’s Scholar One是一个帮助8000多家学术期刊组织同行评审的跟踪平台,在该平台上,科学家接受评审的平均比率从2020年的37.5%下降到2022年的32.3%。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犯罪学家唐娜·耶茨(Donna Yates)表示:“这是一份没有回报的工作。” “除了耽误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之外,同行评审员几乎一无所获。”此外,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研究科学可重复性的学者奥拉沃·阿马拉尔(Olavo Amaral)说,同行评审对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帮助微乎其微。
许多科学家对包括《自然(Nature)》在内的期刊越来越感到失望,这些期刊不仅从无偿的评审工作中牟利,还向投稿者和读者收取高额的发表费和阅读费。Springer数据库中《自然》杂志的一位发言人说:“我们一直在寻找更新的、更好的方法来表彰同行评审员宝贵且重要的工作成果。”
他们还指出,2017年对《自然》杂志1200多名审稿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受访者认为审稿是他们的学术职责,77%的人认为审稿是为了保障已发表研究的质量,71%的人认为审稿应该是一项无偿的工作。但疫情之后,许多审稿人发现这项职责的负担过重。
耶茨等人认为,或许现金奖励可以解决问题,但另一些人认为现金奖励是不道德且不可持续的。
而更好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更广泛地分散负担——例如让更多科研新秀或者资源较少国家的科学家、甚至是智能计算机参与进来。
“让评审员逐一审阅论文这一做法可能过于理想化了,”阿马拉尔说,“我认为这个制度本身可能站不住脚。”
同行评审是公益事业?
目前的同行评议制度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向专家成员分发未出版的报告,其目的是“否决任何可能损害出版商声誉”的作品。
19世纪,英国和美国出现了一种更正式的学术评审系统,在该系统中,匿名专家为学术出版把关,当时论文取代了宣传册和讲座,成为传播科学成果的主要手段。
20世纪中期,随着发表论文数量的增加,大量公共资金流入美国科学领域,这加大了学术质量审核的压力。
同行评议在英语国家兴起时,科学还是一项专属于精英的事业——不像今天,科学已经成为了一桩全球的“生意”,许多普通人甚至可以通过阅读预印本在没有审稿人或期刊把关的情况下获得众多学术信息。
根据Publons的数据,每篇论文通常需要两到三名审稿人,平均每个科研人员每年要做四到五次审稿工作,有些人会做更多。
他们通常被要求把评审工作纳入他们的学术工作中。这并非是一项明确的责任,也几乎不会得到金钱奖励,尽管它可能是有益的,因为负责审稿的研究人员不仅能先人一步看到最新的研究,而且还能深入了解审查过程,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论文。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杰西·库克(Jesse Cook)认为,论文的同行评审是在科学界彰显利他主义的重要方式。
2019年,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后,他开始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时薪约为150到200美元,相较而言,期刊的同行评审需要类似水平的专业知识,但却没有报酬。
漫长的出版周期也增加了研究人员的负担。印尼日惹加札马达大学的公共卫生研究员哈菲兹(Firdaus Hafidz)说,自己至今仍在努力寻求机会发表他2018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他补充说,如果一篇论文的评审需要耗费几个月或几年时间的话,他可能不得不更新参考文献或重做分析。
南非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的生物材料科学家库马尔(Pradeep Kumar)认为,同行评审的低效可能会导致一些年轻的研究人员心灰意冷,最终离开学术界。
因为从硕士升博士学位时,学生必须得发表一篇论文。一旦出现由于评审太慢而导致的延误,学生们通常会暂时去企业工作而搁置研究,其中一些人就不会再返回学术界了。
库马尔就这样失去了三个学生,三人都是女生。“推迟出版就是拒绝出版,”他说。
如何激励?
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同行评审制度需要重新设计以防止延误问题。“如果你想让人们做某事,你就需要给予他们合理的激励。”
有些期刊会向审稿人支付报酬,或者免除他们的文章发表费或期刊订阅费。例如,每年为《自然研究(Nature Research)》期刊评审三篇以上的论文,审稿人就可以获得免费在线订阅该期刊的资格。Springer数据库《自然》杂志的发言人说,审稿人有权享受这些在订阅期刊上的优惠,而他们的名字也会被收录在已发表的论文中。
一些期刊会刊发这些学者的审查意见,或为科研人员在Clarivate的审稿人认可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 Reviewer Recognition Service)中的个人资料添加评审经历,以帮助评审人提高其学术声誉。但耶茨表示,这些在网上获得的“认可”毫无价值。她每提交一篇论文就需要审查三篇论文,她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换得报酬,就像自己在做政府项目顾问或在法庭上提供专家证词那样。“同行评审应该获得全额的报酬,”她说。
其他科学家认为,除非提高订阅费,否则许多期刊都无法承担审稿人的薪资。阿泽尔和同事估算了与各国科研人员在审查上所花时间等价的货币价值,他们发现,美国的这一数值是每年超过15亿美元,中国超过6亿美元,英国接近4亿美元。因此,如果商业竞争对手给他们自己的审稿人付费,非营利性期刊可能根本就找不到审稿人,而那些想轻松获得薪水的研究人员可能会炮制出质量较低的评审意见。
改革方向
但实际上,这些激励措施都不能给研究人员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时间。为了使文章作者获得一份深思熟虑的评审意见,同时又不过分浪费审稿人的宝贵时间,期刊可能需要进行一次深远的改革。
一个比较简单的解决方案是扩大审稿人的范围,增加群体多样性。“我们没有雇用足够多的科研新人,”德国海德堡的EMBO出版社科研部负责人、《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前主编贝恩德•普瓦勒(Bernd Pulverer)说:“我们的审稿人中有太多的男性和太多的白人了。”EMBO正在跟进有关审稿人性别和国籍的调查,并邀请更多科研新人参与到同行评审工作中。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员桑德桑·奥尼(Sandersan Onie)指出,低收入国家的一些潜在审稿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信心而拒绝承担评审工作。他说,在印度尼西亚,“我们有从未发表过论文的教授,因为我们国家的学术研究体系还很不完善。”现在有一些项目可以为缺乏经验的科研新人提供同行审查培训或认证。
另一个解决方案可能是减少期刊所需的审查量。Clarivate产品管理高级总监约什·达尔(Josh Dahl)说,一些期刊在发送审稿前已经对论文进行了很严格的筛选,它们会在邀请审稿人进行评估之前就拒绝论文或要求论文做出改进。其他研究人员表示,某些类型的论文,比如那些介绍数据库或不包含数据分析的论文,能以较少的审查进行发表。
丹麦奥胡斯大学科学社会学博士后塞芝·霍尔巴赫(Serge Horbach)认为,科学正朝着“发表-评审-管理”(publish–review–curate)的模式发展。期刊不再充当文章质量把关者的角色,而是在最后才会介入,起到创建论文数据库以归档记录的作用。霍尔巴赫解释说:“期刊能为论文的质量背书,并可以形式上地向读者展示,我们接受的这篇论文是经过认证的知识。”
阿马拉尔认为目前的同行评议制度令人无法忍受,她说不必一直这样下去。“我认为我们可以以更好的方式改革期刊文章审查制度,”以防止审稿人在不断增长的科研压力下崩溃。